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多维度语文学习,为人生打好底色

2022-12-15 09:05范有凤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范有凤

[摘要] 红色研学发挥了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具体到教学中,教师可巧借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课文,引导学生开展多维度语文学习。红色研学应着眼“宽度”,探寻语文统编教材“藏宝箱”;丰实“厚度”,立足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延展“深度”,开辟语文综合学习“百花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底色。

[关键词] 红色研学;革命传统类课文;多维度学习;语文核心素养

红色研学是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近年来,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党员及教职工开展“红色之旅”,以敦促教师学习先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优秀文化。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的使命,每年一次的实地性、参观式的红色研学显然不够。于是,新型红色研学之旅便应运而生,即巧借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课文,引导学生开展多维度语文学习,让他们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塑造品格。

一、着眼“宽度”:探寻语文统编教材“藏宝箱”

2021年初,教育部发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指出,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应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教材中遴选了适合师生学习与诵读的红色经典篇目多达43篇,如低年级选编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雷锋叔

叔,你在哪里》等;中年级选编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千年圆梦在今朝》《小英雄雨来》等;高年级选编了《梅花魂》《青山处处埋忠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

这些革命传统类课文都讲述了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并教导学生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课文内容真实,描写生动,思想深刻,情感真挚,人物形象具體、丰满、跃然纸上。学习这样的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积极乐观、攻坚克难、乐于助人、通力协作等优秀品质,并以此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革命传统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红色精神,师生双方都能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思想洗礼。一篇课文学习产生的效果,将不亚于一次实地性的红色之旅,让师生在每一次课研中厚植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

二、丰实“厚度”:立足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

明确了“教什么”,红色研学更需要解决的是“怎样教”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了教材中闪亮的红色教育元素,还要使其入人耳目,再使其深入心灵,这才是教育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立足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展红色研学,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以下方式:

1.立体阅读,了解背景资料走近文本

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课文是落实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此类课文时代背景特殊,往往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相距较远。由于时代不同所带来的距离感给小学生在阅读故事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很多青年教师自身对这些故事也不熟悉,从而制约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前,教师需要引领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搜集、关联阅读、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实现师生共同的纵向立体感知,以提高对文本的认知,并为学习课文做好知识、思想与情感的铺垫。以《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为例,课前教师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查阅相关资料的预习任务,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上课伊始,教师谈话引入:“少年们,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今日之中国,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又是怎样的呢?因为距今年代久远,请先说说你们课前预习查阅的历史资料。”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我通过(方法),了解到 (背景知识)。”

《少年中国说(节选)》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之一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设计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兼顾到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落实,让学生提早置身于当时那个年代,了解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在思想与情感上与作者梁启超产生一定的共鸣,为更好地走近文本、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精巧讲读,抓住语言文字感悟文本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学习能够滋养师生的精神世界,让红色信仰永不褪色。这样的篇章在细读文本时,教师应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精心设问,以问促读,以读促思,读中见悟,悟中有感,从而逐步实现师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并让学生内心与文中革命志士的情感交流与传递。例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在随文识记了“休息”一词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通过多次出示“仍不肯休息”的词卡,指导学生读好“仍不肯休息”。这样的设计紧扣了关键词句,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感悟,让伟人形象跃然纸上,并深深烙印于学生的心中。

3.个性研读,紧扣文眼章法深入文本

革命传统类课文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往往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情感的。基于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进一步探究课文字里行间的意蕴,巧妙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无声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环节的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用下划线做批注,并以此同小组成员交流,体会毛主席的内心。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

生: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一句让我触动很深。

师: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主席的悲伤?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等细节描写,从中发现主席长时间不说话、行为反常的举动,再结合“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等词句,充分体会主席此时心中的无比悲痛,然后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句话,并进一步体悟。教师随即追问:这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喃喃”是什么意思?从“情不自禁地喃喃”“紧锁的眉头”这些细节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岸英!岸英!”这样重复的语言和感叹号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此处的设计,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追问,将毛主席伟人的形象同学生拉近了距离,并让学生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领袖,也是一位父亲。而痛失爱子的那份伤痛、那份不舍,全部浓缩在了短短的字里行间。这样的教学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且立体,也更为真实可感,从而使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前辈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那种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与伟大。

4.激情诵读,抒发真切感受丰厚文本

只要教师立足语言文字并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就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革命历程的艰苦卓绝和革命英雄人物品质的崇高与伟大。此时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诵读,表演读、配乐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师生在朗读中不仅升华了爱国和报国情感,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的第二小节时可以设计如下

环节:当我们少年担起责任时,我们的国家又将变成什么样呢?借助课文注释,读懂第二小节,并用下划线标出文中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的。此外,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些事物來赞美少年中国呢?你发现这些事物所呈现的画面都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相机借助“语文园地”的内容指导句段的朗读,并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情感。

此处这样设计,教师意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为什么”。这是在阅读文本、理解文字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集体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带来的必然是对文本更为深入的理解,以及学生听、说、读、思、辩等学习能力的提升。再加上融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中具体、明确的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便极为巧妙地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都有效地落实在课堂训练之中。

最后,教师再次重点指导读好“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这里的朗读指导,教师强调时间的纵向维度,以突出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而“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更让学生看到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指日可待。教师范读、指名个读、男女对读、配乐齐读,多样化的形式让朗读教学更有层次,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师循循善诱中不断升华。

三、延展“深度”:开辟语文综合学习“百花园”

教材中的革命传统类课文将革命人物的感人故事、真挚情感、伟大精神融于一个又一个的“点”中。我们正是需要透过这些“点”去引出更多的“线”和“面”,以教材为引子,激发师生走进革命历史、缅怀先辈、传承精神。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本,师生共同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新课标也强调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结合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开展如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可以结合“建党周年庆”活动,组织师生“同读一本书”,阅读《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经典著作,让师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对革命英雄的敬仰扎根在丰沃的文学土壤。可以组织师生“同唱一首歌”,学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歌唱祖国》《红旗飘飘》等红色经典歌曲,让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在嘹亮的歌声中得到弘扬。此外,还可以组织师生“同看一部电影”,推荐师生观看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如《小兵张嘎》《智取威虎山》《刘胡兰》等,使其直观形象地感知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英雄人物浴血奋战、誓死保卫祖国和人民的革命情怀。

又如结合教材的学习,利用阅读课、班队会、写字课或课后服务的时间,开展“红色经典故事讲读演比赛”“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红色经典人物群像绘比赛”等。综合展示学生说、唱、读、演、写、画等多种学习技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在感知革命英雄人物、理解红色血脉内涵的同时,也让语文学习的效果更为立体、更加全面。

通过新型红色研学,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师生的理想信念,使师生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硝烟虽已逝去,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懂得时代新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红色研学不只局限于走访红色基地,也浸润在小学语文教材与教学之中。通过精心教授革命传统类课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能不断得到涵育。

[参考文献]

[1]刘红梅.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01):18-28.

[2]柳夕浪.为学生健康成长铸魂——《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读[J].中国德育,2021(08):20-23.

[3]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给语文核心素养一个操作边界
语言建构的策略
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试论“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