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本土化发展创新探究

2022-12-08 06:22张世文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本土化音乐剧创作

张世文

音乐剧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也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交流而打破国界,随着一部部经典之作的问世,以及优秀演员的表演带动,音乐剧市场正如雨后春笋般壮大,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新鲜血液。

一、音乐剧的定义与特点

音乐剧是在19世纪由英国的轻喜歌剧逐渐衍变而来的一种歌剧体裁,包含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观众极易接受这种幽默活泼、轻松欢乐的舞台艺术。音乐剧和歌剧一样,有剧本,有唱词,通常分为两幕,时长大多在两三个小时,通过唱歌和舞蹈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1]。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音乐之声》等。

音乐剧从歌剧中分离出来,与歌剧有共同点,都是综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舞台艺术,都运用了演唱、表演、舞蹈等形式为角色和剧情服务,都通过矛盾冲突来推动人物故事的发展,使整个舞台表演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但除了相同点,也有区别。不同于歌剧里的唱词,音乐剧里的音乐风格大多会采用当下流行的元素,在表达上也突破了歌剧传统的美声唱法,演唱更加灵活且大众化,肢体语言即舞蹈部分也更加丰富多样。

二、碰撞融合下的本土音乐剧发展

(一)本土的音乐剧发展

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率先在上海地区出现的歌舞剧堪称中国音乐剧的起源。但这一时期的音乐剧可以说只是刚刚在国民的脑海里有了一个简单的意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音乐剧更多的是模仿,甚至是照搬照抄,西方作品如《猫》《悲惨世界》等的引入只产生了宣传意义[2]。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在文艺事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本土音乐剧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世纪80年代,在十余年的眼界开阔和经验累积上,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开始崭露头角,作品开始正规化、大众化。《四毛英雄传》就是对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证明本土音乐剧终于从模仿的道路上走出来,这为后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金沙》在北京顺利演出,可以说是音乐剧中国化的历程正式拉开了帷幕,该剧用西方音乐剧的形式展示了中国本土文化内容,故事情节极具民族特色。之后,《梁山伯与祝英台》《蝶》等优秀作品相继上演,进一步拓宽了中国音乐剧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我国音乐剧逐渐成熟,音乐剧本土化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探索中明确了创作和发展方向,音乐剧也日益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和喜爱。更多的历史素材进入了音乐剧创作者的视野之中,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了这一个越来越庞大的队伍当中,音乐剧也变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体现历史神话的《英雄后裔》,有展示少数民族风格的《香格里拉的传说》,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白毛女》,还有以舞蹈为突出元素的《安代之歌》。音乐剧日益成为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二)中西音乐的碰撞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东、西方思想文化在互相接触和交融,音乐剧领域亦然。早期的《猫》《巴黎圣母院》等西方经典作品打开了中国市场,艺术的多元化也启迪国内的音乐人开始尝试创作,从最早黎锦晖创作的音乐剧《小小画家》,再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都是有益的探索。但早期的音乐剧创作更多的是奉行拿来主义,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进入专业领域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作品数量很多,但由于缺乏对当下流行趋势的把握以及舞台经验的欠缺[3],所以在创作上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和创新性,从筹划到演出都屡屡受挫,也没有真正体现出中、西方音乐文化充分的碰撞与契合。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作者们对失败不断反省,开始了解研究市场需求和观众心理,将本国文化特色与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量的积累上终于迎来了质的飞跃,如《四毛英雄传》《白莲》《未来组合》等一批既符合当代流行审美,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音乐剧相继问世。音乐剧这一形式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4],当时出现了一批拥有创作水平和舞台经验的创作团队,在这些成型的作品当中我们既看到了新鲜的艺术形式,又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

三、音乐剧本土化的构思与前景

(一)音乐剧本土化的设想

作为西方的舶来品,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初期必然会出现多种可能,最先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肯定是新鲜和有趣,当然也伴随着争议和迷茫,无论是支持还是批判,都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正常情况。音乐剧在中国发展能否克服水土不服还要看对其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引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音乐剧本土化这一路线是正确的,但也道阻且长。要想让音乐剧本土化走得更远,还需要不断地打磨和实践[5]。

1.音乐剧与中国戏剧融合

我国的戏剧文化历史悠久,地方戏剧各具特色,若将其与西方流行的音乐剧互相借鉴,融合创新,既能使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也可以很好地宣传音乐剧这一新的流行方式,像我们熟知的地方戏剧《焦裕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的故事均可以成为音乐剧本土化的有效素材,将家喻户晓的故事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再次呈现,让其重放光辉、老戏新看[6]。

2.音乐剧与原生态音乐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不同的地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可以选取原生态音乐中的特有元素融入到音乐剧里作为灵感素材,这不仅能让大家了解到即将失传的民族音乐,还能有效地打造中国特色,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音乐剧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世界音乐剧市场当中标新立异的风景线。

