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关键词句想诗中之画悟诗人之情
——《现代诗二首》(四上)教学设计

2022-12-13 02:01邢天钰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9期

文|邢天钰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语文要素,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单元,还记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吗?(出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调动多种感官想象过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也想象过走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我”和阿妈的所见所想。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刘大白和徐志摩这两位诗人的作品,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现代诗二首》。

2.课题中有个米字号,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学习时就要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顾本单元单元主题、语文要素,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让学生明确,学习中要迁移运用前面学到的“调动多种感官展开想象”这一学习方法。)

二、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特点

1.自由朗读词语。

2.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教师出示“剪秋罗”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

虽然都是写自然中的美,但这篇课文与前两篇课文有很大不同,你发现了吗?(体裁不同)读一读,诗歌的语言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朗朗上口、有节奏。)

4.读一读,读出节奏美。指名读。

(设计意图: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诗歌有节奏、充满韵律这一特点。)

三、介绍作者

刘大白,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四、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

1.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点名了季节、时间、地点。)

2.秋晚的江上都有哪些景物呢?默读阅读提示。(出示)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把它们圈画出来。

3.指名汇报:鸟儿、斜阳、江、芦苇。

4.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课前预习时请同学们给这首诗配画,谁能结合你的画说一说?

5.汇报交流第1 小节。

(1)你读了哪些诗句想到了这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聚焦第1 小节说一说:你想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鸟儿要把斜阳驮回巢一样,远处偶尔还会传来一两声鸣叫。

(2)引导交流:这位同学围绕第1 小节展开想象,不仅说出了自己看到的景象,还说出听到的声音,让这幅画面更形象可感了。大家读读第1 小节,谁来说说这“鸟儿”是什么样的鸟儿?

预设:要飞回家的、疲倦的鸟儿。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尽管是倦了”可以读得低沉、轻柔些,表现出疲倦之感。

(3)引导交流:大家都看过夕阳吧,谁来说说夕阳的样子?

预设:傍晚,太阳西沉,柔和的阳光洒满天空,红红的,真是美极了。

(4)点拨:想象一下,在这样美的夕阳映照下,一群有些疲倦的鸟儿飞翔的样子,多美的归巢图啊!请大家一起再读第1 小节。(生齐读)

6.汇报交流第2 小节,感受一瞬间的江上美景。

(1)指名读第2 小节,结合关键词句介绍你画的插图。

预设: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夕阳好像是从鸟的翅膀上掉下来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花花的芦苇也变成红色了。

(2)芦苇平时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出示头白的芦苇图)想象头白的芦苇被夕阳染红的样子。“一瞬”又说明了什么?(斜阳迅速染红芦苇的快速变化)

(3)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指名读。指导朗读:“双翅一翻”语速可读得稍快些,体现归鸟动作的利落;读“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时,声音可稍高一些,语速可稍快一些,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映红芦苇的惊奇、喜悦。

(4)这个小节描绘的落日图与前一幅归巢图有什么不同?(写出了倦鸟动作的变化、斜阳位置的变化、景物的颜色变化,是动态画面。)

(5)我们围绕关键词句,抓住景物的特点和变化想象,让眼前这幅秋江晚景图更加丰满、灵动了。让我们再用朗读展现出来吧。

(6)此时此刻,如果你正站在江边,看着这眼前瑰丽的景象,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总结学习方法:通过抓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走入诗中的美丽画卷,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花牛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诗句进一步品读,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将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五、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可爱的、俏皮的、悠闲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2.小组合作学习。

(1)四人轮流读诗,每人一个小节。

(2)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填写表格并小组讨论。(出示)

3.小组分享合作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花牛、草地、剪秋罗,色彩艳丽、丰富。

请大家想象一头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的样子。你也有过坐在草地上的经历吧?是用什么样的姿态坐在草地里呢?(盘腿坐、半躺着、和小伙伴依偎着坐……)花牛也一样,它想用什么姿势坐就用什么姿势坐,把那一簇簇艳丽的剪秋罗都压扁了,可以看出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无拘无束)

你能读出它那无拘无束的样子吗?指导朗读:朗读时可重读动词,感受花牛的无拘无束。“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以及花牛压扁剪秋罗的些许惋惜。

(2)花牛、草地、白云。花牛在草地里吹着习习微风,伴着草地的芳香睡觉,一块厚厚的白云遮住了大半片天。

在你描述的画面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画面,还感受到了微风,嗅到了那清新的芳草香。“白云‘霸占’了半个天”和“白云飘在天空中”有什么不同?

预设:“霸占”让人感受到白云面积很大,而且白云是主动布满了半个天空。

你能把这种蓝天白云下的美景读出来吗?

(3)花牛、草地、尾巴。从“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自由自在、顽皮、悠闲。)你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滴溜溜”读得要快点儿。

(4)花牛、草地、太阳、青峰。花牛在草地上做梦,夕阳渐渐落下。

师:“做梦”和“偷渡”是人才有的动作。“偷渡”本义指“秘密地、偷偷地去往一个地方”,在这句诗中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不知不觉间太阳悄悄地落山了)太阳已悄悄落山,而此时的花牛却全然不知还在做着它的美梦。草地里的花牛会梦到什么?这又是一头怎样的花牛?(悠闲自在)

谁能读出这份悠闲自在?指名读。

过渡:读着这首诗,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它或坐或走或卧,悠闲散漫、自由自在。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诗句展开想象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带着刚才的想象和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诗,男生读第1、3 小节,女生读第2、4 小节。用这种形式读了这首诗,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呢?(第1、3 小节是“坐、走”的动景,第2、4 小节是“眠、做梦”的静景,动静交替,充满韵律。)

5.能把这种韵律美美地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这头花牛时动时静,随着它的行动,草地、野花、天空、白云、悄悄挪移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出现在我们面前。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画面的动静交替,在动态画面中体会花牛的顽皮可爱,在静态画面中感受花牛的悠闲自在。通过这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再一次感受蕴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韵律美。)

6.这头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些什么?(吃草、打滚、用尾巴驱虫……)花牛在做这些活动的时候周围发生了什么,又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能仿照句式说一说吗?(出示)

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交流仿写诗句。

7.在大家的诗句中,这头花牛在草地上的悠然自得图更加丰满生动了。

我们都知道徐志摩的诗多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为什么他会写一头草地中的花牛呢?(出示资料)

当时的徐志摩为了维持经济上的巨大开销,不得不同时奔波于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几乎完全被生计捆住了手脚。再看看这首《花牛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向往和羡慕)

带着这种体会,齐读。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并仿照诗句进行仿写。适当补充诗人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学法,情感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抓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的学习方法,更体会到诗人所寄托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朗读这两首诗。

读着这两首诗,我们仿佛看见倦鸟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仿佛看见了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或坐或走或卧,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有声之诗”,无论是哪一首诗,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语言再次回到诗中画,体悟诗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