关于文化馆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传承的几点思考
——以清代书法家伊秉绶为例

2022-12-08 06:22范春芳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名家书法艺术文化馆

范春芳

文化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我国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最为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通过各种培训、讲座和展览对文化艺术进行普及,提升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在群众文化中,书画艺术属于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型,其群众基础非常广泛。本文以清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伊秉绶为例,通过展示其书法艺术风格、成就、历史地位,高尚的人品及其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浅谈本土文化馆如何发挥其职能,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开展传承与创新活动。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瑰宝,与汉字的发展相辅相成,是汉字的一种独特又极具艺术美学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书法艺术无不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的,不同时期,别具风格的书法家们引领时代风格。传承的意义是书法发展的核心动力, 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的研究与传承,一方面,延续本土深厚的人文底蕴、鼓舞后学精进不息,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进当代书法向前发展。

一、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传承的意义

(一)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的传承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种思想与美学表达的传统艺术,书法艺术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作,一方面,是艺术家思想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所处时代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核心思想的反映。书法艺术在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不同时代表现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自始至终都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和兴盛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除此之外,书法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不仅受到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还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民族思想烙印,是优秀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又号南泉,秋水,晚年号墨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今三明市宁化县),故人又称“伊汀州”。伊秉绶擅诗书画印,以书法最为显著。于书道,幼承家学,尤精篆隶,风格朴质浑厚。其书法气象高古,追求朴质古拙的意境,在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独树一帜,为清代碑学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一体。

从伊秉绶现存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有力,彼此间分布均匀,思维空间充实,结构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在其笔下已难见踪迹。用笔方面,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多均匀,线条圆润率直,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画光洁精到,其笔力雄健,笔画沉厚挺拔,融合了《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其严谨而不失活泼,凝重而有韵致,夸张又合乎情理的隶书风格,形成了“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字“愈大愈壮,气势恢宏”。康有为把他和邓石如称为清代碑派书法的两个开山鼻祖,素有“南伊北邓”之称。

伊秉绶在清代碑派书法的潮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位。“无论是在伊秉绶之前还是从他以后,都很难再找出像他这样在将汉隶特征转化成为个人风格并发展到极致方面能达到如此成功境界的书家。”[1]伊秉绶作为清代书坛开宗立派的代表性人物,深入传统,与古为徒,借古开新,自成一家的书法创新途径对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二)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的传承是对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

自古以来中国对文人的评价历来看重人品,以人品论书画历代有之。在书画史上能名留千史的书画名家,无论是在书画艺术方面,还是在治学、从艺,做人等方面都可以作为后学的榜样。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清人朱和羹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2]书画名家的这些品德修养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其作品的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品格的反映。此外,这些书画名家之所以成为一代卓然大家,除了他自身的勤奋刻苦、清刚雅正之品格以外,还有他广益多师、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博学多才的书外修养及卓然自立的审美取向,既重视传承经典,又以他们的创新精神给传统书画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为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开拓出光明的前景。对本土历史书画艺术的传承,不仅传承着他们的书画艺术,更是对他们勤奋刻苦的治学、清刚雅正的品格,敢于创新的精神,博学多才的修养等民族精神的继承。

伊秉绶是福建宁化人,无论是治学、从艺还是做人,都是后学们的榜样。一方面,他是著名的清代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五体兼善,特别是隶书,开创了一代书风。另一方面,伊秉绶还是一位以“廉吏善政”名垂于世的循吏。据《清史稿》记载,嘉庆四年(1799),伊秉绶任广东惠州知府,任职期间,“问民疾苦、行法不避豪右,”“建丰湖书院,课诸生以小学《近思绿》,民争颂之,”[3]13048其廉吏善政跃然纸上。他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除了重修丰湖书院以外,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因伊秉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得罪了上司和豪绅被罢官,“士民数千人诉秉绶冤,上闻,特免其罪。”[3]13048嘉庆十年(1805)任扬州知府,“在扬州,宏奖文学。殁后士民怀思不衰,以之配食宋欧阳修、苏轼及清王士祯,称四贤祠。”董玉书在《芜城怀旧录》中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洲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文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三贤祠载酒堂。”[4]《清史稿》中记载,伊秉绶是一位廉政爱民的清官。伊秉绶的这些品德修养必然会反映在他的书法艺术上,其书法的古拙正是其敦厚耿直、温文儒雅的人格精神的反映,正是这种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人格精神,才有书法风格的阳刚浩大之气。

伊秉绶之所以成为一代卓然大家,除了他自身的勤奋刻苦、清刚雅正之品格以外,还有他广益多师、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博学多才的书外修养及卓然自立的审美取向。伊秉绶是清代隶书代表书家,重视传承经典,以他的独创精神,给奄奄一息的清代书坛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为清代隶书的中兴,以及书法的发展开拓出光明的前景。

