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途径探析

2022-12-16 09:23赵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思政育人全媒体

摘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融合的背景下,全媒体时代到来,为高校开展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网络思政育人提出全新的要求。当前高校已经普遍实现对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力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文章在总结全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网络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围绕“三全”育人,积极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依托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改善思政育人成效、借助多样化校园网络活动,促进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力度,推动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等途径,旨在深度融合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全面强化网络思政育人成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育人;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06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sszsx159

一、引言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多种媒体技术也实现了深度融合,助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习惯借助网络渠道来获取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教学思路,开拓思政育人渠道,借助网络这一载体,开展特色化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改善育人成效。高校结合思政教育目标和大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规律,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整合育人合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局面。

二、全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全媒体时代,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其为大学生的互动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高校承担着艰巨的职责。高校应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增强网络思政育人效果和针对性。

(一)网络思政育人是现实发展的趋势

全媒体时代具有实时终端、交互联动、全时在线以及即时传输等特征,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條件。借助多种先进技术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注入活力,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著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针对性[1]。全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政育人还能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学习需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综合素质,迎合时代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政育人是明确思政教育主旋律的根本需要

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由于思辨能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动摇自身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最终走上歧途。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政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隐性载体,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有效掌控网络舆论主导权,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帮助大学生提升判断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助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思政教育的主旋律。

(三)网络思政育人实现了传统及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互补

高校将传统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进行整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网络思政教育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思政教学质量,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2]。同时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丰富、充实思政教育内容的作用,能够整合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研制出更加科学的思政教学方案,突出思政教育内容层次化的特点,大幅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媒体时代给思政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就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降低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无法实现培育优秀人才的目的。

(一)网络多元化信息增加了思政教育的不确定性

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难度,不利于有序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大学生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恶意利用认知盲点误导大学生的情况,严重威胁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地位[3]。高校如果没能及时正确引导大学生并积极辟谣,就很可能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造成影响,使大学生无法高度认同高校思政教育,从而思政教育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二)缺乏对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正确认知

当前高校对于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尚未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没有意识到整合传统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意义,影响了整合和利用思政育人资源的效果,无法发挥网络思政育人合力。一些高校并没有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仅将思政教育看作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利用相关的先进技术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在缺少正确认知的情况下,高校也就难以打造“大思政”格局,不能取得理想的网络思政育人效果。

(三)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高校虽然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但没有形成较强的网络阵地意识,思政教育工作者缺少互联网思维,不能充分运用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来落实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高校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时,没有建设网络思政育人阵地,也没有利用网络平台来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正向影响学生,所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4]。

(四)网络思政育人成效不佳

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时,没有强化对思政教育内容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导致思政教学内容单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高校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挖掘校本元素,导致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成效大大降低。

四、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途径探究

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意义重大,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能够改善思政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此,高校应把握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网络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途径,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发展规律,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高质量推进“三全”育人的落实,高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围绕“三全”育人,积极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

高校在全媒体时代实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的主体、空间以及时间,围绕“三全”育人的中心思想,整合校内外多项育人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5]。首先,高校要强化思政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和网络阵地意识,研制出配套的网络思政育人管理机制,细化思政工作者的激励措施,激发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给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次,高校应转变和更新网络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育人工作同互联网进行整合,促进网络平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教学的融合,扩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同互联网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培育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和思想品质的人才;最后,高校还应结合网络思政教育的特征,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思政教学活动,迎合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网络思政教学效率,跟上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不仅对校园网络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还和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对此,高校应面向大学生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设计教育主题和内容,利用电信诈骗、网贷等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6]。同时,高校在有序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同时还应推广、宣传科学价值观,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在全媒体环境下严格筛选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提高对校园网的管控力度,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实现对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有效监控,预防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做到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确保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稳定开展,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三)依托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改善思政育人成效

高校在发挥网络思政育人融合效用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打造专属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占据意识形态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可靠的支撑,进一步拓展网络思政教育载体。高校在全面掌握网络思政育人规律的基础上,要利用媒体技术的优势,共享思政教育内容资源,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优质的网络文化資源。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整合线上、线下教育两大思政教育模式,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打造立体化、综合化的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全面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7]。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运作模式,探索深度融合的传播渠道,体现教育内容的专业水平,将时效性强的教育内容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利用数字信息平台加工不同类型的媒体信息,以此实现线上和线下思政教育的联动,形成高水平的服务理念,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联动功能较强的网络思政育人阵地,能够面向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就业和创业咨询等,衔接各个教育模块,依靠完善的教学服务系统,高效落实网络思政育人工作。

(四)借助多样化校园网络活动,促进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

高校还可以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校园网络活动,加快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思政教学内容设置专题项目,打造类似网络文化节的品牌活动,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信息,挖掘网络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素材和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在纪念日、重大节日期间,根据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参与有特色的网络品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8]。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讨论及互动中,让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和看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育人局面,拉近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渗透力和感召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和思想品质。

(五)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力度,推动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在深入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时,还要重视对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确保思政工作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开阔的眼界和专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技术,有效落实思政育人工作任务,提高育人成效。在建设思政工作队伍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高校应提高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结合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调整思政工作者的应聘条件,从根本上增强思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其次,高校应推出专项的培训方案,面向思政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且业务能力强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队伍,保障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培训过程中,应围绕多种媒体平台的运用能力、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能力等组织工作者参与科研活动、网络思政教学技术培训讲座等活动。依靠高质量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五、结语

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深度融合能够全面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深化改革,优化育人效果。高校在促进网络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围绕“三全”育人、积极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依托网络育人主阵地、改善思政育人成效,借助多样化校园网络品牌活动、促进思政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力度、推动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等途径,有效推进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培育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鹏艳,毛浓国,张力元.融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究:以陕邮职院易班平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30):185-188.

[2] 刘艳,雷荣珍.发挥高校新媒体平台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探析[J].教育传媒研究,2022(4):28-30.

[3] 顾永惠.媒介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22(6):31-34.

[4] 李刚,罗小芳.精准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长效机制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100-102.

[5] 李建伟.用心凝聚青年 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J].现代青年,2022(4):50.

[6] 陈秀梅,都静,仇韶荣.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以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方公众号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0):163-164.

[7] 周佳赟,金明媚,薛羚伟,等.网络思政视域下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的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4):98-99.

[8] 栗冉.基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协同育人的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2,24(3):230-232.

作者简介 赵静,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思政育人全媒体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