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多维功能和路径构建

2022-12-16 18:47甘维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金滩完全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32期
关键词:革命德育精神

甘维新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金滩完全小学)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过程等丰富的历史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多维功能,构建科学的融入路径,以厚重深刻的革命文化助力中小学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广义层面看,德育指的是教育者依据一定阶级或者社会的要求,系统化、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政治、思想影响,受教育者主动地认同、践行和体验,以形成一定的自我修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从狭义层面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德育指的是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和重要条件。本文指的是狭义层面的德育概念。

一、 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多维功能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毛泽东同志率先在党内提出了“革命文化”的说法,但并未直接界定其概念和内容,而是从革命文化在革命中、革命前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予以论述。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文件,把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列入建设日程。文件明确提出“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已成为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将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中心环节。通过向学生宣传、讲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程,红军长征的艰辛故事等,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心怀家国天下。在各种德育活动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革命文化的丰富内容,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诉求,学习和掌握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真正激励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不少小学生是少先队员,部分中学生是共青团员。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应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音设备,向学生讲述革命烈士夏明翰“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故事;讲解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以大无畏精神投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华夏大地积极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陈独秀等积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讲解李大钊坚持真理,甘于奉献,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时刻贡献一切、永不叛党的精神,学习他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融入了相当多的革命文化素材,校内班内同样也有这样那样的革命文化宣传内容,这些都能够有效渗透到德育中,激励学生在这些革命文化的熏陶下,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

(三)树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尤为渴望英雄人物站出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英雄。正是这些革命英雄井喷式出现,以他们的巨大牺牲推动了新中国的诞生。习近平同志号召我们学习以及崇尚英雄,“要铭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革命英雄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敌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敢于完成一切任务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人民军队政治觉悟和献身精神的高度统一。这些都值得广大中小学生学习,能够丰富中小学生德育的内容,使他们逐步树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震撼他们的心灵,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我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奋勇前进,在砥砺前行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能够提供无穷的鼓舞和正确的指引。教师要以革命文化滋养青年学生的高尚品德,使他们无私地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奉献一切,增强他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永葆朝气蓬勃的乐观主义精神、刻苦学习的奋进品质和钻研文化知识的不懈意识,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坚持为劳苦大众服务的鲜明立场,是革命文化的亮丽底色和底气所在。以人民为中心,是革命文化本身的立场内核。向学生讲解革命文化,能够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向学生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而且,革命的胜利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因此,中小学德育过程中融入革命文化可以强化学生亲近人民、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的意识,使他们在没有真正踏入社会的人生起步时期,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二、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融入德育方式不够合理

当前不少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了不少革命文化的内容。但是,已经出现了革命文化“鸡汤化”“快餐化”的趋势,以观看各类视频、展示相关图片居多,缺乏应有的深刻内涵,不能有效满足中小学德育活动的强烈需要和严肃性。而且,不少教师没有对革命文化融入学生德育的内容进行精选和合理加工,出现了整体照搬到德育活动中的问题。但是因为不少革命文化的主题宏大,难以精准把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切实立德树人。

(二)革命文化书籍阅读不多

读物管理是中小学“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中的重要项目之一。但是不少中小学生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视频、动漫作品等,对革命文化经典书籍的阅读比较少,或者基本上没有阅读。很多学生更多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动物类作品、玄幻类、漫画类读物。如此一来,无法利用革命文化经典书籍涵养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引导他们阅读革命文化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激励他们。

(三)德育实践场所建设不足

当前不少学生都是从互联网上、影视节目、图书、广播等方面,观看了一些革命文化的相关内容,却未能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如此一来,学生对这些革命实物、图片音像、文章书画、诗词歌谣等,远远不如他们到现场感受和参观来得更为真实、直观、形象、生动。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都有不少革命文化纪念场所,但却未能成为中小学生定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场所。这样一来,它无法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从思想认识到亲身体验,让学生丰富革命文化知识,扩宽革命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

(四)革命文化德育平台建设不力

当今的青少年是互联网社会的“原住民”,随着我国互联网不断发展,他们也在其中不断成长,基本上处于“无时不网、无事不网、无人不网”的状态。尽管革命文化的很多内容都已经“入网”,而且建成了若干革命文化德育平台,但并未建设规范化、系统化、规模化的革命文化德育平台。因此,我国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使革命文化德育平台的影响力和辐射度越来越大。

