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2022-12-21 23:38徐木兴刘嘉瑶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建党精神时代

徐木兴,刘嘉瑶

(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充溢着无与伦比的精神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伟大建党精神与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高度契合性,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能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构建高度的文化认同和创造鲜活的现实案例。

一、伟大建党精神对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

1.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费孝通先生曾倡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共产党人为“救亡图存”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抗争史、探索史、奋斗史的集中展现,又是新时代激发人民群众开拓进取、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道德力量,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武器,对于新时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文化自觉的陶铸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及思想引领作用。系统地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力量,能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与伟大建党精神达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中,提升高度、拓宽视野、内化精神,并致力达到知行合一和对方法论的自知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使新时代大学生在感知、理解、认同伟大建党精神所凝聚的精神价值和精神力量过程中浸润、教化思想根基,提高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强化大学生文化担当

文化担当是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标识,内含深邃的文化思想和鲜明的时代价值,展现了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理想信念的执着与坚守,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对坚定理想信念、汇集磅礴力量和激发使命担当具有重大意义,必将引领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一代代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坚持真理、坚定信念,把青春和生命自觉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先锋力量, 谱写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壮丽诗篇。通过学习、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启发大学生理性认识本国文化现状,增强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助于丰润、滋养大学生的精神内核,进而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3.增强大学生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能力和水平

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是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型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坚持真理、坚定理想信念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柱石,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传递着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价值诉求,实现了在唯物辩证基础上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找到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同时,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国家和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实现着历史性飞跃,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壮丽史诗,顺应历史洪流、符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特色,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对西方意识形态进行了有力批驳。认识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科学理论意义,夯实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基础,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进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构建高度的文化认同

1.构建高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交织中立稳脚跟的扎实根基。伟大建党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凝结的精神瑰宝,贯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思考与追问。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华传统的家国情怀,而家国情怀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念是古今先进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正是为救国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二者紧密相连,同源共流;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等精髓,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厚植了自身的文化精神滋养。

2.构建高度的革命文化认同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了革命文化,为其注入富有生命力的红色基因,并不断推动着革命文化的发展成熟。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事业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想及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历史起点,在民族危机中催生出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价值追求及宝贵精神品格的革命文化,并以其独有的价值观念标明了革命文化的精神坐标;伟大建党精神又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于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之中,完善和发展了革命文化的有机整体,为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永恒的方向标。

3.构建高度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

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源同流,共同展现着严谨的科学性和鲜明的实践性;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创新、奋斗、奉献等美好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赓续和升华,与以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旺盛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伟大建党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仅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而且熔铸着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众性特质。

(三)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创造鲜活的现实案例

1.精神文化案例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灵魂。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相伴相生,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之源,体现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体现党坚守初心、本色依旧的特质,体现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体现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特质。建党精神既是强大的思想武器,又是不竭的前进动力,具有跨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超凡生命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出中国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鲜明政治品格并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伟大建党精神包含着真理、理想、献身等诸多要素,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全心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

2.物质文化案例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建党历史遗物中,中共“一大”纪念船以及建党时期使用过的器物等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历经磨难的光辉岁月的深刻追忆;在文献资料上,建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广州共产党的报告》等文本资料及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诸如书信、报刊等资料展现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向往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建党历史遗址遗迹及场馆上,中共一大会址、南湖革命纪念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以及北大红楼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诞生地及传承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历程以及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创造了鲜活的物质文化案例,通过阅览、走访伟大建党精神的物质文化,能够使新时代大学生触摸历史轨迹,感悟奋斗精髓,激起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兴趣,进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3.制度文化案例

制度建设是管党治党的根本,是党建的基石,制度文化是党制度建设的集中反映。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是党制度建设的起点,尤其是具有党章性质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任务、纲领、组织和纪律,起到了党章的作用,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在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制度创新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加强党建顶层设计并完善党章理论体系,使党内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以伟大建党精神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拓展筑牢文化自信主渠道

