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会计转型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2022-12-26 18:43李丹丹
中文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企实训

李丹丹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从20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家财务共享中心开始,到20世纪初共享中心落地中国,财务共享已成为企业推动财务职能转型,提升业务与风险管控精细化和智能化,实现业财IT多重融合的新财务管理模式。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会计专业因就业面广,实用性较强,社会认可度高和需求量大等原因,一直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以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初级的会计岗位及其他基层岗位,如出纳员、记账员、成本核算员、稽核员、收银员、仓管员、文员、业务员等。但随着企业全球化布局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广泛推广应用财务共享模式,这导致核算型会计人才过剩,而财务共享会计管理人才却供给不足。

二、现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与时俱进、实时更变

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定位于中小微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侧重培养学生手工做账和会计电算化做账。财务共享引发的会计变革促进了核算和管理职能的分离,更强调会计人才以提供分析、管控、决策为重点的管理会计能力。但现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缺乏与时俱进、实时更变,仍然侧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造就了高职会计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2.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难以支撑财务共享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口径窄,核心能力培养偏重于核算能力,并且重手工轻电算。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核算类课程开设偏多,课程数量和课时占据了专业教育的最主要份额,而适应财务共享、信息化条件的管理、分析、智能信息化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近乎空白[1],无法培养学生既懂财务,又懂业务、懂管理和懂技术。

3.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中技能型教师缺乏,会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即开始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真正具有会计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凤毛麟角,且一些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只会教手工,不懂会计电算化,甚至个别教师不了解会计行业的新发展和新动态,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的差距大。多数教师无法从会计实际工作的角度,只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靠理解和想象来开展会计实践教学,以致与实际相差深远。

4.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会计教学是以教定学的传统知识传授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会计实践训练。教师一言堂、填鸭式地讲授难以激发学生对晦涩难懂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边学边忘;而案例教学法却因缺乏企业真实案例或案例内容不新颖而导致理论知识难以与实务相结合。而会计实践训练多以手工训练为主,凭借滞后、不真实的实训资料,仅教会学生掌握常规业务的会计核算;信息化实训则仅停留在利用“网中网”等实训平台或单机操作财会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缺乏对学生进行报税、财务管理决策及财务分析等技能方面的综合训练。

三、财务共享会计转型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1.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财务共享模式的广泛应用将改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由擅长核算的基层财务人员转型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础操作员。因此,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要聚焦“财务共享”和“智能财务”,以“大财务和共享服务”理念及“信息化”为支撑,对接社会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由“专业核算型”会计人才转型为既懂核算,又具有会计管理实践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

2.重构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重构优化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措施为以下几点。

2.1 突出会计管理能力培养,开设会计与计算机跨界培养课程。要压缩传统核算类会计课程的比重,弱化核算职能及手工技能,突出会计管理能力培养,并打破传统财会课程模式,积极结合财务共享、大数据、数字化等产业特征,开设会计与计算机跨界培养课程,培养学生用业财融合、大数据思维进行财务决策及财税管控与分析,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新增“会计大数据基础”“网络支付技术”“电子实务”等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新增“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智能财税”等课程;在专业拓展应用能力课程中新增“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电子发票运用”“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共享电子沙盘模拟实训”等课程。在岗位递进发展课程中新增“智能财务管理”“智能管理会计”“业财一体化设计”“财务共享电子沙盘模拟实训”“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RPA的财务应用”等课程。

2.2 对接“1+X证书”。对接初级会计资格证书、管理会计初级证书及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税、业财一体信息化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考证内容有机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新增“财务共享实务(初级)”课程,对接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的初级证书;在岗位递进发展课程中新增“财务共享实务(中级)”课程,对接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的中级证书。

2.3 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立足课程改革,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载体,校企共建云端课堂,从课程团队组建、课程目标定位、课程项目开发、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视频制作、课程考核指标构建、交流互动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在课程建设中,企业教师拍摄业务操作视频,开展远程云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财务共享服务的工作场景和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增强学生对新技术环境下财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

