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思考

2022-12-15 02:03赵占良
关键词:生物学中华教材

赵占良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深刻阐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习总书记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习总书记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强调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3]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0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提出,希望人教社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4]。在教材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的具体举措之一。那么,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有哪些具体要求?现行中学生物学课程教材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怎么做的?未来,中学生物学课程如何能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要求

《意见》阐述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3]总体目标是:“到2025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3]。生物学教材也属于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如何使生物学教材更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意见》还论述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各方面的关键词见表1。

表1.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框架

此外,《意见》也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其中与基础教育有关的论述有:“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其中,与中学生物学课程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意见》中还提到,“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3]目前,已有教师探索了如何将“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融入初中生物学课程[5];未来,还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扩展。

2014 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021 年初,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更加具体地指出了每个学科应当怎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并提供了可选素材。其中,对生物学的整体要求是:“我国古人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索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我国古人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究方法与实践成果纳入生物学课程教材,对于厚植学生文化底蕴、感悟中华民族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6]因此,在今后的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古人在生物学方面的探究方法与实践成果”的介绍。

二、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析

在人教版初中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可以找到很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以生物学内容为载体,两者较为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生硬地“贴膏药”。下面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

在教材中,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引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谚语。讲藻类时,引用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将古诗中描述的现象作为情境进行导入。在讲“被子植物的一生”时,第一段话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讲种子的萌发时,引用了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讲“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时,引用了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些富有美感的语句,既能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又于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在讲“鱼类与人类的关系”时,传统的教材一般直接讲鱼类对人类的价值,而2013 年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是以文化的角度组织了相关内容。首先,教材内容从国家层面切入,“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其次,教材内容将渔业与文化联系起来,“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深深融入了人类的文化”。教材还附上了一幅“娃娃抱鱼”的年画,配文“年画中的鱼寓意年年有余”。“鱼”和“余”谐音,这是我们中国文化里特有的联系。接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告诉人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学也有深刻的启示。“竭泽而渔”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与现在强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一脉相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观念结合了起来。另外,教材还专门设计了“生物学与文学”栏目,如七年级上册中有“寄予植物的情怀”,中华人文精神跃然纸上。

初中教材的习题中也引用了一些古诗或古人名言等。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在八年级下册中:“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还是大相径庭?说说你的看法。”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将古人的名言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联系起来思考,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高中教材也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在讲“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时,引用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古诗的加入让现代的教材更具中国风格。在讲“人与环境”时,引用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启发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7]。

三、对未来在生物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加强整体设计

尽管现在的生物学教材已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还有点碎片化、表面化,不够系统、不够深化。因此,未来要加强整体设计,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生物学课程教材。整体设计应以《意见》等前文提到的指导性文件为依据,同时也要考虑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做到自然而贴切地融入。例如,弘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可以讲中外科学家为了生物科技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生态学内容的教学密切相关;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同“振兴中华”“崇德向善”的美德;同时,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还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也可以与生物学结合起来。例如,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物种共存,多样而和谐,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互依赖,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

在培育“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再增加“中华民族智慧(思维方式)”一类内容(表2)。

表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整体内容框架

表2 中前三列内容侧重在“培根铸魂”,最后一列内容则侧重在“启智增慧”。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东西方智慧。东方智慧以直觉思维为主体,以整体观为精髓,是模糊的、通达的观念;西方智慧以逻辑思维为主体,以局部剖析为经典,是精确的、标准的观念[8]。西方智慧确实滋养了现代科学,但东方智慧也有其独特优势,突出表现为直觉体悟、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等。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重实证、重逻辑、重分析的理性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发挥中国古人的重直觉、重辩证、重整体的思维优势,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如何以生物学内容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现行教材已经有许多探索,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设计。例如,生态学思维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9],不同于传统科学的分析式思维。其中,分析式思维以过分的理性化和机械化为特征,注重事物和过程的单因果的硬性决定论,以及线性的和非循环因素的作用;生态思维注重事物和过程多因果的网络结构及概率统计方法的运用,重视非线性的和循环因素的分析。因此生物学教材需将生态系统作为各种组分相异相依、相克相生、共存共荣的有机整体,主张摈弃传统的极端功利型思维,倡导互利型的思维方式[10]。初高中教材在关于“生态系统”的内容中,都设置了训练整体思维的思考题等。

关于辩证思维的训练,现行教材中也有不少专门的设计。例如,2019 年版《必修2 遗传与进化》中的一道习题。

镰状细胞贫血主要流行于非洲的疟疾高发地区。具有一个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在氧含量正常的情况下,并不表现出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1)这些地区具有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其他地区的高,为什么?

