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用耳,也用心
——《听听,秋的声音》(三上)课堂实录及评析

2022-12-12 04:08执教彭才华评析林志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谷粒黄叶大雁

执教|彭才华 评析|林志芳

课堂实录

一、看图猜字,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一起看大屏幕,(出示“秋”字的甲骨文)这是什么?

生:(自由应答)蟋蟀!

师:我要告诉大家,这其实是一个字。猜猜是什么字?

生:秋。

师:秋。你想猜什么?

生:它好像是个“蟀”字。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究竟是什么字呢?(出示“秋”字)

生:秋。

师:我们继续看,(出示蟋蟀图片)这是一只——

生:(齐)蟋蟀。

师:(出示“蟋蟀”)看这个词。我们一起读——

生:蟋蟀。

师:这“秋”字跟蟋蟀有啥关系?你们看出来没有?我们猜一猜。

生:因为夏天蟋蟀叫,秋天蟋蟀就走了。

师:是啊,蟋蟀大多就是从夏季开始鸣叫,一直到秋天,当天气慢慢变得有些冷了,它就不叫了。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就画了这样一个东西,代表了秋天的“秋”字。我们来看这个字究竟怎么变化来的。(出示“秋”字的字形演变)

师:你们知道哪些带“秋”字的成语?

生:秋高气爽。

生:一日三秋。

师: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一日三餐吧?

师:不是哦,一日三秋是个成语,这个同学可真有文化!一日三秋,一天过去就像三个秋天过去了。三个秋就代表了三年,对不对?你们今天回去查查什么叫“一日三秋”。还有其他带“秋”字的成语吗?

生:老气横秋。

师:太棒了!你也很有文化。咱们来看。(出示:秋高气爽、秋色宜人、秋风习习、春华秋实。)秋的成语有很多,咱们一起来读两遍。

(生齐读)

师:好!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记下来,下次我问你带“秋”字的成语,你又多知道了几个,对不对?课外我们还要搜集,还要去积累。(稍顿)这是带“秋”字的成语,有些成语虽然不带“秋”字,但是实际上说的就是秋天。你们知道这样的成语吗?

生:赏心悦目。

师:好,秋天的景色很美,也让我们感觉到很舒服。这样的成语有很多,咱们一起看,(出示:金桂飘香、硕果累累、层林尽染、五谷丰登。)预备——读!

(生齐读)

师:这几个成语表面上没带“秋”字,其实说的都是秋。你看,秋天到了,桂花的香味是那么浓,那便是——

生:金桂飘香。

师:是的。秋天到了,所有的树林好像被染成了金色的,那么漂亮!这就叫——

生:赏心悦目。

师:而这样的树林,就是——

生:层林尽染。

师:真好!秋天到了,农民伯伯的庄稼丰收了,那便是——

生:五谷丰登。

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成熟了,挂满了枝头——

生:硕果累累。

师:是的。这些成语说的都是“秋”。我们一起再读。

(生齐读)

师:这里一共有八个成语,有的带“秋”字,有的不带“秋”字,但是都跟秋天有关。(稍顿)同学们,关于秋天,人们大多数都注意到了它的气候、它的色彩、它的收获、它美丽的景色,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秋天的——(指黑板上的课题)

生:(齐)秋天的声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毕国瑛老师一起去“听听,秋的声音”。一起读课题——

生:(齐)听听,秋的声音。

师:很整齐!再来一次,认真一点,仔细一点听。预备——读!

生:(齐)听听,秋的声音。

师:(语速放慢,轻轻地)静静地听!预备——读!

生:(轻声齐读)听听,秋的声音。

师:是的,只有用心,才能听得清楚,才能听到最美的声音。

二、读通读顺,感知全诗

师: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七课,我们读两遍:第一遍自己读,把诗句读通,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第二遍,跟同桌一起合作,一人读一小节,好吗?

