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普通高中德育管理实施现状及措施

2022-12-16 18:47王俊生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3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课程

王俊生 (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其总体要求之一是体现“德育时代性”。要结合实际制订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根本任务,发挥统领作用,决定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引导教学是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的思想不是短时间可以渗透的,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德育现状

(一)教师方面

1.认识不足

通过对学校的德育实施情况调查来看,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情况并不多见,随机抽查教案以及课堂观摩,确实关于德育内容的情况很少。即便有,也是淡化之。寥寥数语,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核心内容。部分教师认知也有偏差,以为德育工作就是班主任的工作,或者是政治老师、语文老师的工作,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上的德育教学几乎为零。德育教学应该和每个学科都有关联,不应该将其孤立起来。高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渗透德育。语文和政治的课堂可能更有利于德育的开展,但是其他学科不能归为零。比如,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建立小组、分组实验、多人配合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减少孤僻不合群现象,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加强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介绍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历史,从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送上太空,“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再到“神舟一号”和“天宫八号”成功对接,并成功返航,通过这些激励人心的事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够切身感受到祖国逐渐强大,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也随之高涨;在原子能课程中可以讲述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满怀赤诚之心报效祖国,甘愿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的事迹,还能激发学生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和责任感。在生物课堂上,类似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生物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在做实验时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上培养爱国、环保意识;在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辩证统一,都经历了自然选择的检验,都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让学生确立在生态系统中人们处于中心地位的观点,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时,讲述孟德尔经过八年的研究,终于研究出遗传规律,当时尽管没有被认可,可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2.方法单一

调查中还发现,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使用的方法比较陈旧。随着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手段日新月异,教学方法也异彩纷呈,但德育方法似乎改变不大。基本上还是属于说教式、填鸭式。当前,普通高中开展德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社会实践以及班主任工作等途径。例如,主题班会形式,通常是由班主任主持,整个课堂流程一手包办,具有封闭性,学生无法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德育工作也变成了课堂上“我讲你听”的情况,学生只会把内心的情感隐藏于心。有的学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但是往往是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年级,德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熟悉度不够,故而德育工作的效果很难体现。再加上德育工作繁杂,教师需承担较大的责任与压力,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参与其中,这就导致德育工作停滞不前,无法取得实效。

(二)学生方面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15~19岁,是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15~16岁正是刚刚迈入高中的年龄阶段,18~19岁是高中结束的时期,在这几年当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道德发展都进入一个敏感期。高中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发展、人格形成等成长的关键要素。但大多学校教育者在这一教育阶段所开展的心理教育更多的是以促进学习为目标,而学生人格的形成、道德的培养、交往的需求则容易被忽视。学生本身处于容易接受新事物,且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阶段。这个时期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既难又易。难的是,有部分学生思想上早熟,有的已经在初中建设了一定的心理,上了高中以后便很难听进去,他们会把一些大道理当成是“说教”,或者压根听不进去;易的是,学生已经懂事,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和接受能力,如果方法得当,学生可以融入其中并深有体会,则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要把德育工作做到位,老师本身也需要做足功课。不同的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家庭也不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在高中这个阶段,教师怎样将这些不同的学生全部“感化”成爱国的、乐观的、积极的学生,是每位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社会与家庭方面

由于高考的指引,社会和家庭对德育方面的培育也是不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会和孩子说“只要能考好,做什么都行”,这样的话会给学生错误的思想指导: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胡作非为”“目中无人”等。父母为子女所虑,必将考虑深远才对,而不能只看眼前。社会上报道的一桩桩惨痛的事实也不能敲醒他们,这样的父母,是没有远见的父母。

