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22-12-19 12:43徐骞隽李平安
北方药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脑水肿甘露醇甘油

徐骞隽,李平安

(1.广东省韶关市铁路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韶关 512000; 2.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韶关 51202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正处逐年增多的趋势[1]。其中,脑出血是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当中致残、致死率较高的一种,对于老年群体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2]。脑出血在形成血肿之后,极易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进而发生脑水肿,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及治疗。因此控制脑水肿的发展对于治疗脑出血至关重要。传统的临床治疗方式中应用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可有效地抑制脑水肿发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风险较高,需在临床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本文选取11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治疗完成之后的数据方案,分析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对于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后,分为A、B两组,每组各57例患者。A组57例患者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0.97±5.71)岁、出血量12.77~18.94mL、平均出血量(15.63±2.16)mL、出血位置:基底节区出血33例、小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5例、丘脑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B组57例患者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1.43±6.38)岁、出血量11.98~18.86mL、平均出血量(15.82±2.03)mL、出血位置:基底节区出血30例、小脑出血7例、脑干出血5例、丘脑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A、B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在我院确诊的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诊断标准患者;(2)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小于24h的患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4)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的患者。排除标准:(1)并发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2)对药物具有过敏反应的患者;(3)无法配合研究工作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由急救中心进行接诊治疗,及时进行吸氧、调脂、调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纠正酸碱平衡治疗,B组患者给予甘露醇进行治疗,应用250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间隔时间为6至8个小时。A组患者在给予甘露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甘油果糖治疗,即采用250mL甘油果糖与250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进行交替式静脉滴注,间隔时间同样为6至8个小时,滴注3d后甘露醇浓度改为10%,滴注5d后,单独应用甘油果糖进行滴注治疗,之后依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减少用药量。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10d,疗程完成后对患者的治疗状况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变化及颅内血肿、肢体功能等改善情况评价疗效,其中评价等级为:①显效:意识恢复情况较好,血肿量显著减少,CSS评分降低大于90%,日常生活无较大影响;②有效:意识有所恢复,处于清醒状态,颅内血肿量有减少趋势,CSS评分降低大于45%,但未达到90%,可进行日常生活行动,但有一定影响;③无效:患者病情无好转迹象,且CSS评分降低小于45%。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为①+②在患者例数中的占比。通过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颅内血肿及水肿体积变化情况,检测时间为整个疗程完成后。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NSE、sICAM-1与MMP-9表达。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A组患者治疗后有30例显效、2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6.49%;B组患者治疗后有27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2.46%;两组数据对比(χ2=5.96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颅内血肿及水肿体积变化情况比较

由表1中数据显示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颅内血肿及水肿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颅内血肿、水肿体积均减小(P<0.05),且A组患者的减小程度优于B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颅内血肿及水肿体积变化情况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治疗后有2例肾功能受损、2例电解质紊乱、3例头晕、1例皮疹、2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4%;B组患者治疗后有6例肾功能受损、5例电解质紊乱、4例头晕、2例皮疹、4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8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61,P<0.05)。

2.4 血清NSE、sICAM-1与MMP-9含量变化比较

由表2数据显示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NSE、sICAM-1与MMP-9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A组下降程度低于B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血清NSE、sICAM-1与MMP-9含量变化情况

3 讨论

目前,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具体操作如下:(1)调控血压。(2)控制脑水肿。脑出血发生后,脑实质内血肿引起脑部占位效应,导致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严重者颅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可导致脑疝,严重危及脑出血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脑出血患者迅速积极控制脑部水肿,有效降低颅内压水平,减少脑疝发生的风险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策略。(3)合理使用止血药及凝血药。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合用搭配使用对脑出血患者仍有一效疗效,临床上可以根据情况合理使用。(4)手术治疗。对于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或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以上情况,应该考虑手术治疗,迅速开颅清除血肿,减轻脑室压迫,降低颅内压水平,对破入脑室者可以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极易并发脑水肿,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与患者血红蛋白、凝血酶、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3-4]。脑水肿的出现,对附近组织形成一定压迫,极易导致脑出血患者出现缺氧、缺血状态,引发脑卒中。而脑组织中心部位血供障碍会造成脑细胞及周围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大量脑细胞死亡释放炎性因子,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发展[5]。研究结果表明,甘露醇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会对肾脏功能造成较大负担,并引发多种并发症。甘油果糖作为高渗透脱水复方制剂,药效发挥较为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并不会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较大负担,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并在治疗过程中能有效的参与到脑代谢活动中,为脑代谢提供热量,降低炎性因子的产生、释放。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甘油果糖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NSE、MMP-9、sICAM-1水平,有助于改善脑水肿情况。

MMP-9是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通过细胞间质成分的浸润,促进胶原纤维分解,从而为细胞炎症性因子的迁移扩散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有研究证实MMP-9的表达上升,能够损伤神经鞘膜组织,导致神经电冲动传递完整性的破坏[6];NSE为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中的一种,主要表达与神经纤维线粒体或神经元细胞膜内,病理状态神经纤维膜的破坏可显著促进NSE的释放,NSE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血液中NSE升高,常见于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是脑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已被证实可以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7-8]。脑细胞损伤时可释放到脑脊液(CSF)和外周血中,使CSF和外周血中NSE浓度增高[9-11];sICAM-1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免疫球蛋白的家族成员,可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可通过识别与其黏附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活化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趋化单核巨噬细胞,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12-14]。

综上所述,甘油果糖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脑出血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以降低NSE,sICAM-1,MMP-9水平。

猜你喜欢
脑水肿甘露醇甘油
20%甘露醇注射液临床使用剂量的调查及启示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甘露醇有很多用途
甘露醇有很多用途
Auto—focus Eyeglasses
浅析甘露醇在临床中的应用
蛛网膜腔出血后脑组织氧自由基代谢的实验研究
“隐身”的小瓶子
聚合甘油的开发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