(生朗读)

师:我们看看,经过合作,你们是不是都读准了这些词。(出示,指名读。)

生:抖抖手臂,蟋蟀振翅,歌韵告别。

师:好的,第一行三个词语都读正确了,第二个词好像不太肯定。再读一次。

生:蟋蟀振翅。

师:全班一起来。

生:(齐)蟋蟀振翅。

师:蟋蟀振翅就是它发出声音的一种形式,明白吗?第二行,请一个不举手的。

生:秋风“凉”过……(笑声)

师:不要笑,这个字读错了很正常,因为它长得太像“凉”字了。全班一起教她一遍,预备读——

生:(齐)秋风掠过。

师:秋风掠过。你再来。

生:秋风掠过。

师:真好!继续。

生:丰收歌吟,辽阔透明。

师:真好!来,一个词读两遍,不要拖音。预备——起!

(生齐读)

师:太棒了。这首诗会读了吗?请这位同学读第1 节。

(生读,将“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读成了“是黄叶告别的话音”。)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就是稍微有点着急了,最后一行看清楚,再读一次。

(生读)

师:是的,你刚才读成了“告别”,现在发现了是“道别”。这首诗中有个“告别”,也有个“道别”,这样就不重复了,对不对?我们读的时候注意。第2 节,你来。

(生读,很流畅。)

师:第3 节,我想请这边四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读。一排排大雁,预备——起!

(生齐读)

师:下一节请你读。

(生读)

师:真好!来,这边四个小组,一起来读下一节。

(生分组齐读)

师:最后一节我们全班来,预备——起!

(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咱们合作把这首诗读一遍。蓝色部分请男同学读,红色部分请女同学读,紫色部分我们全班读,黑色部分我来读,明白了没有?(文字颜色标记见配套课件)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把掌声送给自己。(生鼓掌)太棒了!我们之所以合作默契,是因为大家刚才认真倾听,弄清了老师的要求。

三、用耳听,听秋之“显”音

师:同学们,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啊?

生:黄叶的声音,蟋蟀的声音,大雁的声音,秋风的声音。

师:没错!不过,这三节为什么不这样写呢。(出示)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上的黄叶,

唰唰——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在振动翅膀,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在大声地鸣叫;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生自由读诗,讨论。)

生:这样写的话太生硬了。

师:太生硬怎么了?

生:生硬就没有意思。

师:生硬就太没意思了!你还有补充。

生:黄叶告别的话音,那些都是拟人句,会显得更加鲜活一点。

师:注意!他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鲜活。

师:女同学说这样太生硬了,男同学说原文那样才鲜活。多有意思呀!这么有意思、这么鲜活的诗,让我们坐直,一起把它的“有意思”、把它的“鲜活”读出来。听听,秋的声音,预备——起!

(生齐读)

师:读着读着,你是不是感觉,黄叶好像舍不得那棵大树,于是它发出了“唰唰”的声音,在跟大树——

生:(自由应答)道别。

师:他可能在跟大树说什么呢?

生:它可能会跟大树说再见。

师:你既然不舍得分别,那就多说几句呗!

生:再见,我们下次还会相遇的。

生:再见,树妈妈!明年,我还做你的女儿。

生:树妈妈,我真的不想和你说再见,可是,我实在有些困了。

师:多有情义的黄叶啊!我们期待明年再见。你看看,蟋蟀在振动翅膀,在和阳台告别,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再见了,朋友!我们明年再见!

师:他加上了“朋友”两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蟋蟀跟阳台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为两三个月来,蟋蟀每天都跟阳台相伴。

生:再见,我的老兄!谢谢你给我一个安全的家!

师:这是真心实意地感谢阳台呢!你们看,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串暖暖的叮咛,它叮咛谁?它说了些什么呢?

生:再见,我的朋友,以后我还会回来的。

师:是的,天气变凉,大雁要飞到南方去,所以它说我们下次还会再见。

生:白云姐姐,我可以和你一起飞翔吗?

师:哇,多有意思!那轻柔的云,真的像在自由地飞呢!我们再看,那秋风掠过田野,也是像在唱歌,那是一首怎样的歌?

生:丰收的歌!

