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课堂中传承中华文化
——人美版《书法练习指导》六上《“和”书写》教学设计

2022-12-20 10:03刘立亮
江苏教育 2022年85期
关键词:碑帖书写汉字

刘立亮

【设计理念】

1.《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经典碑帖为基本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字的理解与热爱,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艺术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当融入中国其他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重要遵循。

2.依据汉字书写规律,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学生个性体验,训练书写技能,提高文化素养,临摹结合,以小切口,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打牢写好汉字的基础。

3.书法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突破口。几千年书法史,书法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碑帖的临摹。通过摆一摆,找位置,并结合现代媒体,通过摹、临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通过比较法,加强针对性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书写表现力。

【教学目标】

1. 以欧楷碑帖为范本,小切口开展教学,了解“和”及“左小”“右小”汉字的结构原则;

2.通过讲解、引导观察,培养学生对左右结构汉字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3.掌握欧楷“和”的正确写法;

4.通过欣赏及书写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章法意识;

5.“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所在学校校园文化的设计理念。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华“和”文化的美好、精深。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欧体楷书“和”的结构特点,理解“左小齐其上,右小齐其下”的结构规律。

2.会写平撇;

3.把握“禾”字变为禾木旁左伸展右收缩的结构特点;

4.了解和掌握“口”上开下合的形态,及三处出头的笔画。

【教学过程】

一、汉字竞猜,激趣导入

(一)猜一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好!大家知道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怎样的吗?

(映示课件,分别出示甲骨文“山”“明”“和”)

(二)导入

师:真没想到,甲骨文的“和”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字的书写。

教师板书“和”。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积累,以猜一猜甲骨文的字形,再导入“和”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对比,也是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熏陶。

二、对比观察,探究结构

(一)映示课件“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的结构、笔画。

师:同学们,“和”是什么结构的字?它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力,重点引导发现“和”的结构特点:左宽右窄,左高右低,左放右缩。

(二)禾木旁与“禾”对比;教师范写禾木旁,学生临写禾木旁,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指导独体字“禾”与禾木旁的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力,让学生理解汉字的避让原则,体悟人与人之间谦让相处的美好品格。

(三)映示课件“书写宝典1”

头上一撇短右平,横画左伸右上行,

长捺让右变成点,交叉位置记得清。

学生齐读,思考和理解“书写宝典1”,再写一遍禾木旁。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呈现书写宝典1,利于学生记忆;引导学生读、思、写,强化对禾木旁的书写记忆。

(四)映示课件“和”结构比例图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和”画了结构比例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左宽右窄,左高右低的结构特点。

三、实践探索,总结规律

(一)教师示范,学生临写,展示评价

(二)指导观察“口”

1.重点指导观察“口”的上宽下窄、三处出头、一处留空的形态。

2.小结并出示“书写宝典2”:

三处出头一处空,上宽下窄记心中。

3.再观察“口”的位置,出示米字格,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设计意图:引导观察总结,呈现书写宝典2,音韵优美,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口”的书写方法;引导观察,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把握“和”在米字格中的准确位置,也加深对“和”结构特点的理解。

(三)学习《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相关内容

师:同学们,我国明代的一位大书法家早就发现了这类字的书写规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映示明代书法家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的相关书写规则:

“左小齐其上”(毛笔字例:呼、吟)

“右小齐其下”(毛笔字例:如、加)

2.对照例字,读一读,记住这个规律。

3.再临写“和”。教师示范。学生临写时教师巡视,及时纠偏。

设计意图:对比观察,书写实践,掌握“左小”“右小”这类字的书写规律,既强化了书写实践,又拓展了学习内容,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四、欣赏实践,感受魅力

(一)欣赏“和”

1.呈现古代书法家写的“和”字的图片。

师:我国古代的许多书法家都写过“和”,我们一起来欣赏,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书家写的不同风格的“和”)

2.学生自由表达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二)创作“和”

师:同学们,“和”对于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重要的,让我们带着对“和”的尊重和向往,再写“和”,像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时一样,写上自己的名字,盖上自己的印章。

1.出示名家例作。

2.学生创作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的创作实践,是学以致用,培养了初步的章法意识,升华了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五、文化熏陶,传承美德

(一)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书写的“和”。

师:写得美!“和”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字,它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致远实验学校就在着力构建“和”文化(映示“向和亭”),希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以及家庭都是和谐的、和美的。

2.呈现图片

(二)古人妙论“和”

1.出示我国古代关于“和”的论述。

师:同学们,“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都对“和”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不妨来读一读。

逐条出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有利的作战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作战地理环境;有利的作战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礼仪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这最为可贵)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

(万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

2.学生交流理解。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书写“和”,明白了它的结构特点、文化内涵,希望大家从小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地球村更加美好和平的未来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这是对中华“和”文化的解读、渗透。这一环节,既有古人对“和”的阐释,也有今人对“和”的美好追求,这种“以文化人”的做法很有意义和价值。教师的小结,是对学习内容的总结,也是以“和”育人的精神升华。

【教学反思】

《“和”书写》是笔者在宿迁市中小学书法教学研讨会上展示的一个课例。接到任务,从选题、备课、试课,到一次次反复修改,其中的煎熬是不言而喻的。这一趟走下来,笔者也收获了许多。

一是,书法教师要刻苦练习书写的基本功,提升自己的示范本领。不知是谁说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后来还被进一步演绎成“教师要有长流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法教师良好的示范能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是,小学书法课堂教学,切口要小,不能贪多求全。《“和”书写》这一课,就是要教学生重点写好“和”这个字。在此基础上,总结“右小齐其下”这一类字的结构规律,再牵引出“左小齐其上”这一类字的结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和”文化的理解,熏陶学生谦和、善于团结、热爱和平等美好品格。

三是,要在课堂上用好经典碑帖,发挥好经典碑帖的示范作用。经典碑帖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它自身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是非同凡响的。带着学生走进碑帖、阅读碑帖、理解碑帖、临摹碑帖,这一过程,既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经典文化传承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碑帖书写汉字
《金石书画》系列展览(第五期)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用什么书写呢?
园庭信步读碑帖
养成书写好习惯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