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的新闻史价值

2022-12-18 15:25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10期
关键词:集权朝廷中央

李 杨

一、唐代邸报是藩镇长官了解中央情况的工具

邸报产生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时代,若至唐代算起,至今也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邸报是官方的“喉舌”,在传播中央政务信息的同时,官方通过对邸报内容的控制来掌控人们思想,维护中央专制集权统治。在邸报的流传过程中,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许多古代学者的文集中有邸报的“身影”,而且还产生过“邸报诗”这种专因邸报而生的事物,可见邸报影响之大。

邸报在中国古代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下,受到中央统治者严格的控制,其传抄发行制度是邸报的框架和支撑,邸报通过传抄与发行播之于各地,而历代传抄发行制度的演变也是邸报在社会上重要性的演变,因而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勾画邸报在新闻史中的发展轨迹,总结邸报新闻价值。

唐代是中国最繁盛的大一统时期,从唐高祖到唐玄宗,一直保持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局面。到“开元盛世”时期,唐代的国力达到鼎盛,呈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太平盛世”下却笼罩着危机,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逐渐凸显,形成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不断膨胀。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王朝采用“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1]的错误决策,使部分安史降将成为中央任命的地方节度使,保存了很大的离心力。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2]的局面。到了9世纪初叶,全国节度使已发展到四十几个。这些节度使,势力大者辖十余州,实力小的辖三四州,成为真正具有实权的人物。随着藩镇势力的不断增强,各节度使为了满足需要,纷纷在京城设邸,这些邸除了作为居停的馆舍外,还兼有藩镇们派驻朝廷的办事机构的作用,是藩镇和朝廷间的联络机构,即后来所谓的“进奏院”。最初的邸被称为上都留后院,在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又改称为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藩镇为了及时了解到朝廷政事动态,要求邸官即进奏官在中央收集节度使所需要的信息,传回进奏官所在的的各个地方。

唐代的邸报由进奏官不定期地向地方发送,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邸报上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治信息。唐代的政治信息,皇帝的起居言行方面的由门下省的起居郎、起居舍人负责记录。他们记载皇帝的言行,称为起居注。臣僚朝廷上的议论、奏章和重大政事活动,由宰相负责记录,整理成文,称为时政记。进奏表章、玺书册命、赏功罚罪等方面,由中书舍人负责整理。以上这些政治信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有的直接移送使馆,供史官们编写日历、实录、国史时使用。有的经皇帝审阅,通过中书省,然后由政事堂牒布于外。这些都是唐代的进奏官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唐代邸报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除了上述这些信息来源外,进奏官们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朝廷的动态消息,这一部分信息所占比例很多。进奏官在发回邸报时,有一定的筛选过程。他们往往看重的是他们主观关心和希望了解的部分内容。有一部分信息是他们主动采集而得。如《旧唐书·李师古传》所记载:“师古遂集将士,引元素使者谓曰:‘师古近得邸吏状,具承圣躬万福,李元素岂欲反,乃忽伪录遗诏以寄……’”[3]说明当时担任缁青节度使的李师古,经常从他的进奏官那得到有关德宗健康情况的消息,因此,他不相信他的邻道李元素向他通报的德宗新近病逝的噩耗和转录给他的遗诏。

由以上可知,邸报在唐代已经存在,它的产生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分不开。邸报的消息来源于中央,控制权却在各藩镇手中,是藩镇长官了解中央情况的工具。

二、宋代创立邸报的“定本”制度

到了宋代,邸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关于宋代邸报较多的史料。宋代是邸报一个大变革时期,邸报的发行传抄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代建国初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沿用了唐的旧制,“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即由地方诸州设在首都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自行发报。[4]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接受起居郎何保枢的建议,开始对散在都下的各州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并任命奉官张文璨担任第一任监官。自此,宋代的邸报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

方汉奇把实行集中管理以后的宋代进奏院状报的发报制度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到神宗熙宁初年。负责采集发报材料的是进奏官,负责审定发报文稿的是枢密院。第二阶段从神宗熙宁初年到钦宗靖康年间。在这一阶段,负责收集整理和编发材料的是分属于中书门下省的检正、检详两类官员,而进奏官则负责向地方转发。第三阶段从高宗建炎年间到宋末,即整个南宋时期。负责整理编辑的是门下后生,负责审核签发的是给事中,负责传报的是进奏院的进奏官。[5]从方汉奇先生所总结的三个阶段的整理发行传抄的职官的归属可知,太宗以后的宋代进奏院状报始终处于中央的统一管理之下,有成系统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和发行制度。在整个进奏院状报的传报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提辖诸道进奏院的官员们。他们负责进奏院状报的发行工作,也行使一定的主动权,对朝廷政事消息进行采集,在允许传报的范围内,对所传报稿件进行取舍。他们是宋代官报传报活动中的核心力量。

