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

2022-12-08 06:22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生态

王 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一个国家想要提升综合国力,需重视文化软实力,重视文化的传播。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魅力,我国学者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不断增多,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便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无论运用哪种方式,黄河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翻译,借助生态翻译学研究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学、生态翻译学概念及对外翻译理念的特点

(一)生态学、生态翻译学概念

从17世纪到20世纪,生态学逐渐形成,许多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对后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此同时,研究方法也发生了改变,由个体生态观察向生态系统研究转变[1]。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海克尔提出的,他指出“生态学研究的是有机体与其他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到了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这一概念与生物量、食物链、生态位等基本概念联系在一起。此时,生态学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体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有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生态”维度出现在不同的翻译研究领域中。

生态学翻译是一种系统的翻译理念,其立脚点是从生态学的发展角度出发,与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同源的,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2]。“生态翻译学特征”一词最早是由彼得在1988年提出的,米歇尔在书中呼吁不同语种的翻译之间离不开“健康平衡”。罗森纳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一种语言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如同一种植物移植到另一个地方,需要适应新环境,自身做出改变,如此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Michael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生态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翻译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会影响弱势语言的译者和使用者。

(二)对外翻译理念的特点

文化传播具有浸润性、软性,在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翻译是重要的一环。翻译理念会对文化传播的状态和形式产生影响,对于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理念,本文提出以下五个特点:

1.地域特色性

黄河文化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对外翻译中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充分解读、分析其中的地域特点,充分体现这一文化的特点,同时,要将它与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区别开来,对其中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黄河文化[3]。

2.和谐性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水质文化,本身充满着和谐、生命的韵味,在对外翻译理念下对其进行传播,应构建相应的传播路径,力求翻译技巧和译文内容的统一性、和谐性。

3.创新性

生态翻译视角下黄河流域的对外翻译不应只是解读这一种文化,译者需要剖析思考当地的地理环境,还要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将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到对外翻译中。黄河流域原有水源充分,但当前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思考黄河流域原有情况和现有情况,确定鲜明的思路,不断地反思文化研究现状。

4.反馈性

对外翻译要尊重文化传播中的双方,掌握一定的编码、解码能力,主动了解和接受受众群体的意见,做好文化传播效果评估工作,让双方能共享信息。对外翻译的成效需要传受双方共同参与,共同评估,通过评估反馈获得优化。

5.针对性。对外翻译需要对传播的对象进行确定,能够考虑到文化传播对象的翻译理解能力,在翻译风格上主动靠近目的国,以便该国群众能正确接受对外传播的信息[4]。

二、黄河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意义

黄河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滋养着中华文化,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力量、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文化力量

黄河文化对中华儿女的成长、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保障,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文化力量。黄河流域孕育着多种文化,如齐鲁文化、关中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这些文化烂若星河[5]。黄河文化不仅有这些被人们所熟知的物质文明,还包含着许多闻名中外的精神文明。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辛勤、智慧,在大量的实践中,许多经典著作产生,流传千古,如《老子》《史记》《诗经》等,人们通过这些著作可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这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石。黄河流域不仅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化,还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如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共同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由此,黄河文化在对外翻译和传播时,可为世界文明提供文化力量。

(二)为世界各国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提供指导

在人类早期发展中,文明是傍河而生的,著名的便是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傍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它们孕育着各国的文明,经久不息[6]。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黄河有着极高的地位,历代王朝因河而兴盛,但古代的领导者对黄河流域缺少正确的认知,受生产条件和生产力的影响,习惯向黄河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忽视了对黄河生态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为了国家强盛,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曾忽视黄河的保护,对黄河过度开发。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人类要与黄河共同和谐相处的原则和方针,这些都是黄河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前提。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和历史基础

黄河流域曾一度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黄河文化不断发展、繁荣,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处于领先的地位[7]。黄河文化虽然来自于黄河流域,但它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吸收了多种文化。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丝绸之路,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商业贸易等方面不断往来,源源不断地吸收外来理念和文化;在隋唐时期,许多外使节来中国学习和交流;到了宋朝,海上贸易盛行,我国在与世界不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时,自身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开放、包容的黄河文化也形成了。对外翻译和传播黄河文化,与周边国家深入地交融,这些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厚的历史基础。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河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认知模糊,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话语权弱