二、应对措施

(一)明确德育定位

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美德”,这句话虽然缺乏对非理性道德的思考,但并不能肯定知识与美德是一种“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统一关系。从高中阶段的特定地位来看,因处于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故在该阶段中掌握综合的学科知识对步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性教学是高中阶段教学的唯一。在高中阶段,为“应对”高考,老师以讲解高考考点为主要使命,学生以大量训练考点为主要任务,其他与高考无关的知识则被暂且“搁置”。在教学过程中,考点知识被扩张为学生的全部,而其他有关育人的部分,如伦理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被淡忘、忽视或虚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科目标与育人目标相统一。教学实际是科学和德性的结合。科学性影响教学目的和内容,德性影响教学的结果和发展。科学性与德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种把教学看成“是一门技术”或者“是一门艺术的”见解都有片面性,都因着眼于形式,追求功利而忽视了对科学性的尊重。只不过前者偏重于教学形式的实用价值,后者偏重于教学形式的审美体验而已。要使教书育人合乎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就必须寻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科学与道德的完美结合,追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二)了解高中生道德需求

高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年龄上来看,高一到高三年龄在15岁到19岁之间,恰好在成年的过渡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以及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等肯定有新的群体特征。

为了有效落实课堂教学道德价值取向,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就需要研究当今高中生的道德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搜集信息,如网络、书籍、观察、访谈、特殊群体等。比如下面这个案例:杨某是一名高二女生,高中这一阶段的女生本应是充满朝气、纯净的,但杨某却恰恰相反,其穿着衣服虽不是名牌服饰,但也算整洁体面,不苟言笑。在教室内,她永远都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角落位置上,常常被人遗忘。杨某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在课堂上从来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常常被老师所忽略。这样的学生属于老师口中的“成绩不好,但是不捣乱”,有的老师可能就不管不问,以为不给班级带来麻烦即可。有的老师却不这样认为。通过调查发现,导致该同学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家庭因素。该同学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但在教育中,爷爷奶奶对她的爱仅仅停留在生活关注上,忽视了其心理情感的需求;而父母平时与她的交流中,也仅仅是以成绩为主,一旦发现成绩下降,必然会进行责骂。(2)自身因素。在调查中发现,该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时遇到什么事情之后,常常藏在心底,不愿意向朋友、亲人进行倾诉。杨某的班主任采用的方法是“用爱打开心扉”,生活上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平等、尊重”,学习上以鼓励,多交流为主。久而久之,杨某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构建德育体系

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殊不知,德育体系一样也可以构建,只是教师在教学中会忽视这一点。各个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学生的衣着、言行,处理违纪学生。30多年后的今天还是这样,学生在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中接受的是同一模式的“德育检查”,这些检查式德育被误认为就是学校道德的全部,并且一成不变地被用了数十年。许多学校动辄搬出共产主义理想和远大人生目标,使德育不切实际,显得“远”“大”“空”。德育和学科教学一样也可以建立体系。目前,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其他学科教学渗透、班主任工作、团队及学生会组织、劳动和社会实践、学校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的三大基本要素。德育目标是核心,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通道,是德育内容、德育过程的承载体,是将德育内容、目标转化为学生品德素质的方式和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确定了德育目标,明确了的德育内容和创新优化德育途径将成为德育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德育不同于知识、技能学习的智育,不可能通过某一专门的教学和活动来完成。因此,在推进德育工作过程中,学校要不断加大创新和探索力度,将多种德育途径有效整合,使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做到全员参与,实现教书、管理、服务、环境、活动、实践六个育人。

德育理论体系构建以后,接下来便是德育的实施体系。实施的过程基本上是通过德育课程的实施来完成。这三个课程是德育学科课程和学科渗透课程以及德育活动课程。德育学科课程一般指思想政治课,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渗透课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以校本研发课程为主。如校本课程“学科德育渗透教师用书”,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语文、历史、数学、地理、艺术等其他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修改“教案格式”,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要点。德育活动课程诸如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四)转变教师观念

在普通高中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德育教学方案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德育课程,将其与知识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增加德育课程时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德育工作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路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展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挥出表率作用和榜样作用。教师要尊重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德育也要从单一的课堂回归生活。生活能锻炼人,磨砺人的意志,使人坚强成熟。因此,要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将德育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教师应不断地转换和提升教育教学思想,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支撑,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领略到人生过程的丰富内涵和心物统一世界的深刻意义。“教育围城”和“乌托邦教育”,导致学生生活意义的丢失,难以培养学生把握自己、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实施激励策略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