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本土历史书法名家,作为其故乡的后学,宣扬他的美德,传承他的书法艺术,对于延续本土深厚的人文底蕴、鼓舞后学精进不息,对于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地方更好地挖掘与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后学能见证这位闽地大家的遗风,在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文化馆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传承的有效途径

文化馆作为我国一种基础性的公共文化机构,其最为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通过各种培训、讲座和展览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普及,提升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在群众文化中,书法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型,其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受众人群可涵盖各年龄段。发挥文化馆的职能,充分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的传承活动,做好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推动本土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在传统书法艺术学习中融入民族思想

民族思想和艺术审美贯串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传统书法艺术的灵魂。书法艺术面对现阶段日益频繁的世界文化交流,要在坚守的前提下发展,坚守鲜明的民族思想特色。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佛教、道家、墨家和儒家等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书法艺术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始终不能丢掉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所以,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者离不开对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深入地的学习和研究。文化馆在对书法艺术理论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道家和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传递给学习者。与此同时,文化馆还要对书法学习者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全面搜辑、考证本土历史书法名人资料

文化馆可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搜辑、考证本土历史书画名人资料,开展相关的学术性研究。一方面,完善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研究的相关文献史料,纠正前人的讹误,去伪存真,填补对本土书法名家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的相关史籍、别集、尺牍、墨迹进行搜剔考证,详尽完整地勾勒其一生的行迹,包括思想脉络、宦迹鸿爪、学术活动、艺术创作等活动,让后学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不论是治学、从艺、为官人品等风范,都有全面的认识。

(三)编撰本土历史书法名家的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的编写是对地方历史书法名家资源的挖掘、汇总、传承的过程。文化馆组织专业干部,联合社会上的专业力量,合理、有效地编写好乡土教材,使之更好地为传承工作提供基础支持。根据不同年龄编写教材,教学内容从了解历史名家的生平、作品赏析、临习作品、开展创作等几个方面,递进开展。让青少年在学习中传承本土历史文化,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陶冶青少年高尚的审美情操,通过学习其审美与道德意义,最终使乡土历史名人文化发扬光大。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作用

文化馆可通过“进校园”方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作用。文化馆充分利用与本土大、中、小学常年开展各类“进校园”的活动平台,依托本土历史书法文化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本土校园文化体系,赋予本土历史书法文化新的生命力,以深厚底蕴和良好氛围润泽学生成长。一方面,开展“走进去”活动,与学校共同打造书香校园,通过把馆内业务骨干走进大、中、小学,开展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让本土青少年了解传统书法名家及其艺术,在饱览名家名帖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这些经典名帖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感受地方的历史人文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增强青少年文化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开展“走出来”活动,发挥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职能,开设书法课程,以本土历史书法名家的艺术临习与创作为教授内容,切实地开展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的学习活动。著名书法教育家陈振濂说:“书法艺术是艺术美中最具有理念意义又最淳朴的美的形式。”通过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让青少年在书法艺术美的熏陶中,开阔视野,培养美的素质。此外,对于青少年人格塑造也有重要的意义。历史名人所体现的理想、精神、追求、情怀和业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历史书法名家,或治学严谨勤奋,或为人正大温厚,或为官刚直不阿,廉政亲民,或为艺气象宏阔,独标高格,品德官德艺德兼善,学习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起到熏陶榜样的作用。

(五)丰富传承方式,推动创新发展

文化馆作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引导群众学习、弘扬本土历史书法艺术。立足文化馆阵地,发挥文化馆职能,丰富对本土历史书法艺术的传承方式。一方面,开展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宣传,举办以本土历史书法名家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展赛、培训等活动,推进地方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承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本土历史书法艺术,活跃地方的文化氛围,促进后学进一步创作、创新,为本土历史书法艺术需求发展和创新增添助力。另一方面,为促进当地的书法创作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不断地加强书法学习者的艺术素养,文化馆可以通过举办书法研习活动的方式在当地营造浓郁的书法学习氛围。有效地结合鉴赏书法艺术、研究书法艺术和学习书法艺术等多种方式,定期举办各种书法研习交流会。此外,鼓励和引导学书者注重字外功夫的修炼,全面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如历史、哲学、美学、文学等等,使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渐入佳境,为传承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增添助力。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所以能不断发扬光大,是因为依靠历代的书法名家不断地继承,不断地创新。我们这一代学者也仍然离不开继承、创新这两个方面。特别是对本土历史书法名家艺术的研究与传承,对于延续本土深厚的人文底蕴、鼓舞后学精进不息,对于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展现了我们作为其故乡后人应有的担当和情怀。

猜你喜欢
名家书法艺术文化馆
名家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名家
章堰文化馆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大爱有光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