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网络化语言及传播特性

2022-12-18 15:25张萌婧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播

张萌婧

互联网广泛普及,自媒体方兴未艾,传统媒体的官方视角、大众传播与线性长视频等传播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尤其是主流消费群体——网络原住民的审美需求与收视需求,纷纷呈现出高台跳水式的迅速下跌之势。新闻报道语言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所处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则是新闻媒体为了为受众获得更好的信息接收体验,而选择网络化的语言来迎合部分受众特别是网络用户的新闻需求与审美需求[1]。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除节目的制作形式、播出平台拓展到互联网外,内容的网络融入则更为充分,融入越充分,反馈的效果越理想。新闻主播也及时转换思想,调整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走下神坛,走进大众生活,有如邻家小妹、邻家大哥一样,以百姓一员的身份,亲切又极其耐心地讲述着每一起日常的新闻事件。

一、融媒时代电视新闻的语言风格特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通过碎片化时间来收取信息,我们现在可以在网络上发视频、看电影、了解新闻等等。在此形势之下,传统的电视传媒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电视传媒不再像之前那样一板一眼,他们纷纷开通了栏目官方和主播个人的社交账号,同时很多节目在形式上也做出了创新,更加注重和观众的互动。通过考察大量的电视新闻栏目不难发现,新闻主播的语言风格正悄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一)网言网语大行其道

在很多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们改掉了一本正经的播报方式,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逐渐增多,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朱广权总是用播音腔一本正经地讲段子,严肃的新闻内容和接地气的网络段子碰撞出了新奇的火花,把新闻播报说成了一场单口相声,让不少观众都爱上了看新闻。

《新闻联播》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旗舰栏目,在媒体加速融合的道路上开辟了不少成功的创新举措,近两年网络语言的使用更是火爆全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怨妇心态”“满嘴跑火车”“羡慕嫉妒恨”“令人喷饭”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居然能出现在《新闻联播》节目里,不少观众表示喜闻乐见。

(二)主播调侃家常便饭

在娱乐时代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一些娱乐元素来增加节目看点。就新闻内容而言,新闻标题、报道语言等都使用了妙趣横生的网络化语言;就形式而言,主播对播式、站坐对播式、行进播报式、多时空连线式等不一而足,通过新颖独特、富有趣味的播出形式与民生视角、民生题材,牢牢抓住百姓的关注焦点。

其中,除了纯时政新闻外,绝大多数的新闻节目都设有两位以上的主播,一是可以通过面孔的变化保持受众的新鲜感,二是便于在节目中进行对话调侃。调侃原本是相声艺人的拿手好戏,在各类脱口秀和综艺娱乐节目的主持中成功引入后,眼下又开始向传统新闻节目中渗透,旨在营造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更好地顺应生活艺术化与娱乐化的时代潮流,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舆论引导与新闻传播效果。

(三)突出民生视角

与传统电视新闻的官方报道视角不同,融媒时代的新闻报道更加突出百姓的民生视角,这一视角中包含着对主播日常的好奇,对新闻制作流程的好奇及对新闻事件信息的好奇,这些原本在高度凝练的新闻报道中不会展现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必要展示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2013年改版的《新闻联播》节目结尾处出现两位新闻主播收拾稿件、亲切聊家常的画面开始,节目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毛边新闻,如半开放式的演播间,主播后面的背景是媒体人匆匆忙碌的身影与新闻编辑制作的现场。在建国70周年阅兵大典上,阅兵式正式开始前的采访报道,“毛边”新闻更是俯拾皆是。这些“毛边”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窥探镜头之外事情的兴趣。

二、从接受美学角度看网络化语言的魅力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与热情追逐,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的审美角度、审美标准、审美趣味等的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站出来发表言论,表达立场,其中不乏一些网友另辟蹊径,用诙谐幽默、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被网民们口口相传并最终成为获得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

