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猪腹泻效果观察

2022-12-11 17:47全强雄
中兽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病猪猪舍山楂

全强雄

(广东省廉江市良垌畜牧兽医站,广东廉江 524431)

猪肉是我国消耗最大的肉制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消耗量日益增大,这也直接带动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但是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环境控制不合理、饲养营养成分单一、卫生消毒不到位、进出管理不严格等,极易导致生猪发生腹泻。腹泻虽然致死率不高,但是会抑制生猪的生长,而这势必会对生猪养殖效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对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及中医治疗效果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病原因

1.1 病毒原因

病毒是引发猪的常见原因,如轮状病毒、肠胃炎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均可对生猪免疫系统造成侵扰,进而引发腹泻。

1.2 细菌原因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如果猪舍清理不及时,通风不畅,粪便堆积,就极易滋生魏氏梭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进而引发猪腹泻[1]。

1.3 寄生虫原因

寄生虫能够引发多种生猪疫病,猪腹泻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如鞭虫、蛔虫等多种寄生虫均可引发猪腹泻。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模式的日益改进,生猪养猪环境、流程日益科学、规范,也使得猪腹泻发生率显著下降。

1.4 营养原因

一是饲料营养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生猪正常营养需求,极易使生猪因血糖过低、营养缺乏而引发腹泻;二是饲料包含致敏成分,如大豆等,如果生猪对这些物质过敏,极易因过敏出现腹泻;三是饲料营养失衡或过剩也会引发猪腹泻,如铁元素供给不足会引发腹泻,胃酸和酶供给不足也会引发腹泻;四是饲料质量不佳也会引发猪腹泻,如生猪食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就会有很大概率引发猪腹泻;五是生猪先天发育不足,缺乏某种营养成分,也会引发腹泻。

1.5 环境原因

生猪养殖环境控制不当也会引发猪腹泻,如环境更换频繁、环境过于潮湿阴暗、环境温度控制不合理等都会对生猪机体造成刺激,进而引发腹泻。

1.6 其他方面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也极易引发猪腹泻。例如,在对生猪投喂过程中,如果养殖人员没有秉持定时定量投喂的原则,而是一顿早、一顿晚、一顿饱、一顿饥,极易对生猪消化系统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发腹泻。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流行性猪腹泻的治疗

流行性猪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流行性因素引发的猪腹泻。在治疗流行性猪腹泻时,可以先用抗生素、补液盐等缓解病猪症状,然后再采用炙甘草、炮姜、藿香、煨木香各30g,茯苓、白术、党参各50g,研磨成粉,拌入饲料中喂服。由于此味药味道偏苦,所以可以加入适量白糖,中和药味[2]。

2.2 湿寒型猪腹泻的治疗

湿寒型猪腹泻是指由外部环境或生猪体内的湿寒所引发的腹泻,可以选取干姜、砂仁各10g,桂枝、肉蔻、茯苓、藿香、车前、厚朴、白术各15g,猪苓20g,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之后混入饲料或饮水中喂服。

2.3 外感型猪腹泻的治疗

外感型猪腹泻主要因外部气温变化而引发,可采取白术散治疗。取木香、党参、藿香、白术、紫苏、茯苓各15g,石榴皮、焦山楂各18g,炒葛根20g,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候温后灌服。

2.4 脾虚型猪腹泻的治疗

脾虚型猪腹泻是指由于生猪脾胃虚弱引发的腹泻,可以取生姜、甘草、砂仁、白术各12g,扁豆、党参、麦芽、山楂、山药各15g,混合均匀,研磨成粉拌料喂服,或加水煎煮灌服。

2.5 湿热型猪腹泻的治疗

湿热型猪腹泻是指生猪食用霉变或过期变质的饲料所引发的腹泻,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剂方法。方剂一:知母、石膏、粟壳、大黄、陈皮、山楂、黄连、木通各5g,苦参、地榆、神曲、滑石各10g,研磨成粉加水冲服或加水煎煮后灌服;方剂二:连翘、神曲、半夏、莱菔子、茯苓各15g,山楂20g,研磨成粉混入饲料中喂服[3]。

2.6 伤食型猪腹泻的治疗

伤食型猪腹泻是指因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腹泻。在仔猪断奶时,如果没有断奶过渡期,突然对仔猪断奶,导致仔猪消化系统无法完全适应,就极易使仔猪出现伤食型腹泻。对于伤食型猪腹泻,可以采用保和丸治疗。取陈皮、半夏、川连各10g,车前子、莱菔子各15g,神曲20g,混入猪饲料中喂服或煎煮后灌服。

3 中药治疗猪腹泻的效果观察

3.1 发病情况

在145例病猪中,架子猪30例,仔猪90例,育肥猪25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7~9月夏秋季节。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当地猪腹泻发病率极高,一般在50%以上,而导致当地猪腹泻如此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当地餐饮行业较为发达,当地许多养殖户会用剩菜剩饭喂食生猪。而剩饭剩菜不仅油腻,而且在夏季高温季节极易出现发霉变质现象,极易使生猪食物中毒而引发腹泻。