3.音乐剧系统化

音乐剧本身只是一个简单的舞台艺术作品,但我们可以让它变得复杂起来,实现链条化的发展。当一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只有获得市场认可和观众满意,才能充满生命力,不断地流传发展,因此,要让音乐剧以消费品的形式进行消费推广,对自己的受众群体进行锁定定位,使其成为一种高雅艺术的身份象征。这样,音乐剧从创作到上映都具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将新鲜的音乐文化变作一种追求动力,同时,后期可利用选拔人才类的选秀教育和周边衍生等形式进行市场化铺垫和宣传造势,使得整个产业链变得科学化、系统化,形成一个良性的闭合循环。

4.音乐剧本土大众化

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文化,若想让更多的群众接受和认可,那么音乐剧的定位就必须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考虑我国受众的心理和接受程度,避免曲高和寡缺乏群众基础的支撑。充分了解当下中国国民音乐素养的实际情况,并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群体,创作相应的音乐作品,同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将音乐剧实现最大限度的普及化和本土化,使其成为国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音乐剧本土化的阻碍

虽然实现音乐剧本土化发展是音乐人的目标,但音乐剧本土化发展道路上依然充满困难,没有人能够准确肯定地给出一个既有的成熟的模式和做法,这就需要大家去守正创新。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艺术,音乐剧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而音乐剧创作与表演涉及众多专业领域,需要专业人才对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这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不仅要掌握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时尚与灵感的天赋,也要结合当下的趋势和审美,才能最终创作出既专业又时尚且通俗的舞台艺术[7]。

舞台布置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现代流行元素,所有布景、灯光、服装等都要十分考究,不仅要为剧情和人物服务,还要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和精致审美。为了收获更好的票房业绩,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赞助以及充分的舆论宣传。

针对音乐剧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音乐剧的人才队伍建设,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论是前期的创作还是后期的舞台表演,这种朝阳艺术若不能很好地博采众家之长,打破壁垒进行糅合,就会陷入发展的瓶颈之中,而无论是台前的演员还是幕后的工作人员,音乐剧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8]。

四、音乐剧本土化的方向与实施

音乐剧本土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实践。属于我国自己的音乐剧要发展起来并形成良性循环,需要社会各界做出努力,只有共同发力、多措并举,我国音乐剧的发展才能赢得市场,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首先,在创作阶段,创作者一定要坚持民族化、时代化、本土化。学习西方音乐剧的创作理念,糅合中西文化的不同魅力,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运用我国的经典音乐元素,利用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优势,通过一定数量的经典剧本的积累和借鉴,将中西方音乐剧发展模式同生互补,将“歌、舞、演”等元素进行全新的创作,以此表达音乐剧本土化的创作理念。

其次,音乐剧本土化发展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艺术和市场有时并不是对立关系,著名的美国百老汇就是例子,它最初以音乐剧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一个文化环节而成功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驻足观看,进而以点带面、由表及里、不断拓展,由最开始的简单的音乐舞台剧的表演到之后逐步形成电影工业,最后形成盈利可观的成熟的市场化的商业模式,也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国家艺术标志[9]。无独有偶,音乐剧《猫》引入上海大剧院时运用的商业策略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首先通过投资宣传以及演员互动产生一定的舆论热点,后期又通过票价调整等多种手段,既打造了宣传噱头,也让大剧院尝到了盈利的甜头。当然,若想一炮而红也离不开监制和策划人员对市场的正确评估和精准定位,票房、价格、衍生产品等市场运作和经营理念也要紧跟时代脚步[10],根据时代市场和观众心理进行投资和营销,强化音乐剧在商业化和娱乐化方面的功能。

最后,要实现音乐剧本土化长远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有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我们要针对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上海音乐学院、北京戏剧学院等艺术人才培养院校不断地为社会输出人才,才会使音乐剧发展后继有人、生生不息,而这些院校更要与时俱进,把握当下文化市场和音乐剧发展动向,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为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的音乐剧创作周期相对较短,难以有足够的经验和案例来完成教学,所以,在实际教学与排练时还是会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11],这种情况导致的问题就是非母语的练习加大了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的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尽量以保持原意的母语进行排演,通过学生更熟悉的语言进行实践和磨炼,通过拉近彼此间距离的“本土化”演出方式,让音乐剧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贴近了师生的学习实践[12]。同时,教师在具体剧目选择上也要多鼓励原创和本土文化的题材设计,采用全新的综合式训练,将舞、台、形、表等多样的基础能力进行关联训练,使人才培养和角色塑造共同发展。此外,要有选择地进行突出训练授课,多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在真实的表演和校外活动中持续获得经验与能力,及时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最终成为真正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只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通过不断地养料供给和现实磨砺才能茁壮成长。虽然现代音乐剧的发展起源不在中国,但通过综合施策,在我国实现“本土化”也是完全可能的,面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中国音乐剧”也一定会迅速适应和崛起,形成良好的文化效应,成为响亮的文化品牌,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本土化”优秀作品。

五、结语

音乐剧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歌剧的分支,而中国音乐剧又来源于欧洲各国,音乐剧本土化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方向是艺术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音乐剧本土化发展任重道远,挑战很多,但毋庸置疑的是,音乐剧作为我国刚刚兴起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艺术爱好者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共同为音乐剧本土化而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音乐剧发展势必会前途光明,充满生机,最终成为一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本土化音乐剧创作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一墙之隔》创作谈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创作随笔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