生:愉快的歌!

生:欢乐的歌!

师:是啊!田野已经丰收!自然是愉快的,欢乐的!同学们,我们看,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一下子就变成了——

生:(齐)黄叶道别。

师:变成了——

生:(齐)蟋蟀歌韵。

师:变成了——

生:(齐)大雁叮咛。

师:变成了——

生:(齐)秋风歌吟。

四、用心听,听秋之“隐”音

师:同学们,“听听,秋的声音”,这“听”字,你知道它本来的写法吗?来,我们一起睁大眼睛看。(出示“听”字的繁体“听”)左边有一个什么?

生:(齐)耳朵!

师:是的,用耳朵来听。(板书:用耳)但是,同学们,用耳朵听还不够啊!还要用什么听?

生:还要用心听。

师:是的,还要用心来听。(板书:用心)同学们,用耳听,我们能听到黄叶的声音、蟋蟀的声音、大雁的鸣声、秋风掠过田野的声音;但是,光用耳朵听是不够的,用心来听,你才能感觉到黄叶是在道别,蟋蟀是在跟阳台告别,你才能感觉到大雁撒下的是暖暖的叮咛,秋风掠过田野则是一片丰收的歌吟!咱们一块儿来美美地读,读出那“鲜活”的味道。听听,秋的声音。预备——起!

(生齐读)

师:这么美、这么“鲜活”的诗句,我们应该好好地积累下来。(出示前三节,部分镂空。)我们试一试,听听,秋的声音,预备起——

(生填空背诵)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不但要用耳朵,还要用——

生:心。

师:是的,用心去听,秋的声音不仅仅有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你们再去诗句里看看,秋天还藏在哪里?

生:在小花上。

师:还在——

生:在每一片叶子里。

师:还在——

生:美丽的汗水里。

师:还在——

生: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师:原来,秋天的声音在这么多地方都有呢!我们用“心”去听——“在每一片叶子里”,那么,有一片叶子可能在说……有一朵小花可能在说……有一滴汗水可能在说……有一颗饱满的谷粒可能在说……你选一个,跟同桌说说,开始。

(生讨论)

生:有一颗饱满的谷粒说:我不要被人类吃掉,我还想活着。

(生笑)

师:哈哈,这颗谷粒有意思!你好不容易长成熟了,现在又要被人类给吃掉,有些不舍,是吗?不过,没有关系,因为人类都会感恩你的。

生:有一朵小花说:太阳,你别跑啊。

师:她想追上太阳!你干吗要追上太阳?

生:因为太阳光很温暖!

师:是啊,每一朵小花的开放,都因为有太阳温暖的照耀。

生: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有一片叶子在说:再见了,家人们,我要去旅行了。

师:哇,太棒了!用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话,这就叫“鲜活”。

生:有一颗饱满的谷粒说:再见了,泥土!我要去人类的胃里度假。

师:哈哈!它从泥土里出来,现在要去人类的胃里度假。太好玩了!是的,同学们,只要你用心去听,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太多太多美妙的声音!只有用心去听,你才能感觉到这声音的动人,感觉到这个世界多么美妙!所以,让我们不断地去听,去静静地听。“听听,走进秋”(出示第4~6 节),预备——起!

(生齐读)

