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译丛翻译实践
——以《文化与文化权利反思》为例

2022-12-27 06:00蔡威玮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源语言连贯性目的论

蔡威玮,金 铠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等人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观点是:翻译不再局限于翻译过程,究其本质,翻译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人脑参与创造的行为。目的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几点优势:第一,目的论从全新视角研究了翻译行为过程,不再断定翻译仅仅只是语言转换活动和没有创造力的机械行为,而且不产生新思想。相反,翻译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的创造性人类活动;第二,目的论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桎梏下的条条框框,提出了以目的法则为核心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理论,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第三,目的论提供了翻译过程中的新视角——翻译发起人,也是此前一直被忽略的群体,关注了译文服务对象的感受以及他们对翻译作品的影响,强调了译者是有选择和发挥空间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第四,目的论不再聚焦于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再现,转而关注译文对源语言的再创作这一特点,强化了译者的主体性,赋予译者权利,推翻了原文至上的一贯认知。评价一篇译文优劣的主要标准是判断其是否达到了读者的预期目的。

目的论的日渐繁荣发展为中国翻译领域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也在中国翻译作品中找到了实践机会,覆盖了许多领域。本文将以布鲁斯·罗宾斯和埃尔莎·斯达玛托玻娄的作品《文化与文化权利反思》为例,直译、增译、合译、意译、重构五种翻译策略探讨“目的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二、《文化与文化权利反思》英译汉中的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的三个核心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即受众是所有翻译活动目的的主导人,必须围绕其展开;连贯性原则则认为,译文需要满足“文本内连贯性”的标准,其实是要求译文与目标读者建立起联系;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无论是在语言风格还是句法结构上都尽可能地与源语言保持一致或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呈现“原汁原味”的原文。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翻译策略有:直译、增译、减译、反译、重构归化、异化等,这些翻译技巧在译者翻译过程中随处可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期满足目标受众的预期,呈现更地道且准确的文本信息,完成美好的文化传播的使命。

(一)直译

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最多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英汉两种语言在千差万别中也有一些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如果可以一定程度上保留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同时又不产生理解歧义,那么直译则是最佳选择。直译策略的优点是可以再现原文句法结构、语句风格,同时防止译文意义失真。有数据表明,翻译中70%以上的句子采用的均是直译策略。运用直译方法翻译出来的译文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文本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例1 原文:Demands for“cultural survival and recognition”by groups like indigenous peoples make“a cultural claim on the domain of the political”.

译文:像土著居民这样的群体,对于“文化生存和认可”的需求就是“政治领域的文化主张”。

原文中主语中是demands for“cultural survival and recognition”,宾语是 a cultural claim on the domain of the political;译文中,主语是“对于‘文化生存和认可’的需求”,宾语是“政治领域的文化主张”,既照顾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又保留了原文语法结构,前后照应,在汉语中也明确了“需求”就是一种“政治主张”。直译虽然是按照原文内容、形式翻译,但并不是字对字的翻译。

例2 原文:Hegemonic North Atlantic liberalism is again getting what it wants.

译文:拥有霸权的北大西洋自由主义再次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里的getting what it wants译为“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直译的代表例子,体现了目的论中忠实性原则,原文译文并无任何词语或是逻辑上的变化。如果直译过来不会变得晦涩难懂、主次不分,便尽可能直译。如文中:Given the“ambiguity of a minority rights discourse”which“must deny ambiguity and fix diverence,”yet does so in defense of a cultural identity“whose denial brings both suffering and indigna⁃tion”.译文为:鉴于“少数民族权利话语常常模棱两可,对此类话语歧义问题,我们不能接受,必须着手解决”,但是我们这么做是出于捍卫文化身份之目的,因为“剥夺文化身份会令人们感到痛苦和愤慨”。此例句从句较多,是长复合句,但采用的完全是直译,按照原文逻辑展开,没有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便是直译的精彩和成功之处。

(二)增译

增译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于原文文本未出现的含义添加注释和补充,以完整表达源语言含义和情感倾向,加深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增译使得译文更地道、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目的论中连贯性原则。增译为读者阅读过程中搭起一座桥梁,以便通向原文文化环境进行沟通交流,也能或设身处地或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当地文化环境中,增强了对原文的理解。

例3 原文:At its current stage,in a working group of the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it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at an impasse.

译文:现阶段,普遍认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工作组的起草工作已陷入僵局。

例3中并没有提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工作组正在做的起草工作,但根据a working group以及上文中的“a Draft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has been in preparation”,便可得知工作组正在编写土著民族权利宣言草案,于是下文中的工作经过推敲肯定是“起草工作”。译者则需要在译文中补全这一信息,以便和上下文形成呼应,也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不会造成“工作组是否还在同时开展其他工作的误解”,也不会造成一篇文章上下文割裂的错觉,实现了语言的连贯性,遵循了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

(三)合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各有特点,所以合译也是英汉翻译中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英文中词汇简洁却含义丰富的成分在中文中常为高度概括的词语,有时也合并并重组成符合汉语语法逻辑的表达,使译文更流畅。这也体现了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中的交际目的,译文本身是为读者服务,翻译是发挥其交际功能之用,让读者理解才有意义,是为目的。

例4 原文:In order for all peoples to achieve self-determination,there would have to be an agree⁃ment as to who is and who isn’t a people.

