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联合放疗治疗依从性较差食管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2-12-26 12:08宋海莎宋雅芳段晓静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勾画靶区食管癌

于 焕 宋海莎 宋雅芳 段晓静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或腺癌(adenocarcinoma,AC)为主[1-3]。新诊断的食管癌患者应在治疗前准确分期,以便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传统CT成像定位只能显示患者病灶精准定位,呼吸和心脏搏动对其有较大影响,进而可能造成局部病灶的位移和形变,致使靶区偏离照射野,从而影响后续放疗效果。PET-CT的结合弥补了这一劣势,更加灵敏、精准且特异性定位病灶[4]。因此,本回顾性分析纳入的依从性较差食管癌患者,探究18F-FDG PET-CT联合放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拟为该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肿瘤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和(或)治疗的符合标准的96例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按照其实际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均行放射治疗,其中对照组放疗前行CT扫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18F-FDG PET/CT扫描。

纳入条件:通过超声、食管镜或病理确诊为食管癌;依从性较差,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原始治疗方案;TNM分期为Ⅱ期、局部Ⅲ期或部分Ⅳ期,但未累及其他脏器;接收过呼吸训练,并无血糖异常;其他主要脏器,如心、肺、肝或肾等无功能异常;无治疗、检查项目禁忌症;患者及家属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治疗未超过3个月的患者;食管穿孔;手术后预后不良;肿瘤既往病史,或当前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自愿放弃治疗,或接受姑息治疗;孕期或者哺乳期。

1.2 检查和治疗方法

CT扫描及图像采集: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CT采集。检查时,患者呈仰卧位,经负压真空袋固定头颈肩。先进行CT(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环甲膜上5 cm至肺包全向下5 cm,层厚为3 mm,获取矢状位、冠状位和横断位的CT图像。

18F-FDG PET/CT检查及图像采集:观察组患者在CT扫描的基础上,加行18F-FDG PET/CT扫描。检查前检查患者血糖浓度是否正常,无异常后经肘静脉缓慢注射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3.7~4.8 MBp/kg,南京安迪科正电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放射化学纯度>95.00%)并平卧静息60 min。采用与CT扫描相同的固定装置和体位,并尽量保持体位相同。行PET/CT(美国GE)扫描。先行全身模式,后行局部(第七颈椎至腹部)模式扫描,完成后立即行PET图像采集,共采集6个床位,扫描速度为1.5 min/床位,层厚3.75 cm。将采集到的CT和PET/CT图像进行重建与融合。

靶区勾画:全部靶区勾画根据国际辐射单位和测定委员会规定进行[5-7]。对照组靶区勾画方式在CT定位的大体肿瘤体积(GTV)范围基础上,向前后左右扩张8 mm、上下扩张4 cm的区域及纵膈淋巴引流区列为临床靶体积(CTV)。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层面,在上和下两个方向还需向外扩张1.5 cm。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还需对18F-FDG PET/CT图像进行靶区勾画。其方法与CT定位靶区勾画一致。同时,还需对肺和脊髓等危及器官(OAR)进行勾画。

放射治疗:对全部纳入患者实施常规二维外照射或三维调强精准放射治疗。使用6 MV X射线,GTV处方剂量为60 Gy,CTV处方剂量为54 Gy,包围环绕95 %的计划靶体积。单次GTV处方剂量为2.0 Gy,每周施行5次,共分30次完成(6周)。OAR中肺接受大于20 Gy照射的体积与总体积比(V20)<28%,心脏V40<30%,脊髓最大受量不超过45 Gy。对比分析CT与18F-FDG PET/CT勾画靶区OAR受量,包括肺、心脏、气管等。

1.3 指标检测

临床治疗结果:在放疗结束后1周内,对全部患者进行CT扫描,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目标病灶完全消失判定为完全缓解(CR);目标病灶最大直径小于基线的30%判定为部分缓解(PR);目标病灶最大直径较基线增长大于20%判定为疾病进展(PD);病灶缩小未达到PR标准,增加未达到PD标准判定为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CR+PR+SD)×100%,疾病缓解率=(CR+PR)×100%。

