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导向下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育策略*

2022-12-16 18:47王玉瑾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32期
关键词:区域素养情境

王玉瑾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是指“以区域的方式”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在素质教育改革下,新高考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依据最新课程标准,依托地理情境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整体学习能力。研究基于情景问题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

在地理教学中,区域主要根据地区要素特色所划分。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便于师生更好地解释地球表面现状及成因,可以更快捷地了解自然地理现象,总结自然规律。区域认知则是指个体根据认知,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区域特征的过程,包括对区域本身的认知和用区域的方式来认识。区域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空间视角分析区域条件、掌握地域分类规律;从区域间的差异分析区域联系;以动态角度分析和评价区域;具备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这四个方面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特指根据地理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认识特定空间的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注重思维方式和能力,主要表现在区域特征与区域实践分析上,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品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特定区域地理空间的现象和变化,了解地理区位选择的依据;根据已有地理知识认识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运用区域综合分析、评价和预测认识区域特征,解决区域人地关系中有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情境问题在区域认知素养培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学习区域内部要素,促进地理知识迁移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教学,引出区域问题,可以提升学生注意力,增进学生对区域各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了解。同时在课堂中也要根据区域内部要素的逻辑关系,创设基于不同学习层次和区域要素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活跃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区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通过整合要素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进学生的探索欲。相应地,学生通过掌握区域认知方法,有助于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加深其对各类地理现象的了解,促使学生形成以时空视角认识区域地理的意识,进而整合区域分析和区域对比,理性理解区域地理问题,全面优化思考方式。

(二)有利于学生认知区域特征,了解区域空间特征

以空间为载体的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区域划分成小区域,通过观察总结使学生在情境问题导向下直观地观察地理事物,认知和了解区域的空间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调动各种地理要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区域的综合性特征,进而推动地理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动态发展。与此同时,区域认知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地理现象,促使其更加深刻、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的组织和内容,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区域认知素养。

(三)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区域,认识区域差异与联系

合理的区域认知体系是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域地理中的组织与内容,从而更进一步把握人地关系,同时总结区域内部发展规律。地球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区域,不同区域之间根据不同指标具有必然联系。通过情境导向,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知区域差异与联系,学生亲历区域内部变化,体会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四)有利于提升地理学习能力,促进地理知识应用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区域尺度大小的判断,形成全方位分析思路和全局思维方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深刻把握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明确地理知识,促进地理问题的解决和地理学习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区域各要素,分析和评价区域的发展,增强对特定区域自然文化要素的把握,从而促进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三 、情境问题导向下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掌握区域认知方法,更新地理教学理念

若要落实情境问题导向下的区域认知素养,首先,要掌握区域认知方法,自主建立区域思维构图,制作渗透自我区域认知素养的区域特征图,以此达到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区域特征和区域内部联系所掌握的区域认知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区域的同时提升地理学习和思维能力。学生认知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区域比较法。通过对比相似区域的差异性,增进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认知。2.区域问题归类法。分析各区域问题,总结区域特征,将问题特征属性相近的区域统一归类,整理问题清单,构建思维网络,形成区域认知。3.区域对比法。将不同时期的区域学习内容进行对比,比较两地地理条件的优劣,举一反三,逐步建立区域结构体系。

其次,教师要更新地理教学理念,根据高中地理认知素养要求,转变自身观念,贯彻和执行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自觉提升自身区域认知意识,分析和研究区域认知特点,从而强化地理知识能力和素养教育。同时,教师还要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其对于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研究,把握区域地理教学,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实现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案的精准落地,提升区域认知意识。

最后,要渗透区域观念,注重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区域特点,从不同角度了解地理位置,探索区域地理原理,以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以某经济开发区为例,让学生从实际事物着手,带领学生走进大型车企,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直观的体验感知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成因,调动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具备初步区域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该经济开发区全景图,并要求学生圈画园区内相关交通产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聚集的原因与联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二)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区域分析能力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区域认知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采取以下几种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区域地理能力与核心素养:

1.画图教学法。在区域轮廓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区域轮廓图。其次,再逐步深入,丰富区域内容,接着从中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绘图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画图兴趣,加深学生对区域细节特征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鉴图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2.游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类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区域填图游戏,将枯燥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明确区域各个城市具体位置。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积极性,以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加深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3.小组合作法。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划分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区域思维分析问题的地理学习习惯,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加深其对于区域知识的探究。

与此同时,对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认知素养的提升。教师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设计有序问题链,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根据区位问题自主探索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确定区域地理位置,以此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力。

在鲁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布置如下教学任务:探究影响新疆“白色”农业的区位因素。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课件内容和教材知识探讨问题,感知区域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强化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的了解和对区域要素的认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趣,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果和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增进区域认知观念

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举措。开展基于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盲区,把握好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及时发现并改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得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科学习,准确把握地理区域特点,全面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感受区域认知的基本涵义。

同时要增强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认识的综合性,创设特定的地理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改进地理学习思维,把握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高中生要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构建科学的地理评价体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教学评价方式:一是诊断性评价,教师通过随堂测试、学生互评、教师讲解的方式把握学生区域认知,使区域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二是结合课后评价与过程评价,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各层面入手,全面把握学生课内课外表现、区域地理学习情感体验以及思维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提高认知素养。

(四)积极落实地理实践,培养区域迁移应用能力

就高中地理而言,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最重要的一点是开展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改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高中区域地理知识范围广、内容多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丰富学生的探究经历。将学生带入大自然和社会,让学生的视野跳出地理教材,丰富学生的认知和应用经验,体现其情境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真实感,实现课堂所学地理知识的迁移,彰显地理学科价值,进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为目标,根据区域知识教学情况,积极落实地理实践活动,寻找教材与实际的结合点,让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区位因素,努力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探索中把握区域环境规律,丰富学生的认知、应用经验,以此实现知识迁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应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同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基础知识点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最终也实现了学生认知素养培养的目标。

在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一节中,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发展状态为实例,引出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教师也可以开展类似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根据当地的地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将教材知识和当地实际环境相结合,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状态,结合当地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探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把握该地区环境发展规律,以此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丰富学生认知体验,增强学生认知能力。此外,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根据学生家庭位置距离划分不同小组进行实际调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当地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对当地人群进行采访调研,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了解区域知识,进而增进认知素养,提升认知思维。

综上所述,情境问题导向下的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首先应当熟悉区域认知的内涵,理解情境问题在区域认知素养培育中的价值,明确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是高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教师要掌握区域认知方法,更新地理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区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增进区域认知观念;积极落实地理实践,培养区域迁移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提升学生整体水平,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素养情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分割区域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