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方式走近鲁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六上)

2022-12-13 02:01韩中凌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节首诗鲁迅

文|韩中凌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人物主题单元。本组四篇课文,四种文体,单元组材可谓丰富多样。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最后一篇,而且是自主阅读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素有总结提升的作用。在阅读中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回溯前三篇课文和查找的资料,认识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鲁迅,并受到鲁迅精神的感染和激励,从而“把鲁迅精神扎根到孩子心上”(钱理群语)。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 周年而作,情感真挚,情绪饱满,遵循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新诗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观照文体,指导学生用诗歌的方式学诗歌,品味重要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现并欣赏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在诵读中形成诗歌语感,在仿写创作中进行语言实践。为达成目标,设计以下四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打通课内外阅读,披文以入情

学生对鲁迅的了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单元课文阅读,二是课外资料搜集。课上可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再全班分享。从课文出发拓展到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由名言出处引介文学作品,认识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创者地位和以笔为枪的战斗者形象。重新回读单元主题页上的人物资料卡片,再推出毛泽东主席给予的高度评价:“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教师还可引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源泉,渗透到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法国有雨果,德国有歌德,美国有惠特曼,而我们中国有鲁迅。接着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亲朋用散文回忆,毛主席用评价定位,诗人又是怎样用诗歌纪念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习活动二:比较诗歌结构,发现表达特点

这项学习活动包含两个学习任务,旨在从诗歌整体入手,理清各小节组织结构上的内在逻辑,在研读中发现诗歌的表达特点,并依据特点进行诵读。两个学习任务都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要保证充足的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时间。

学习任务一:标出诗歌小节,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在小组交流中说清理由。

这首诗总分结构明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迅速进入下一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小声反复朗读诗歌,边读边标出偶数行诗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再圈画出重复出现的词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阅读欣赏诗歌,不但要读懂内容,体会涵义,还要发现诗人在表达形式上的独具匠心,才能真正进入诗歌审美。臧克家受老师闻一多先生影响,作诗非常注重表现形式。全诗每节均为4 行,每行字数不同,最多的有14 个字,最少的只有3 个字;从每小节来看,前两行与后两行字数基本相等,呈现为有规则的排列,形成小节内部严格的对照映衬。整首诗整齐中有变化,错综中有规律,构成别有韵味的建筑美,促进情感表达上的呼应递进。诗人还反复推敲了诗歌韵律,除第3 节外,第1 节和第4 节跨行、隔行为同字同音同韵,第2 节和第5 节押麻花韵,第6 节和第7节押高标韵,形成活泼流畅的转韵,大大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读起来音韵铿锵,像旧体诗一样易于成诵。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诗人的知音,在相互启发中不断发现表达上的奥秘,再进行同桌、男女生和师生间两行一换和一节一换的接龙朗诵,感受并体现诗歌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学习活动三:品读重点语句,感悟鲁迅精神

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说: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在阅读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浸淫字里行间,抓住重点语句深入品读赏析,才能体会到诗人对鲁迅精神的赞颂,才能受到感染与激励。

诗歌是精粹凝练的语言艺术,以精要的文字表达曲折幽微的情绪、富有洞见的思想和丰富具体的内容。就本单元来说,这首诗以精致的艺术语言,对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作了艺术上的高度提纯,使它具有小说、散文等文体难以企及的力度与容量。

学习任务一:这首诗专为纪念鲁迅而作,却没有一行诗提及先生的名字,又分明处处都有鲁迅的形象。请画出重点词句,结合课内外阅读,批注对鲁迅先生的发现。

在批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简短的诗行中读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读出一个血肉丰满、灵魂高尚的鲁迅: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特别是对待车夫和女佣的态度,再扩展到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受诗句化用的巧妙和以先生自评为评的恰当。进而补充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决定用笔来改造国民性格、唤醒民众,一生呕心沥血写作到最后一刻,还扶植了大量青年作家,包括我们熟悉的萧红。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题辞》,结合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会野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寓意着希望、坚韧与顽强。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再次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几个典型事例,体会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与关爱。结合《好的故事》体会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入鲁迅先生去世前一月写下的名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以及他的诗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体会其对人民真挚而又深沉的爱。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补充资料,介绍《鲁迅全集》、鲁迅纪念馆、鲁迅文学艺术奖、鲁迅美术学院及各种鲁迅文学研讨与纪念活动。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再次照应野草,意即鲁迅精神永在,有无数人一代又一代传承。

“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头描写的送殡场面,重温毛主席的评价。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结合全诗,深入体会“死”与“活”背后的深刻含义。这里的“死”与“活”超越了生命结束与存在的自然意义,以人的价值重新定义了生死。那些作威作福、视人民如草芥却妄想不朽的人,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而为人民奉献一生的鲁迅先生,虽已离去,却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学习任务二:再次比较阅读每节诗和每节诗中的前后两行,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鲁迅精神的。

在前面的朗读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小节内部结构上的对称,此时意在发现对比与对照的表达效果。诗人在小节之内,有意用可鄙可恨的反动派形象反衬出鲁迅先生可敬可爱的光辉形象;在小节之间,以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待他们的态度进行关联,构成强烈的对立与反差,生成了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艺术效果。发现后,可设计打破诗歌顺序的诵读,共读第1 节,对照读第2 节和第5 节、第3 节和第6 节、第4 节和第7节。如此一爱一恨相对比,一态度一结果相关联,鲜明地表达出对两类人截然相反的情感。

学习活动四:结构化言语经验,仿写诗歌

通过前面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这首诗的语言形式、节奏韵律,特别是鲁迅精神有了深度体验和领悟,提高了诗歌欣赏水平。可以让学生延续诗人是非分明的态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与诗人唱和,仿写一首《有的人》。教师提供贫穷与富有、健康与残疾、谦虚与骄傲、勇敢与胆怯等几组主题,让学生选择后试着用对比方法仿写诗歌。可以写一节,也可以写几节;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仿写不是机械模仿,而是“戴着镣铐跳舞”,在言语实践中努力追求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仿写中既可以借鉴原诗写法,也可以发挥独创精神,写出更加自由的现代诗,由此来内化言语经验,提升言语品质。

猜你喜欢
小节首诗鲁迅
《上课没人抢》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我想写首诗给你
快把我哥带走
鲁迅,好可爱一爹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节节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