2.4 融合课程德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凝练课程德育育人新思路,将德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会计专业课程。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2],培养学生的经营决策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计道德操守、职业精神等元素有机融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纳税实务”等专业课程中,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实现人才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3.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育人能力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为提升高职会计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优化师资结构,拓宽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引进渠道,放宽招聘高技能人才的学历门槛,积极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企事业单位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经理、财务负责人等担任会计实践教学的专职或兼职导师,加大行业专家参与教师培训与学生培养工作的力度。

第二,以财务共享服务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通过设置专项经费、配套相关激励政策、将证书考核纳入教师工作绩效等多种方式来激励教师掌握财税审核、纳税申报、智能识别、智能记账、智能审核等财税核算、服务办理、智能技术应用等财务实操内容,提升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并且以“财务共享服务”“智能财税”“业财一体化”和“金税财务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为依托,对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增加胜任考证“培训师”的能力要求,掌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三,加强校企在技术研发、咨询培训、教师下企业实践以及校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校企共育高水平师资队伍。会计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践,既能掌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财务大数据应用软件等先进技术平台的使用,又能帮助教师将会计专业知识与行业现状、企业实际相融合,并将这些实际项目教学化,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培养教师教学实践和职业工作实践的“双重”实践能力。

4.改革创新会计专业教材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重要载体。要改革传统会计教材多数是纸质教材,没有实时的与会计职业变化相匹配,教材脱离企业实际的弊端,积极创新会计专业教材。

4.1 开发校企合作设计任务引领型的活页式教材。要打破以知识体系为主线构建教材内容的束缚,开发校企合作设计任务引领型的活页式会计教材,配套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二维码、微课视频、AR技术、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开放课程等,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专业教材体系。平台上的会计实训课程可与专业教材有机结合,在教材中置入匹配的实训课程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进行实训,支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材的立体化、智慧化应用与共享。

4.2 开发1+X制度下的课证融通教材。契合财务共享工作岗位,对接会计工作过程,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将学历教育“1”下的知识标准与“X”的初级、中级技能标准衔接,聘请行业企业、代理记账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探讨“X”与原有课程的融通,整合重构专业课程,开发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的课证融通教材。如将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初级证书中税务模块的知识技能点融入“纳税实务”课程,开发“纳税实务”课证融通教材;将业财一体化职业技能初级证书的知识技能点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开发“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证融通教材。通过“X”证书的岗位实操,能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锻炼操作技能,进而培养职业素养。

5.创新教学方法

5.1 专业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专业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各种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本教材和网上资源的混合、各种网络工具技术和教学媒体的混合。对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高职会计教师既要利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全国名师的精彩授课,线下通过重难点内容讲解、企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座谈会、知识沙龙和技能实操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也要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在智慧职教建成线上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微课、课程题库、在线答疑等内容,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5.2 校企共育,协同教学。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新业态新技术,搭建政、行、企、校、研的多元化合作平台,校企共建财务云共享中心、VBSE财务全景仿真实训中心、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仿真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采用“理论实践协同进行”的教学方式,校企协同培养高职会计人才,将会计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企业真实票据、账务引入学校,实现业务、财务、教务一体化,开展真账入校的实践教学;并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承接企业的代税、代账、分析、财务咨询等业务,通过各行业的真实业务对学生进行带教培养,实现实践教学由模拟仿真实训向真账实操的转变,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真正对接,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3 微课+二维码交互式教学。微课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实操性较强的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微课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学效率更高。高职会计教师要学习运用录像微课程技术开发可视化的微课教材,将模块知识点的重难点讲解和技能要点的演示操作视频制作成微课生成二维码加入教材的相应位置,或将微课视频、导学案的学习资料存储于二维码,学生扫描二维码就可打开一个音频或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二维码”能以文字、图片,配合语音讲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动态解释实训操作过程和实训原理,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既能成为师生交互的强大工具,更能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个性化教学。

财务共享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财务共享会计变革改变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高职院校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聚焦“财务共享”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新需求,与时俱进地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塑造更多符合市场的新型会计人才。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