三、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路径构建

(一)优化融入方式方法

在继承革命文化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革命文化融入德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优化,使革命文化契合中小学生德育的需求,与学生的现代思维、话语特点相适应。要发挥革命文化的树人教育功能,应使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接近中小学生的语言模式、思维特点和精神追求,形成精神共鸣,增强语言亲和力和思维模式的近似性。这些都需要德育工作者灵活地采取一定的德育方法方式,使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把革命文化的精神转换为现行的语言模式。

但是由于革命年代的具体情况显然不同于当今时代,其崇高的境界、恢宏的内容等,都是传统德育无法有效承载的。所以,德育工作者必须优化革命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精选适合德育工作的具体主题和素材内容,并合理地优化其融入德育的方式,找到恰当的载体,使其有效契合当前的德育工作需求。在此基础上,革命先辈无数的感人事迹和鲜活的情感,都能够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模拟演出等恰当的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因而有利于点燃学生们的爱国之情和信仰之灯,使他们传承红色基因,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可以在学校最醒目、人流量最多的地方,持久固定地展示革命文化中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画像,并定期开展广大学子认识、尊敬、学习英雄的活动,强化学生在德育方面言行一致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著作

《保卫延安》《红岩》《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日》《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以及《林海雪原》等很多红色经典著作,都含有非常深刻的革命文化内涵。德育工作者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有计划、分年级阅读这些红色经典书籍。这些红色经典书籍展现了党领导下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人文教育价值非常深邃。学生能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其拼搏进取的人民价值取向与深刻丰富的革命文化内涵,学生也能够和书籍中各类英雄人物对话,感悟他们无私坦荡的内心世界,夯实学生为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激发其内在动力。

无论是阅读纸质版书籍、网上看电子书,还是翻阅载有各类红色经典书籍的相关漫画、报刊等,都有利于学生内化革命英雄理念,生成革命英雄品质。教师应充分发挥红色经典书籍对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功能,通过课内外广泛阅读各类革命文化经典著作,依据著作难度和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安排学生阅读针对性的书籍。

在学生阅读革命文化书籍前,德育工作者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书籍的创作动机、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等,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其思想和内容。再就是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通过交流使学生对革命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固化于性,促进革命精神的传承。革命文化具有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创建革命文化实践场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从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来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所以,应尽可能借助各种革命文化资源,建设革命文化实践育人场所,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革命文化研学和活动,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和感官刺激,使这些德育活动触及灵魂、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育人方式领域取得新突破。

德育工作者应该组织中小学生到相应的革命文化教育场所,实施革命文化现场教学活动,使他们重新感受革命历史事件的苦难辉煌,深化他们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并落实到行动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寒假和暑假组织学生到各个革命老区,体验革命先辈们曾经的艰苦生活,感受革命英烈们不屈不挠、坚贞不屈的忠贞精神,增强学生向他们学习,践行革命文化精神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与此同时,教师要强化学生在革命文化实践场所的实践评价,并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并从师生评价、组内评价、生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敦促学生真正做出符合革命文化的行为举止,切实做到外化于行,固化于性。

(四)建设高水平的革命文化德育平台

为了更好地提升革命文化融合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应建设革命文化德育平台,促进革命文化德育资源的高质量开发,借助慕课、微课等多种教育形式开展革命文化德育活动,让革命文化中深刻丰富的德育资源嵌入中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论坛、校园网站、微博、抖音、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使英雄人物、革命事迹的很多德育素材牢固地占领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除此之外,我国可以建设类似于“学习强国”的革命文化德育客户端、抖音号或者微信公众号,持续丰富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这些客户端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这些网络化的革命文化德育平台凸显有灵魂、有筋骨、有思想的特点。学生能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积极地学习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历史、中共党史等内容,以实现触动人心、价值引领的目的,构建出有思想、有筋骨、有灵魂的网络革命文化教育平台。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旨和鲜明的主题,广大中小学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德育发展现状,融合本校本地的革命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强化网络德育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化德育能力,让革命文化的内容分布于广大中小学生常见的各种网络媒介和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强化他们的革命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符合革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行为举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革命德育精神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