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蚕桑产业SWOT分析

2022-12-27 04:05李跃琼冯稚进宗晓波
中国蚕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蚕种蚕茧桑园

张 丽 李跃琼 冯稚进 宗晓波

(1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昆明 650000; 2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云南昆明 650000; 3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昆明 650000)

蚕桑产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绿色生态产业之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蚕桑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云南山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以期为云南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参考。

1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稳居全国第3。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蚕桑生产统计数据,2021年云南省桑园面积9.2万hm2,同比增加800 hm2,增长0.9%;发种量142万张,同比增加2万张,增长1.4%;蚕种生产量183万张,同比增加5万张,增长2.7%;蚕茧产量5.7万t,同比增加0.1万t,增长1.8%;统茧均价57.2元/kg,同比增加19.6元/kg,增长34.8%;农民售茧收入32.6亿元,同比增加11.6亿元,增长35.6%;全产业链产值约56.0亿元,同比增加16.0亿元,增长28.6%。

云南省现有从事蚕桑产业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28家。其中,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65家、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7家、企业260家、农民合作社158家、家庭农场238家。从企业的主要业务和关键环节来看,云南省有蚕茧生产企业83家、缫丝企业13家、丝绸加工企业3家、注册的丝制品加工企业117家、蚕种生产企业8家、综合利用及其他企业6家、蚕用物资企业21家。云南省已基本具备了发展蚕桑产业全产业链的条件。从蚕桑产业发展态势来看,云南省桑园面积、养蚕张数、蚕茧产量和蚕茧产值等主要指标逐年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产效率普遍提高,产业效益日益凸显,为云南省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2 云南省蚕桑产业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2.1.1 发展条件优越 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光照射足、昼夜温差大[1],有利于桑树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常年可饲养优质多丝量春用品种,被誉为栽桑养蚕的“宝地”[2]。云南省适宜发展蚕桑产业的区域面积广,且大部分地区为优质蚕茧产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非常适合发展蚕桑产业。

2.1.2 产品品质卓越 云南省是全国公认的优质茧生产基地,生产的蚕茧个大、色白、毛茧出丝率高、解舒率高、解舒丝长长、万米吊糙少,可缫制5 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蚕茧质量优,品质卓越[2],是生产优质丝绸的最佳原料,生产的干茧、白厂丝等产品广受国内外客商喜爱。

2.1.3 推广体系健全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蚕桑产业工作组,省级部门有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技术体系,各州(市)、县(市、区)、乡(镇)、村有公益型蚕桑技术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多层级、多部门、全链条的服务网络,为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云南省蚕桑工作形成了以蚕桑产业工作组为核心,着力解决技术服务瓶颈,高质高效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栽桑养蚕等一批实用生产技术在云南省广大蚕区得到示范推广应用。

2.2 劣势(weakness)

2.2.1 桑园立地条件差 云南省的栽桑用地,坝区以旱地为主,山区以坡地为主,全省投产桑园面积仅占桑园总面积的57.2%,而且几乎没有达到旱能灌、涝能排要求的桑园[3],桑园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

2.2.2 生产水平偏低 据我们调查,云南省桑园管理、养蚕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偏低,栽桑养蚕者应用农业科技的意识不强,成为制约蚕桑种养技术水平提高和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云南省大部分蚕区,还在使用原始生产工具养蚕,劳动强度大、功效低等。

2.2.3 管理机制不顺 蚕桑产业的发展涉及多部门、多行业,而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督促和统筹安排,也未建立良好的政策引导、工作协调、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3]。蚕种市场、鲜茧收购等关键环节与市场化要求还有差距,无序抬价、压价收购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与蚕农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 生产效率提高 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引导下,栽桑养蚕技术、桑园病虫害防控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蚕具研发技术等取得了重大进展,蚕桑生产效率持续提高。特别是实施“东桑西移”政策以来,云南省张种蚕茧产量从2006年的34.5 kg提高到2020年的40.0 kg,提高了15.9%;张种蚕茧产值也从669.3元上升至1 991.0元[4],蚕桑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2.3.2 扶贫成效明显 云南省栽桑用地多数在山区、半山区,相对于小麦、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蚕桑产业效益显著;相对于现代高效经济作物,蚕桑产业立地条件要求不高,且养蚕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云南省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随着种桑养蚕比较效益的显著提升,农民收益增长较大,蚕桑产业成为一些地方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产业。

2.3.3 市场前景广阔 蚕桑丝绸以其雍容华贵、飘逸轻柔被誉为“纤维皇后”,起到其他纤维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高档丝绸产品被列入“国礼”指定供应名录,在APEC会议、G20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中大放光彩,推动了茧丝绸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云南省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中心位置,与丝绸消费大国印度毗邻,随着“一带一路”、文化传承和国际活动主打丝绸名片的推动,云南省茧丝绸产品走向世界的道路更为便捷、广阔。

2.4 威胁(threat)