1.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认同

伟大建党精神是宝贵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具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教学设计上在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阐释的基础上,注重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双向融合,以建党时期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和历史遗物等为载体让伟大建党精神多维度地融入思政课堂,讲好党的、革命的和英雄的故事,讲透故事内含的道理和精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定力,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材的有机结合,在教材编写和资料引用中,萃取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教材相契合的内容,巧妙切入、科学融合,强化教材的育人功能,讲好建党故事和建党精神,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鲜活性和实效性,使新时代大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滋养和文化自信。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通过研究党的创建史,认识建党过程之艰辛,增进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认同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以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进行积极塑造,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础。促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的专题教学、理论研讨等多方面教育的协同作用。启发大学生在历史语境和思辨逻辑中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切感知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彰显的真理力量,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师资培训过程,建设充满文化自信的高水平师资力量

在理论培训上要以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为主线,强化思政课教师对建党精神的理解认知,指导其将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升华,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活力。在培训中自觉萃取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精华和文化能量,利用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培训途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其中,丰富培训形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逻辑,在实践中亲身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把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并活学活用。在对教师考评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在备课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动态追踪及量化分析,鼓励、引导思政课教师进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研究并促进成果向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强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夯实筑牢文化自信的实践根基

1.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内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体验

社会实践是人们投身丰富、生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生活,并有意识地促进社会变革的活动[2]。单向的知识灌输无法使远离“战争年代”的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感同身受,无法实现文化内化。通过适当的校内实践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传播效能,唤起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内在的文化认同。在学校层面,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开辟伟大建党精神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方案,如高校可有效运用地缘优势和资源特色,搭建伟大建党精神研习平台,打造建党精神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实践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在教师层面,运用其专业理论知识,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义与校内实践活动相衔接,加强建党精神的文化传播,如将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让学生深刻体悟建党故事、建党人物和建党文献等彰显出的伟大精神,发挥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层面,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受众主体,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团建设、微党课录制等,以伟大建党精神砥砺品格、启迪智慧。通过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效合一,使大学生在校内社会实践中获得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增强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的文化感染力,引导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外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相对而言,校外实践活动范围更广,可操作性更强,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其文化现实体验感,使其在实践中铸就文化自信。例如组织大学生参观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中共一大会址、南湖革命纪念馆等建党遗址,通过实地走访、游览与考察,深入了解、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深切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精髓,让青春在为国家、民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烂之花;通过走访红色文化人物、赏析主题文艺汇演、参与科学研究、参加交流研讨会等帮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接触伟大建党精神,深入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核心内涵和科学价值,达到熏陶思想、培育情感、升华境界的目的;积极开展“下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奉献情怀,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密码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大学生头脑之中。

(三)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营造筑牢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1.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环境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着力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关键作用。”[3]环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有软、硬之分。软环境指人的所思、所感,如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硬环境指人的所见、所触,如有形物质、可见设施。借助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元素助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可令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渲染,筑牢文化自信。从软环境着手,利用蕴含伟大建党精神的故事、案例开展相关活动,既可将伟大建党精神嵌入第一课堂中,又可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诸如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话剧比赛、歌咏表演、故事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在内心共鸣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硬环境着手,将党建过程中所呈现的故事、精神以教学楼、图书馆、餐厅等为载体进行可视化设计,建设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文化长廊、树立英雄人物雕塑、举办文化活动展等,增强学习研究的真实感、体验感和仪式感,增强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效;将软环境与硬环境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等,打造校园文化宣传栏及文化广场,丰富校园物质环境,大力宣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2.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之中,打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多元开放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对传统媒体和传统传播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但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可能。借助网络工具、传播媒介,立足信息化、趣味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方法,充分发挥网络空间隐性育人的功能,切实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力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有效契合,发挥云端和线上话语权优势,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能力和水平。利用微信、易班、学习强国等文化传播媒介,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即时性高、传播要素交互性强等优势,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效率,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推动文化自信转化为学生群体意识和自觉行为;建设学习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专题网站,系统地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完善伟大建党精神所呈现和蕴涵的文化资源,回顾党建历程,展现伟大成就,讲好伟大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润和教化;全力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作品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产品的制作过程,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筑牢学生信仰之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感性认识、理性认知和内化认同,为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提供可靠保障。

三、结语

百年峥嵘岁月,精神历久弥坚。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为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依托伟大建党精神,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拓展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强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夯实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根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营造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效,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建党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