(一)主动消费的流行文化

当下的主流消费群体多为互联网原住民,网络流行语以其便捷性、趣味性、含蓄性以及在表达某些态度观点时的实用性,受到年轻人的普遍欢迎。例如在聊微信时,使用“蓝瘦香菇”四个字,再配上一个大哭的动图就可以幽默又不失体面地表达悲伤;“自闭症发作”配上一个拥抱自己的图片就可以表达孤独;“疯狂打call”加上你喜欢的“爱豆”的照片就可以充分表达你的喜爱等等。

网络流行语在主流消费群体中的成功及广泛运用引发了电视媒体人的关注与思考,于是,电视新闻中也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言网语,比如在《主播说联播》中,主持人刚强说了二十八个“牛”字来致敬每一位奋斗者,被称为“史上最牛”播报。这种“硬核”的回答能在年轻人的口中相传,增加了年轻人关注国家大事的热情。

(二)受众接受的大众趣味

娱乐时代,娱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过大。工作之余,人们都渴望寻找愉快的事放松身心,即使获取新闻信息也希望能在娱乐中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中指出:“娱乐就是获得一种感情上和思想上的快感,也是一种美的观点、美的感受得到满足的快感。娱乐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消除疲劳,有益身心健康,还可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2]

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改变,满足了人们创造、愉悦、净化的审美需求,形成了完整而有效的审美过程。姚斯把审美活动分为“创造”“愉悦”“净化”,“创造”是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接受者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即原来麻木的感觉得到复活,从而得到审美的快乐,最后接受者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即获得了“净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3]。

(三)期待视野的娱乐元素

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姚斯曾指出“娱乐是审美经验的核心”[4]。在生活艺术和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人们在生活中处处感受着美,评价着美,也接受着美。对大众传媒的电视而言,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功能,一个至关重要的手段便是调动传媒人的审美经验,努力开发更多的娱乐元素,满足受众在娱乐中接受的期待。

从2013年央视《新闻联播》大尺度改版以来,这种满足受众审美期待与娱乐期待的尝试便屡见不鲜。从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到各新闻栏目中主播们的金句妙语、内涵段子、网络流行语、打油诗等等,娱乐元素的开掘与运用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也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电视新闻网络化语言的传播特性

(一)生活化与贴近性

近些年来,电视新闻节目摒弃了原来固有的一本正经的播报方式,在新闻用语上更加接地气。每一名观众的文化理念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内容理解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5]。回顾近些年来新闻节目的语言变化,《新闻联播》在解读军事新闻时会插入一些动画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解说语言来帮助观众们理解,大大避免了原先观众们只能“听到”不能“听懂”的情况出现。比如,一些比较吸引人的新闻标题:“神兽归笼!开学日,这些小朋友萌翻了!”以此来报道近期中小学生开学;“这才是最美烟熏妆!”赞美西藏林芝森林救火的消防战士。这种生活化的网络语言表达和贴近受众的报道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

(二)娱乐化与独特性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风格的变化,出现了很多具有娱乐性和独特风格的新闻节目,这些节目在不失掉新闻节目本质的同时加入了更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拉呱》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实现了新闻与娱乐的一体化。在节目当中,我们还可以听到网友们创作的新闻rap、贯口,语言搞笑,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成为了一档十分具有特色的新闻节目。

(三)网络化与交互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因其快捷性、便利性,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开始利用其优点展开和观众们的交流互动,并且在节目中加入了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成为节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CCTV4推出的“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引入了在线观众席;多屏互动,时时关注网友弹幕;借助大数据每天发布舆情指数;在节目当中加入口令红包,增加网友们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互联网的交互性是相比于传统电视的一大优势,这个优势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栏目利用并进一步开发。一方面主播们运用网言网语跟网民零距离交流,另一方面借用网友的观点融入自己的表达,与网友线上即时互动等。主流电视传媒正逐渐淡化与互联网媒体的差异,真正的全媒时代已经到来。

结语

随着我国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在向互联网的融入中获得重生。而电视新闻融入网络语言,使其更具有生活化、娱乐化、网络化、贴近性的特点也是必然趋势,在众多电视新闻节目中,只有具备独特性、交互性、趣味性才可以满足更多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对于网言网语所代表的新型传播模式和需求,主流媒体应当主动拥抱,创新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6]。这一变化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也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契机。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电视新闻节目,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主播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我是小主播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