治疗依从性评估:调查/记录患者既往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既往治疗依从性。其中“遵照治疗建议,完全按照方案进行治疗”列为完全依从;“遵照治疗部分建议,按照部分方案进行治疗,但存在少数不规范行为”列为部分依从;“不遵照治疗建议,不按照方案进行治疗,或抵抗大部分治疗”列为不依从。

GTV、CTV体积和OAR受量:根据靶区勾画结果计算,详见方法1.2中的靶区勾画描述。

放射不良反应:调查/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包括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和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根据NCI CTC标准评估其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2.2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缓解率为77.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70%(P=0.003);观察组总体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3 2组患者放疗靶区体积比较

观察组勾画的GTV、CTV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01)。其中4例观察组因扩大淋巴结边界,勾画的靶区体积接近/超过对照组水平,见表3。

表3 2组患者放疗靶区体积比较

2.4 2组患者放疗靶区OAR受量比较

观察组勾画的靶区OAR(包括肺、心脏、脊髓和气管)受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放疗靶区OAR受量比较

2.5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发现急性放射性肺炎、食管炎、骨髓抑制和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分级无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放射治疗是一种肿瘤局部治疗方法,不同脏器、肿瘤组织或患者个体对照射的反应程度均不同,因此放疗的疗效各不相同[8-9]。除此之外,病灶范围的确定和靶区构建的精准度是放疗的关键,有助于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10]。本研究纳入96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实际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对比其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缓解率(77.27%)明显高于对照组(57.70%),这说明联合扫描方案在放疗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纳入患者既往治疗完全依从率仅约20%。这种较差的依从性不仅增加了检测难度,还增加了医师获取精准性靶区勾画的难度,是医师面临的棘手难题。常用的靶区勾画基于CT扫描图像结果,其提供信息不够全面。医师需要在仅有淋巴结大小信息的情况下,判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而近期研究结果显示,仅靠淋巴结大小不是完全判定淋巴结转移[11]。加之患者依从性低、检测资料少,其图像提供的信息精准度不能完全满足放疗的需要,使病灶测量和区域勾画存在较大误差。在CT扫描联合放疗治疗的对照组中,GTV、CTV体积和OAR受量均维持较高水平。而加行18F-FDG PET-CT检查的观察组上述多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18F-FDG PET-CT结合CT扫描能够替换精确的解剖结构信息,为靶区勾画提供精准和重要的指导。同时,这些结果也显示,这种联合扫描方案还能减轻放疗对病灶周围组织放射性损伤及OAR损伤等不良影响。18F-FDG PET-CT扫描通过分子水平描绘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健康组织之间的差异,充分结合解剖及能量代谢信息,帮助精准勾画靶区,为放疗提供丰富的活体生物信息,从而提升了放疗的准确度。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联合扫描方案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也得益于18F-FDG PET-CT扫描精准的靶区构建,有助于更有靶向性的放射治疗,从而减轻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虽然观察到18F-FDG PET-CT联合放射治疗能够更好帮助消除依从性较差患者提升疾病缓解效果,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但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未进行随访和随诊,故未探究远期临床治疗效果。同时,由于本文为回顾性分析,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在治疗期间/治疗完成后未定期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故本研究未取得定期扫描结果,无法及时根据靶区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延长筛选日期以增加纳入病例,便于了解其随访和随诊信息。此外,还需严格纳入标注以了解定期18F-FDG PET-CT对放疗治疗方案调整、靶区勾画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综上所述,18F-FDG PET-CT联合放疗治疗依从性较差食管癌有助于精准勾画靶区,消除CT分辨率不足,有效保护正常组织,更好帮助进行放射治疗,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勾画靶区食管癌
18F-FDG PET/MR融合图像对宫颈癌大体肿瘤靶区的影响
两种自动勾画软件对危及器官勾画结果对比分析
改变趁热吃 预防食管癌
得了食管癌能维持多长时间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食管癌患者两种固定装置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扩值探讨
对术后局部复发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时用内镜下肽夹定位技术勾画其放疗靶区的效果
找一找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