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潜能,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022-12-25 14:57广东省茂名市光华小学曾德统
新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老师

◎ 广东省茂名市光华小学 曾德统

心理学把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分为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六大类。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幸福人生的必然。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促进个体的创造性、问题的成功解决和决策的效率;能促进帮助、友好行为,密切人际关系,扩大人际资源,促进社会适应;能增强个体心理弹性,提高主观幸福感;能提高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生理健康等。小学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小学生在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解决,就会“积郁成疾”,出现“问题”儿童。德国积极心理治疗学派的创始人佩塞施基安博士提出了“积极心理治疗”,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来访者自身的积极力量,通过挖掘或发展这些积极力量来帮助来访者摆脱心理问题。所谓积极力量,包括了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理性思维能力、洞察力、乐观、诚实正直、坚持,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对未来充满希望等。因此,教师应大胆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特殊孩子走出问题的“泥潭”。

一、案例:一个“碰不得”的学生

新学年,四年级刚刚进行了均衡分班,学校安排我担任四(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刚分班,大家都不是很熟悉。第一节数学课才上了10分钟,一个小男孩小余(化名)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他同学来到新的班级都坐得端端正正的,但小余却独自埋头在玩桌底下的小东西,还搞出了一些声响。我循声望去,对他报以微笑,他稍愣了一下,但随后便伏在桌上不管我了。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他基本保持着安静,偶尔参与一些抄写活动。我巡查时发现他写的字比较工整,摸摸他的头,表扬了他。第一节课相安无事。但接下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真不一样。他在课堂中常常会写一会儿字就开始敲桌子发脾气,问话也不回答,老师根本无法正常上课。劝导不听,软硬兼施也对他无效,其他学生都像看怪物一样避开他。

星期五第一节是英语课,上课铃响了,他还捧着饭盒在发呆。班主任让他放好,结果他马上就发脾气,把东西倒在桌面上大喊大哭。更令人不解的是,他拿着饭盒不停地猛敲自己的头,情绪激动,把老师都吓着了。英语老师急忙来找我帮忙。到教室时,看着满地狼藉,我一时有些无措。英语老师跟我说,只让他把饭盒放好,也没骂他,就突然失控了。班主任也满脸无助地说:“当这个班主任太难了,真担心哪一天会出事。”最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安抚好他。此后也常收到其他老师关于他的投诉:违纪不听劝、课堂随意走动、拿同学的东西、玩墨水、敲课桌等。

因为孩子的情况比较特殊,我请了孩子的父母来学校谈话。把孩子的情况向他的家长反映,小余的父母也算客气,说孩子从小就很倔强、不服管,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见效,很担心孩子,近期小余更是什么话也不说,就是发呆哭闹。后来笔者了解到,孩子父母因为工作原因,陪孩子时间很少,一般由爷爷照看小余。

老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角色,要给予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对于小余,如何解开他成长的“心结”,引导他健康成长呢?

二、分析:四个难解开的“结”

小余的情况并不常见,对于老师而言很具挑战性。经过多次电访、家访,与孩子多接触观察,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形成原因梳理如下:

1.家庭的“结”。笔者通过接触了解到,小余的父母常经常早出晚归,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玩伴,导致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不喜欢与其他人交往,也不跟人打招呼,有了不顺心的事情常常自己发脾气。小余的父母常收到学生、老师的投诉,也变得不耐烦,对孩子的态度变得较简单粗暴,与学校也配合不好。

2.个人的“结”。其一是小余对外界的接受适应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明显偏弱,心智成长跟不上同龄人。表现为同样的事情同龄人都可以完成,但他自己做不了,因此特别容易产生自卑和自弃的心理。其二是小余的成长过程缺乏安全感。在交往中,我发现孩子很享受拥抱、摸额头等,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其三是自我封闭,不易接受帮助。常常表现为自个玩、自个说,对老师、同学的劝解不理不睬,甚至产生激烈反应,如拍打头部、敲打桌子、折笔低吼、撕本子等行为。

3.学校的“结”。其一是学校的授课方式仍是以班级授课为主,实行大班化教学,个性的指导和关怀还有待加强;其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足,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针对性的专业研究与指导少,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充足的人力进行持续有效的干预;其三是教育评价的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小余因接受能力相对较慢,学习目标也不明确,缺乏积极活动的动力,偶尔认真想学却力不从心,多次的失败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痛苦和失落。

4.社会的“结”。一方面是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大。小余的父母为了生计很少在家,对小余的关注十分少,导致亲子关系疏离,使得小余不懂得如何跟人相处,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缺失人际交往能力,而这些对小余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虽然在“双减”政策下,国家从顶层层面对学生学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提出反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评价,但实际上家长仍对终结性评价更关心,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度明显还不够。

三、对策:多“管”齐下激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创设真诚、温暖、信任的课堂心理气氛,鼓励学生表现真实自我,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进而发掘自己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理清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和想做的事情。针对小余的情况,我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引导,收到良好效果。