(2)为什么某些看起来对生物生存不利的基因,历经漫长的进化历程依然“顽固”地存在?请结合这个例子阐明原因,并分析如何辩证地认识基因突变与生物的利害关系。

再如,在“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思考·讨论”中,设置了问题——“恐龙大约是什么时候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恐龙绝灭,一方面意味着一类物种的消失;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地球上曾被恐龙占据的生态位空了出来,为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提供了空间。这一设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特定物种的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探索融入路径

依据表2 完成整体设计之后,应该如何确定生物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呢?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三条路径继续探索。

路径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到生物学内容。也就是说,从传统文化框架四个大方面的具体教育点出发,将其与生物学教材中能够对应的内容结合起来。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中国文化重群体,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化重个体,是个人主义的。中国文化强调作为个体要为群体作贡献,认同家国同构,有国才有家,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在生物学中,有没有内容正好能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个特点呢?按照这个路径,笔者找到了一些内容。在讲内环境与稳态时,教材写道:“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它却总是轻波微澜,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共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没有一个细胞是只享受、而不去贡献的,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一个细胞能够独善其身。这就体现了一种群体思想。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内容也凸显着群体思想。在自然界中,任何生命系统都是由许多独特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所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贡献,同时也离不开其他个体。这里的“个体”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指生物个体,也可以指一个细胞。这些内容的教育意义体现在:第一,做好自己就是对群体最大的贡献;第二,要懂得感恩其他个体,感恩群体。这样,就能通过生物学具体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2]这一观念也可以与生物学相结合。例如,凋亡的细胞为个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教材在介绍“胎儿手的发育”时提到:如果手指之间的细胞不凋亡的话,那么人的手指就无法正常地发育出来。为了个体的正常发育,50%的细胞都牺牲了,但是它们曾存在过,也有它们的意义。在教学时,可将这些素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再联系社会生活,适当地升华到现代社会的为人处世之道等方面,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之一。在生物学课程教材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落实:(1)介绍体现科学家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案例,给学生以启迪;(2)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3)引导学生做出决策时要实事求是,包括解答习题的时候。下面举一个不够“实事求是”的例子。

“西部大开发”中,保持草场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B)

A.保护植被,禁止放牧

B.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

C.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

D.充分利用草原,扩大羊群数量

这道习题来自一本教辅,参考答案是B,同学们一般也会选B。但实际上,若植被已遭严重破坏,一般会禁止放牧;若有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草场恢复得非常好,则可以适当扩大羊群的数量。因此,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这种习题不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路径二,从生物学内容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就是说从生物学的思想观念和概念特点出发,去找传统文化中能够对应的内容,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下面分别就生物学思想观念和概念特点各举一例来说明。

生物学中有适度与平衡的思想。生命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没有绝对的优与劣、利与害,适度就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营养不足固然不利于健康,营养过剩同样会造成健康问题;过量饮酒伤身,适度饮酒可能于身体有益;过度放牧对牧草有害,适度放牧则能促进牧草的生长;雄鹿的角长一些,容易得到雌鹿的青睐,但角过大就会影响身体平衡和奔跑速度,大角鹿就因此而绝灭;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时,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生物学中体现平衡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营养平衡、水盐平衡、稳态、生态平衡、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等[9]。《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稳态与平衡观列为重要的生命观念。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介绍了合理营养的内涵:“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不少也不多,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这一概念既体现了适度,又体现了平衡。从适度与平衡的思想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许多与此吻合的内容。如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讲究“过犹不及”,“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3]沿着这一路径去探寻,还会发现平衡思想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占有突出位置。中医学的平衡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二是指机体自身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动态平衡[14]。保持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和过程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的重要条件,这是生物学与中医学在平衡思想上的共同点。

生物学概念具有辩证性。例如,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遗传具有保持稳定的保守性,变异具有产生新适应的革新性。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的代代传递,传递过程中出现差错就是变异,这就是遗传概念的矛盾结构;变异要传给后代离不开遗传,这是变异概念的矛盾结构。没有遗传,具有选择优势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生物就不可能进化;没有变异,生物就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当然也谈不上进化。生物的进化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遗传物质的定向改变,可见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物学概念的辩证性体现出的辩证思想和辩证思维,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素材,而辩证思想和辩证思维恰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智慧与生物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为两者的联通提供了可能。沿着这一路径探索,还会发现更丰富的素材,需要在未来生物学教材、课程中多加探究与尝试。

路径三,将现代生物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言出自《道德经》,体现了我国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在现代生物学中,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是最核心的两大思想,反映了自然界运行的法则。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实现升华、发展呢?可以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融入生物学课程,与生态学思想、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升华为生态文明思想;将“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融入生物课程,与生命的系统观、进化观相结合,升华为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除了思想观念,在思维方面,特别是将中华民族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来培育科学创新思维方面,生物学课程教材还大有可为。传统文化重视直觉思维、感性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意象思维,现代科学重视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分析式思维、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都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15]。在生物学教材中融合两种思维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兼具东西方智慧的创新型人才。

总的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学课程,必将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丰厚的营养。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路径和方法,力求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陈慧颖博士根据作者讲座整理,经作者审阅修改而成。)

猜你喜欢
生物学中华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