3.2 临床症状

病猪发病较为迅速,病程时间较短。发病初期,病猪饮水量增加,饮食量下降,精神萎靡,结膜潮红,排便呈黄色糊状稀便。随着病情加重,病猪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同时出现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弓腰收腹、皮毛粗乱、排泄失禁、走路摇晃等症状。排便呈水样稀便,粪便腥臭难闻,混有黏液或血液。个别病猪还会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减弱、机体消瘦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病猪在发病的第7天左右极易因全身衰竭出现死亡。

3.3 临床诊断

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结合病猪的发病情况及病史调查,即可基本确诊为湿热型猪腹泻。

3.4 中药治疗

病猪诊断为湿热型猪腹泻,应以清热消积、利水止泻为治疗原则。因此笔者选择采用上述湿热型猪腹泻的方剂一对病猪进行了治疗,即知母、石膏、粟壳、大黄、陈皮、山楂、黄连、木通各5g,苦参、滑石、地榆、神曲各10g。本方剂的剂量是以30kg的架子猪为例设定的,大型架子猪、育肥猪、仔猪在使用该药方治疗时,要根据体重及病情增减用药量。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放入药罐当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每剂煎煮3次,每次取汁300ml,候温,分早晚两次灌服。药渣可以取出拌入饲料中喂服。连用3~5d即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上述药物还可以混合后用石臼研磨成细末,加入开水冲服。但是这种用药方式的吸收效果较差。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为提升治疗效果,帮助病猪尽快恢复,可以配合使用补液盐,补充体内丢失的盐分,更好地维持电解质平衡[4]。

在第1剂药物服用后,有20头病猪恢复了健康;第2剂药物服用后,恢复健康的病猪有40头;第3剂药物服用后,有80头病猪恢复了健康。有5头症状较重的病猪用药无效最终死亡。

湿热型猪腹泻主要是因湿热疫毒侵入引起。湿热疫毒内犯对生猪肠胃造成损伤,进而导致生猪肠胃功能异常。热毒壅盛、清浊不分、气血阻滞、互相搏结,易引起泄泻。而方剂一中的黄连、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粟壳、地榆具有止泻收敛作用;苦参、知母、石膏具有泻火清热的作用;神曲、山楂具有健脾胃、消沉积的作用;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的作用;木通具有泄湿热的作用。上述药物协同作用,可起到良好的清热消积、利水止泻的功效。从现代药理角度来看,方中地榆含有鞣酸成分,粟壳含有吗啡成分,而鞣酸、吗啡能够起到止泻、收敛的功效;神曲、山楂、陈皮药性温和,具有增强消化力、促进食欲的功效;山楂、地榆、大黄、知母、苦参、木通对于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杆菌等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保护肠胃[5]。

4 有效预防举措

4.1 加强猪舍建设

猪舍建设过于简陋,缺乏必要的防暑、御寒设施,生猪极易因受凉或中暑引发腹泻。因此,为降低猪腹泻的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必须加强猪舍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猪舍应配备暖风机、红外线保育栏、排风扇等现代化温度调节装置,使猪舍全年保持恒温,防止生猪因受寒或中暑而出现腹泻。

4.2 做好卫生消毒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如果卫生消毒工作不到位,粪便、污物清洁不及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细菌、病菌滋生,导致生猪因细菌、病菌感染而出现腹泻。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切实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一是根据生猪养殖规模,结合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猪舍卫生消毒频次,冬春季节可以减少卫生消毒次数,夏秋季节可以适当增加卫生消毒次数。二是针对不同的消毒场所合理选择消毒剂,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对猪舍环境消毒可以采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对运输车辆、地面、沟渠消毒可以采用漂白粉溶液,对过道、走廊消毒可以采用紫外线灯消毒等。三是为了避免细菌、病毒产生抗药性,影响消毒效果,不能长时间使用同种消毒剂,必须定期更换消毒试剂[6]。

4.3 确保饲料营养全面

饲料质量欠佳,营养含量不足,成分单一,投喂时间、投喂量不合理,均会导致生猪出现腹泻。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加强对饲料投喂工作的重视。首先要确保饲料质量达标,不存在发霉、变质现象,同时要严厉禁止用剩饭剩菜喂食生猪;其次要确保饲料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全面,充分满足生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最后确保饲料定时定量投喂,防止出现饥一顿、饱一顿、早一顿、晚一顿的现象,帮助生猪养成良好的消化习惯[7]。

4.4 开展综合性防疫

4.4.1 疫苗接种

针对猪流行性腹泻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降低生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概率。为了确保疫苗免疫效果,必须妥善保管疫苗,规范应用,降低疫苗免疫失败的发生概率。

4.4.2 定期驱虫

为了降低寄生虫型猪腹泻的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必须定期对生猪进行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主要包括肠虫清、伊维菌素等。

5 结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生腹泻疾病,会对生猪养殖效益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加强对猪腹泻的防范,一旦生猪出现腹泻疾病,可立即采用中药治疗,疗效显著,且药性温和,毒副作用较低,治疗成本低廉。

猜你喜欢
病猪猪舍山楂
江苏楼房猪舍臭气处理模式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夏季环境湿度对生猪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病猪喂药有办法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山楂花
山楂丸与大山楂丸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技术助力冬季养猪量价齐飞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