黄河文化在翻译和传播中,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认知理念,没有从理性角度看待黄河文化,没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使得黄河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的目标、方向出现偏差[8]。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国家大力倡导多元文化,提倡文化交流融合,但受西方文化、网络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不重视主流民族文化,对黄河文化有错误的认知。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些主流媒体大多宣传名人成就、报道生态,在传播黄河文化方面较为被动。同时,受政治、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生态问题一直被西方国家所诟病,黄河文化也被贴上了生态破坏的标签,使得许多人对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理念出现偏差,这便影响了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消耗了黄河文化的内在底蕴。

(二)黄河文化对外传播运作模式单一,文化现代性诠释不足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保留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还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展现新时代的价值。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需借助特定的渠道,它并不是全盘对外输出或者不加改造地输出固有的文化,这种方式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也没有充分结合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形态。当前,虽然媒体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多样化的对外传播渠道不断涌现,但传播内容有着同质化的缺点,传播方式是生搬硬套的,还会出现碎片解读的情况。黄河文化作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发展具有逻辑性,并不是简单地将多种文化集合在一起。但当前,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大多是解读和诠释某一部分,出现了文化语境的丧失,这会导致人们无法系统地了解、认知这一文化,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受到了影响。

(三)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机制不健全,传播形式缺少多样化

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传播要包括方方面面,为了真正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质量,保证内部运行的一致,这需要有清晰明了的文化传播机制[9]。当前黄河文化对外传播机制还没有满足这一要求,缺少强大的传播内生动力,相应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都较为匮乏,使得黄河文化在传播时出现了冲突和矛盾。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在矛盾也体现于此。从内部看,黄河流域有着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文化是不同的,黄河文化在黄河区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独特性。在文化对外传播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多种传播方式,但当前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多样性。从外部来看,黄河文化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外翻译和传播中,内在资源和传播理念需具有同一性,当前黄河文化的传播并没有满足这一点。

四、生态翻译学理念下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

(一)转变思维,树立科学的对外传播理念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要让民众意识到黄河文化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能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这一事情,转变原有传统的思维观念,看到它在弘扬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建立文化强国的意义[10]。这需要国家将其加入国家战略中,高度重视黄河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在翻译、传播时,从多个维度开展工作,考虑个人与国家、区域与整体的关系。首先,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可借助国家社交平台,它能最大化地覆盖受众群体,可先了解受众群体的爱好和社交习惯,向他们推进针对性的黄河文化信息。其次,要增强保护意识,重点保护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朝代人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包含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与文化相关的场所和实物,还包括以文化为载体的语言;要系统梳理传统的音乐、美术、书法、杂技、舞蹈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前预防潜在的风险,梳理正确的对外传播思维,永久传承这些黄河文化资源。

(二)深挖文化内涵,展现现代化价值

黄河文化有深厚的内涵,对其进行翻译和传承,要创新转化传播的形式、渠道。例如,为了提升黄河的文化亲和力,树立“中国黄河”的形象,展现历史的厚重感,可创设真实的黄河题材精品纪录片,利用各种活动向外传播黄河文化,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增进文化认可,向外传播优秀的黄河文化作品。同时,应开发相关的文创作品,激发黄河文化的现代化活力。另外,黄河文化的翻译和传播还可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当前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在翻译时可在不动摇原有底蕴的基础上,运用生动活泼的翻译方式吸引人们观看的兴趣。在传播方面,可借助分层传播的方式,将群众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群众采用针对性的传播方式,强化文化对外传播的准确性。例如,一些外国人对黄河文化有很深的探究意愿,想要多学习黄河知识,此时可通过商业价值进行对外传播;对于普通群众,可制造动漫视频、文化表演等方式传播。

(三)建立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传播格局

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黄河文化,国家可制定相应的制度,这能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如可用制度规范不同地域的文化传播,加强黄河文化整体性和区域文化传播的协调性。另外,当前我国黄河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缺少专业化的人才,根据这一情况,可引进专业的人才和团队,如此能让黄河文化传播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在吸引人才方面,可采用设立专项基金、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优秀的学者、专家加入黄河文化传播的队伍中。

六、结语

黄河流域在彰显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有着灿烂的文化。当前,生态文明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黄河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认同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