师:继续,我们继续去听秋的声音!我们知道,那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

生:(齐读)向远方匆匆地去。

师:所以,我们要走进秋,走进这——

生:(齐读)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师:我们要好好地用耳去听——

生:(齐读)秋的声音。

师:我们要好好地用心去听——

生:(齐读)秋的声音。

师:(语速放慢,声音变轻)好好地用心去听——

生:(轻轻地,齐读)秋的声音。

师:(语速更慢,声音更轻)好好地用心去听——

生:(更轻地,齐读)秋的声音。

师:就这样,用耳、用心去听秋的声音,去听这个世界的声音。下课。

教学评析

轻灵隽永的课堂抒情小品——观彭才华老师《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所感

观摩研习过彭才华老师执教的不少课例了,《听听,秋的声音》跟以往的确实不一样。它不像《渔歌子》,将传统文人儒家积极入世与道家出世避世的不同哲学放进小小的诗词中对比品味,呈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它不像《村居》,将跌宕起伏的人生体验与家国情怀融入重点字词的揣摩品读,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情感渲染;甚至连《王戎不取道边李》式的童趣在这一课中也没有刻意追求。它舒徐冲淡,轻灵自然得像一篇抒情小品文。整节课短小精练,教学内容平淡质朴,教学方法简单有效,只在个别细节处有精巧的“微设计”,让我们于闲适家常的课堂中约略感受到执教者的审美趣尚。

《听听,秋的声音》是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体裁是一首现代诗。诗歌以秋声绘秋景,通过听觉表达心灵的感受,表现出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它用词优美,想象丰富,语言简练而富有音乐感。教学这一课,才华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抓住相关语句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并体会作者观察自然、聆听自然的细致和用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从甲骨文的“秋”字导入。谁能想到,甲骨文的“秋”字,本是一只神气可爱的小蟋蟀!正是这秋虫鸣叫的衬托,使离愁更深,秋意更浓。不能不说,汉字的诗意审美在这个“秋”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入题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积累了两组关于秋的四字词语。然后通过细致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在深入理解体会诗歌的内容与语言特点时,教师采用的是“试误比较”的方式,通过改写,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原诗语言的鲜活、生动。接下来,教师巧用“听”的繁体字,引出“听既要用耳,也要用心”的教学难点——只有用心听,才能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新奇与美好。诗歌写作中的情感体验、代入式想象、拟人化手法等,都是“用心”的结果。最后,教师巧妙改编诗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堂在“声音渐消、画面渐隐”的复沓式朗读中结束,言有尽,意无穷。

观课过程中,觉得这一课特别值得学习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词语积累的巧妙设计。积累关于秋的词语,才华老师分了两步设计,一是说出有哪些带“秋”字的四字词语,如“秋高气爽”等;二是说说有哪些不带“秋”字,但也是描写秋天的词,如“层林尽染”等。关于秋的词语的积累,回应了单元主题,链接了语文园地,又通过词语唤起学生关于秋天的画面感,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是舒缓扎实的朗读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读出诗歌的味道,才华老师步步引导,处处设支架,从自读到同桌接力读,从读短语到读段落,然后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情感复沓美读……读的样式多,遍数多。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纠错,步步扶持,于是我们看到学生终于把课文逐渐读对、读好。

再次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妥帖理答。由于教学研讨的需要,才华老师的这一课是在6 月份录制的,上课的学生是二年级。观看视频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是非常轻松真实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并不充分,课堂发言天真稚嫩。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并且教得很慢。在与学生的对话应答中,才华老师反应迅速,或安慰,或引导,或纠错,或补充,恰当妥帖。例如,当一名学生把“掠”误读作“凉”时,其他孩子笑起来,教师立即回应:“不要笑,这个字读错了很正常。因为它长得太像‘凉’字了。”段落朗读时,学生把“告别的话音”误读为“道别的话音”,他这样引导:“你的声音真好听,就是稍微有点着急了,最后一行看清楚,再读一次。”“你刚才读成了‘告别’,现在发现了是‘道别’。这首诗中有个‘告别’,也有个‘道别’,这样就不重复了,对不对?我们读的时候注意。”还有,当学生说谷粒不想被人类吃掉时,教师机智回应“调皮的谷粒”:“没有关系,因为人类都会感恩你的。”等等,这些无不反映出教师时时在场的教学状态与循循善诱的教学智慧。

……

有学者评梁实秋的小品文,赞其“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才华老师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也有这样的品格。它短小精练,涉笔成趣,平朴亲切又充满融融温情,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猜你喜欢
谷粒黄叶大雁
茄子黄叶“因”不同 防治方法大不同
食言者
食言者
大雁
“崔黄叶”趣话
《飞鸟集》节选
大雁
任金黄谷粒丢失在风里
大雁
亦如初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