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吗啡酮在麻醉诱导和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术后躁动影响及其机制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2022-12-19 12:43谢永强
北方药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吗啡躁动诱导

谢永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1)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部的各项器官功能会呈逐渐衰退趋势,尤其是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从而降低手术的耐受性,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来讲,手术这一操作中伴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如操作不当则会降低预后[1]。部分国外研究报道也指出,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常因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功能衰退、药物动力学改变、麻醉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苏醒期间躁动、术后疼痛、应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老年患者的手术预后[2]。因此,如何提升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

就麻醉药物而言,氢吗啡酮镇痛效果强于吗啡,并具有较高水溶性,且经人体代谢后的产物活性较低,安全性高,适宜于老年患者的麻醉[3]。虽然国内学界对于此类镇痛药物的临床应用有较多报道,但对于氢吗啡酮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术前超前镇痛方面的确切作用尚无较多的研究[4-5]。基于此,本文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为例,分析氢吗啡酮麻醉诱导和超前镇痛对其术后躁动的影响,以期为该药物应用于老年手术的全麻诱导与超前镇痛提供指导,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76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全麻的老年患者,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分成各有38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本组38例中有女性患者18名,有男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者60岁,年龄最大者80岁,平均年龄为(73.22±3.11)岁;手术用时(115.66±38.50)min;术中出血量为(79.35±16.39)mL。

实验组:本组38例中有女性患者17名,有男性患者21例,年龄最小者62岁,年龄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为(73.72±3.09)岁;手术用时(120.62±40.37)min;术中出血量为(80.22±18.38)mL。

经统计学整理、计算后,如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备差异性,满足单一变量原则,可以分组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1)麻醉诱导:选取丙泊酚按照2mg/kg的剂量进行诱导麻醉,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以芬太尼μg/kg联合罗库溴铵0.6mg/kg开展快速诱导,3min后气管插管(2)超前镇痛: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

实验组:(1)麻醉诱导:选取氢吗啡酮0.08mg/kg联合丙泊酚2mg/kg进行诱导麻醉,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以罗库溴铵0.6mg/kg开展快速诱导,3min后气管插管(2)超前镇痛:切皮前15min,氢吗啡酮静脉注射10μg/kg,术前结束前30min,氢吗啡酮静脉注射10μg/kg。

两组都采用口途径,经喉镜下插入7.5mm导管,导管尖端通过声门深入50~60mm,使套囊全部过声门,其深度进门齿约210~220mm.待插管插好,连接呼吸器,并将呼吸器参数调整至:潮气量6~8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2次/min-14次/min,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35mmHg~45mmHg。微泵输注丙泊酚6mg/(kg·h),瑞芬太尼0.2μg/(kg·min)以维持麻醉,并用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间断推注以维持肌松,术毕前5min停用麻醉药物,意识恢复后拔出气管,送至苏醒室加强生命体征监护,等待患者苏醒。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麻醉后的各项指标以及麻醉前、术后即刻、术后48小时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与醛固酮。

麻醉后的各项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镇静评分、躁动评分以及VAS评分[6](即疼痛评分,分值0~10分,得分越低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麻醉后的各项指标

如下表1所示,观察两组麻醉后的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的躁动评分以及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而二组的自主呼吸时间,

2.2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与醛固酮

如下表2所示,观察两组的术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以及醛固酮,结果麻醉前以及术后即刻时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而实验组术后48小时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表2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与醛固酮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手段,由于麻醉深度比较难以控制,因此麻醉诱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临床研究表明,麻醉诱导是否有效是决定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是否得到抑制以及血管扩张、心跳、血压等是否处于理想状态的关键因素。近几年,麻醉医师多选择使用阿片类药物达到镇痛目的,效果明确,但术后仍存在一定的镇痛空白期,也是导致术后出现明显疼痛不适的原因之一[7]。氢吗啡酮临床常被用作高强度镇痛药物,部分研究报道也指出,麻醉诱导中使用氢吗啡酮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稳定,麻醉效果较芬太尼等更优,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且对患者术后苏醒影响不大[8]。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衰退,因此,老年群体均处于特殊的病生理状态情况,从而降低手术的耐受性,增加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而近几年因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使得老年手术群体逐年增多,给临床手术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保证老年患者的手术安全,临床上多推荐从麻醉药物的安全性以及麻醉效果方面入手进行解决[9]。目前,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多主张超前镇痛。本研究的临床实践也表明,实验组的超强镇痛相比对照组更加有利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提升术后镇痛效果,而也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曾指出,以氢吗啡酮行超前镇痛,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0],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并有研究学者曾指出,氢吗啡酮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低、持续时间较长,血流动力学稳定。

全麻苏醒期若发生躁动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伤口的愈合效果。临床研究表明,术后采用镇痛、镇静药物在防范或者减轻术后躁动情况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可能引发呼吸抑制或者苏醒延迟[11]。而超前镇痛则是在伤害刺激前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从而缓解疼痛感,因此超前镇痛对于防范躁动是有积极作用的[12]。在本文研究中,两组的氢吗啡酮麻醉诱导以及超前镇痛在患者苏醒时间、呼吸时间、镇静评分以及拔管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术后躁动评分以及疼痛评分上同对照组存在差异,说明氢吗啡酮麻醉诱导以及超前镇痛更加能够抑制老年患者术后躁动情况发生。原因在于,超前镇痛可以在外界刺激患者之前,将其中枢神经敏感化,旦疼痛程度会降低,术后躁动情况就会被改善,加上氢吗啡酮作为超前镇痛药物有众多的优点[13-14]。因此,将其应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和超前镇痛上,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躁动情况以及疼痛评分,提升患者的舒适度[15]。此外,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皮质醇检测结果的变化幅度均较对照组更大,而这几个指标均为应激反应的评估指标,因此说明使用氢吗啡酮可以降低手术应激[16]。郎非非等[17]的研究报道中也对氢吗啡酮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和超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肯定,认为其在改善患者术后躁动中效果明确,镇痛效果令人满意,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氢吗啡酮被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以及超前镇痛方面,可以降低术后发生躁动的风险,降低手术应激,改善患者疼痛程度。

猜你喜欢
吗啡躁动诱导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储药盒中氢吗啡酮浓度稳定性与临床意义
隧道智能逃生诱导系统
氢吗啡酮与吗啡滴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癌痛的效果比较
姜黄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Ang Ⅱ诱导大鼠成肌细胞萎缩模型的构建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