2.4.1 蚕茧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国家取消“蚕茧收购许可证”,放开蚕茧收购市场,云南省各蚕桑主产区普遍发生多方收购主体肆意抢购或竞价收购鲜茧的情况,特别是收购毛脚茧的现象突出。由于鲜茧收购不能做到按质论价,上茧、次茧等级的价格差不多,导致蚕农不按标准养蚕,致使近年来云南省的蚕茧质量有所下滑。

2.4.2 蚕桑生产风险增大 栽桑养蚕对周边环境依赖度高,尤其是环境污染、家蚕微粒子病、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威胁更大。生产环境质量的下降,增加了蚕茧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大了农民养蚕的风险。此外,云南省冬春和夏季干旱、春季倒春寒、秋季高温多湿等气候,直接影响蚕桑生产,增加了生产风险。

2.4.3 主体带动能力偏弱 云南省蚕桑产业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主体少,蚕桑产业链较短。在加工和贸易环节,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主要产品为干茧、白厂丝等原料型产品。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业化发展的仅有陆良县、景东县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5],其它资源的利用种类虽多,但规模较小。茧丝绸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综合实力偏弱,对栽桑养蚕的拉动作用与增值效应不明显,形成茧丝绸加工业与蚕桑生产规模不匹配的发展现状,影响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3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实现蚕桑产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跃升,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如何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转换行业发展动力,用创新思路铺就“云蚕新丝路”等问题,一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实现云南省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3.1 提升良种供给水平

加大蚕桑品种创新,研发适应机械化、优质化、高效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的蚕桑新品种,推进桑树良繁基地建设,规划布局资源圃、母穗园、砧木圃、苗木嫁接与储藏区、排栽区,建设专业化桑树苗木繁育基地,加强苗木检验检疫,提升桑树苗木繁育质量;建设与蚕桑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母种、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繁育基地,提升优质蚕种的选育能力。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行政审批,严把蚕种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关,强化蚕种质量的监督、检验和监管,依法维护好蚕种生产经营秩序,保障蚕种生产供应和质量安全。

3.2 推进桑叶绿色生产

以“老桑更新、新桑拓植”为着力点,开展高产桑园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加强低产桑园改造,提高桑园群体结构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实施冬翻、夏耕,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普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家蚕饲养特点,注重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保障桑树丰产优质性能的发挥;建立蚕桑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桑叶生产绿色化发展,保障蚕桑生产安全。

3.3 促进蚕茧高效优质生产

建设高产家蚕标准化饲养示范基地,配备与之相匹配的蚕种催青室、小蚕共育室、标准大蚕房和养蚕设备,做到蚕种统一催青,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省力化饲养。推广小蚕集中共育商品化、大蚕分户饲养省力化的集约化养蚕模式,缩短农民养蚕的时间,减轻蚕农养蚕的劳动强度,降低幼蚕发病风险。推广使用自动加温补湿器的小蚕共育,实现小蚕饲养标准化,减轻小蚕饲养负担,提高养蚕成功率。推广大蚕蚕台育、地蚕条桑育等省力饲养技术,减少用工数量,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轻松养蚕”,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丝绸产业提供优质蚕茧。

3.4 突破产业加工短板

加工业弱是长期以来困扰和制约云南省蚕桑产业提档升级的最大的“坎”。加大对加工企业的支持,重点扶持产业基础好、生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茧丝绸龙头企业,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龙头加工企业与蚕农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订单生产、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蚕农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培育产品加工生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以产品开发为目的的基地建设,稳定蚕茧产销关系,形成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的茧丝绸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重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品牌建设,增强蚕桑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5 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深入挖掘桑芽、桑花、桑椹、蚕蛹、蚕蛾等食材用途,开发桑叶茶、桑椹干、桑椹膏、蚕干粉、蚕蛾酒、丝素膏等功能性产品,创新树立蚕桑大农业、大产业的理念,推进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着力推广桑园套种蔬菜、中药材等作物,桑园套养鸡、鹅等家禽的“桑园+”模式,因园制宜地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桑叶、桑枝、桑皮、桑根、蚕蛹、蚕蛾、蚕沙等资源,大力开发桑叶茶、桑叶粉、蛹油、蛹蛋白、蚕丝面膜、叶绿素、果胶、饲料等产品,深度挖掘产业潜力,提高蚕桑产业资源化利用效率,力争在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上都能培育出经济增长点。充分挖掘蚕桑文化,把蚕桑生产良好的生态风貌、文化展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发展果桑、饲料桑、生态桑、景观桑等,实现桑园变果园,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加快推进蚕桑产业与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一二三产相互渗透、紧密交融、互相促进。

3.6 构建配套扶持政策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扶持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蚕桑产业。落实蚕桑产业基地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简化基地经营主体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村庄整理、农村宅基地和空闲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调整优化区域建设用地布局,支持养蚕大棚、蚕茧收烘加工、桑椹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把栽桑养蚕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研究制定蚕桑产业保险扶持政策,支持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范围,降低生产风险。

猜你喜欢
蚕种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