1.建立关系,让潜能苏醒。建立良好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助的前提条件,也是辅助取得理想效果的首要条件。我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主动与小余多接触,多次找机会尝试跟他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如画画、玩橡皮泥、看电视、玩手机等,争取最大限度消除陌生感。我还发现小余写作业有轻微的强迫性,如果写错或写得难看就特别容易发脾气,做出一些非正常的行为。每逢此时,我会先让小余合理发泄情绪,再走近小余关心疏导,小家伙基本可以安静下来。

有一天中午在校加班,大家都离校了,我见到小余还在校门前独自转悠,我问他吃饭了没有,为什么还不回家?他低头不语,摇摇头走开了。直到下午一点多,我出来巡查时,发现他还在校门前转,眼睛红红的。我喊住了他,搭着他的肩膀让他到办公室先吃饭。接着一再询问,才知道中午他是独自乘公交车回家的,但公交卡不知丢到哪里了,中午回不去。我摸摸他的头,轻轻告诉他,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大胆来找曾老师,或找同学帮忙。他笑着说:“嗯。午饭很好吃!”中午我让他在办公室休息,并与他聊了交朋友、在家玩等话题。第三天,小余看到我值日,他老远跑过来向我鞠躬问好,这是我让我意想不到的。

2.尝试成功,让潜能闪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特别关注人的潜在能力和需要层次,提倡教师予以关注;后现代主义流派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治疗师”,教师应注重发掘当事人潜在的能力。在同小余接触的时候,我发现他身上存在着不少优点,如喜欢画画、书写工整,爱看乒乓球比赛等。我充分挖掘这些潜能,创造机会,让他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这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先是让他参加班级书法比赛和手抄报比赛,还找准机会邀请他打乒乓球。体育运动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引导很有帮助。在与小余打乒乓球时,他从口说不想、害羞,到能挡回几球后的开心,再到开口表达心中所想,让我喜从心生。我在班上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创造条件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对自身成长逐渐积累起信心。

3.亲情温润,让潜能暖人。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在怎样教育小余的问题上,我和小余的父母经过多次沟通,逐步达成了一致。首先我要求小余的爸爸要多陪伴儿子,多跟孩子交谈,周末适当安排一些亲子出游活动,让小余学会与人相处,多交好友。其次,在细节方面,我让小余父母多陪孩子看一些既有生活意义,又是他喜爱的动画、漫画、影片等。当孩子把心房逐渐打开,做出良好行为时,我提醒小余父母即时给予表扬,进步较大时,还应有物质性的奖励,如给孩子买学习用具、玩具等,正面肯定孩子。此外,我还建议家长每天适当与孩子交流学习遇到的问题。父母的态度无疑是小余转变的重要因素。虽然上班辛苦,但看到孩子的点滴成长,小余的父母感动满怀,温暖了孩子,也照亮了孩子成长的道路。

4.形成合力,让潜能自长。在教育和帮助小余的同时,我有意识地给他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虽然有时小余会强烈抗拒甚至不领情,但我选择包容与理解,尝试培养他的积极心理品质。我让他帮老师送作业、取教具等,在尝试一次成功之后,积极让他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出他愿意为集体服务,而且表现出色的一面。我成立了学习帮扶小组,让小组的同学与小余一起学习。我告诉小余,如果一周内没有发脾气或者一周内都没有影响课堂秩序,可以有一次摸“盲盒”的奖励,“盲盒”内容有当一天值日班长、奖励一本图书、和老师合影、免一次作业、一份神秘小礼品等,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使他不断进步。

四、反思:一段静待花开的“路”

1.辅导效果。持续一年多的努力,小余的行为表现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还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还没能很好约束,还有难以沟通的情况出现,但已经可以做到一个月不出现课堂严重违纪、干扰上课或过激的行为,学习上也有了相对明显的进步,如作业坚持完成提交、偶尔举手回答问题、能跟小组的同学有比较正常的交流、大部分时间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等。但是他在面对一些困难时还是会畏缩不前,不肯去尝试,表达还是不干脆流畅,情绪容易失控,对不喜欢的学科仍有较明显的抵触等,这些情况还有待继续引导改善。

2.案例反思。在辅导小余的过程中,我尤为深刻的感受有四点:其一是关心,即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挖掘他们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与坚持、爱与正义、欣赏与乐观等,让孩子获得自我成长。这对帮助特殊学生走出问题的“泥潭”十分重要。其二是信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很多,教育者应不怕问题出现,要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比困难多。在小余的问题上,我围绕“建立关系,让潜能苏醒;尝试成功,让潜能闪光;亲情润色,让潜能暖人;形成合力,让潜能自长”及时开展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其三是慧心,即灵活处理问题,善于创设真诚、温暖、信任的课堂心理气氛,巧用资源,打开孩子的心扉。如运动是解决身心问题的良方。跟孩子一起参与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心窗。其四是耐心。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付诸真爱与智慧、付诸时间与耐心。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相信“存在即合理”,即使出现了“问题”学生,其实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其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放弃。教师应正确面对“问题”学生,放下偏见,用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激发他们的潜能,表扬激励、批评惩罚,真诚以待、有序引导,争取得到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形成合力,让“问题”学生有充满阳光的未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个人幸福。”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老师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