宋代的中央统治集团对于邸报还有一个创举,即创立了邸报的“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即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当时的规定是:“进奏院所供报状每五日一写,上枢密院定本供报。”[6]“定本”制度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成为了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御用工具,其内容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严厉控制。对于邸报的内容,限制较严格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等。这些内容被宋朝统治者认为是有害于统治的信息,故而对此严令禁止。

可以看出,宋代的邸报传发制度相对于唐朝来说受到更加严格的管控,邸报成为中央的官方报纸,为中央专制集权的统治者服务。这一变化,和中央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密不可分。

三、明清邸报传抄制度更加成熟

明清的邸报传抄制度十分接近。

明朝邸报的传报发行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明朝的“喉舌”机关——始设于明太祖洪武十年的通政司。通政司的长官是正三品通政使,又设左右通政、左右参议各一人,经历司经历及知事各一人。据《明史·职官志》载,通政司“掌受内外章书,敷奏、封驳之事”。由记载可知,通政司负责接收从地方上传的“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之事,于底簿内誊写告诉缘由,赍状奏闻。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即于宫厅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之,于早朝汇而进之……午朝则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有违误则籍而汇请。”[7]由此可知,通政司是朝廷政事信息的总汇。第二环节是六科,六科始设于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共设正七品给事中十二人,初隶属于承敕监,后改隶属于通政司。六科的只能是“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科级别不高,却对六部百司的工作都有权稽察,而且常参与朝廷重大政事活动。六科在低保的传抄发行环节中,主要负责传抄,其一六科负责将皇帝同意发布臣僚奏章公开发抄,即上面引文所指“凡内外所上章奏下,分类抄出”;其二是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所发“谕旨”,即“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为了便于传抄,六科的官员还将可供发抄的奏章逐日辑录成册,成“六科纶音册子”,供各部门参考。小册子由书吏们分工抄写而成,移送内阁,以供编纂。第三环节是提塘。提塘即提塘官。明代各省都派有提塘官常驻京师,担任军情及各项文报的呈递下达等任务。最早提到提塘官从事邸报抄传活动的文献是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书上记载:“今天下一家……巡抚及总兵官俱有提塘官在京师专司邸报,此亦进奏院遗意,引而伸之,不为创见骇闻也。”[8]明代无进奏官,提塘所从事的工作,很接近于唐代的进奏官。总的来说,明朝邸报传发可以归纳为由通政司收臣僚题奏,摘选抄发部分传达至六科,再由六科传抄,各省的提塘官再将允许向下传报的皇帝的谕旨、臣僚章奏等抄录后传报到各地方。

清代参考明代的官报传发制度,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清代邸报的发布方式以及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依旧是通过通政使司、六科、提塘等三个环节。通政史司收受臣僚题奏,据《清史稿·职官志》所载为:“掌受各省题本,校阅送阅。”[9]六科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六科发抄的明降谕旨和应发章奏,由各省驻京提塘官抄录传送到各地方。

明清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官吏的升黜任免、朝廷的日常政务等,无一不听命于皇帝。邸报的抄传工作亦然。谕旨和臣僚章奏,往往由皇帝决定哪些可以发抄,哪些不能发抄。中国的邸报传抄发行制度在明清两代更加成熟,中央对邸报传发的控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邸报,主要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流通,为官员们明悉国政、维护治体服务。

结语

从中国古代邸报不断演变的传抄制度中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对邸报的控制权逐渐由地方转移到中央。邸报由一种从各地方了解中央政务等信息的自发行为成为受中央控制的统一行为。

第二,邸报的传抄制度分工亦越来越明确。在唐代,是驻京的地方进奏官主动获取情报,到了宋代有“定本”制度,而在明清,则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邸报传抄网络。

第三,邸报越来越受中央统治者的重视。邸报在唐代受地方统治者控制,宋代的“邸报”是朝廷统一设立的进奏院所传抄,明代的“邸报”是有朝廷直接向各级官吏统一发布的。所以宋代的邸报传发机关比唐代高级,明代邸报的传发机关比宋代高级。

邸报在漫长的时代发展中,一直是传播信息的中心和主流,虽然在邸报不能满足大家获得信息需要的前提下,于北宋起又出现了小报等民间报纸,但不可否认的是,邸报仍占据着古代新闻传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邸报在封建社会中发展的必然。

众所周知,中央专制集权从封建社会开始到明清,是一个权力不断往中央集中的过程,相应地,邸报的传抄发行权力也越来越受到中央的严格管制。从宋代就已经出现的民间小报,是邸报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新闻信息传播需要的标志。那时的邸报面临两个选择——消失或者改革。可事实是,邸报在那个时代既没有消失也没有面临重大的改革,原因就在于越来越集中的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为了维护专制集权,必须严格保护官方的“喉舌”机关——邸报,使得邸报的历史又被拉长了几百年。在西方近代新闻报纸萌芽之时,中国仍守着保守的邸报。所以,在晚清以后,随着中央专制集权统治的崩溃以及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作为封建政治产物的邸报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了。

猜你喜欢
集权朝廷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苏共对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背离与嬗变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战马
集权与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