译文:为了实现所有民族的自决权,就必须就民族的定义达成共识。

例4中,源语who is and who isn’t a people可以看出英文表达多么的具体化,旨在用平铺直叙易懂的语言解释内容,因此原文为who is and who isn’t a people,直译过来为“哪些是一个民族,哪些不是”,而译文简洁地表达为“民族的定义”,对原文意思进行了总结概括,合并成一个要点,符合中文语法习惯。否则,如果不加思索地按原文结构直译过来,则会令读者一头雾水,没法完成交际目的。

例5 原文:We would propose that cultural rights offer an alternative and too often underutilized foundation for defending and extending group rights.

译文:我们将提出:文化权利为保护和扩大群体权利提供了另一种常常未充分利用的依据。

例6 原文:Two impulses have propelled this relatively sudden and recent interest.

译文:两大推动力促使人们近来对文化权利突然比较重视起来。

例5中,an alternative and too often underutilized foundation按照英文语法,本是两个并列成分,简单直译的话是,“另一种选择和常常未充分利用的依据”,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两个并列成分实际上在描述同一件事情,因此采用合译“另一种常常未充分利用的依据”。例6中,sudden and recent interest,直译为“突然且最近的兴趣”,其实也就是“突然产生了兴趣”。

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形容词或者名词并列,英译汉时可以采用合译法,将两种本属于同一地位的成分合并并重组为一个修饰另一个的偏正结构,使全局结构更紧凑,更符合中文韵律,遵循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

(四)意译

意译是指在不偏离原文大意的基础上,以更适应本民族语言特征的词语进行翻译,区别于逐字逐句互相照应的直译,也就是当源语言与目的语表述相差巨大时运用,体现的是两种语言间巨大的文化差异,找出目的语中因价值观、文化、历史等因素和源语言中“相似或相悖”的用语。看似毫无忠实可言,实则句句都忠实于原文。由此可见,目的论中的忠实性原则是原文本地化过程中的完美妙招。

例7 原文:as the voice of this“North Atlantic liberalism”

译文:作为“北大西洋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例8 原文: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projection of an essentialized,idealized,and atemporal indige⁃nous identity.

译文:这导致了本质化、理想化和永久性的土著身份的凸显。

例7、8中voice、projection在英文中是很形象的说法,而如果简单直译为“声音”“投射”,则会黯然失色。因此,译文根据中文本土文化特色选取贴切用词“代言人”“凸显”,和原文精准契合,完全体现出了原文的精妙和感情,不可不谓之忠实。

例9 原文:By 1966,of course,decolonization was in the process of adding to the roster of states an ever-increasing number of former colonies.

译文:当然,到1966年,去殖民化进程正在越来越多的前殖民地迅速展开。

例10 原文:The point to stress in conclusion is the opportunities,which match and,we believe,outweigh these difficulties.

译文:最后强调的要点是,我们相信与困难旗鼓相当、甚至是远远胜过困难的机会。

例 9、10中,adding to the roster和 match、outweigh都是英文表达中具有特色且地道的用法,此时如果在目的语中采用具有相同表现力的地道中文用词,则更能体会两种语言的魅力。译文采用了合适的四字词语更好地被读者理解,同时也更传神地表达了原文的神韵,做到“形神兼备”。这些对比、比较、斟酌用词的过程,恰恰印证了目的论中忠实性原则。

(五)重构

重构是指由于原文的语序体现的是源语言的逻辑和习惯表达等思维方式,若用在译文里显得突兀且不知所云。因此,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拆分以及重组,重新排列成分进行造句,以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考虑目标语言的行文结构和逻辑分布排列、目标语民族的表达习惯,使文本具有可读性,体现了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

例11 原文:Here what has already been achieved for the cultural rights of minorities,which have not articulated their claims in terms of self-de⁃termination,can perhaps lead the way.

译文:少数民族并未明确阐明自己在民族自决方面的主张,就其文化权利而言,此时已经实现的目标也许可以起示范作用。

例12 原文:In a gestu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countries’previous positions,differences of national culture,which they describe as rights,are mobi⁃lized so as to oppose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

译文:为与这些国家先前的立场保持一致,他们利用被称为权利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来反对人权的普世性概念。

例11、12中,原文中是无灵主语句,而中文多用有生命的事物作主语;英文句式复杂多变,插入语作为背景的补充说明,逗号隔开表示非主要成分,而在中文中总是先交待背景。因此,此时将句子打散成一个个完整意义上的短语,再按照中文逻辑进行重新排列会使语句更连贯,让读者体会到译文的连贯性,遵循连贯性原则。

综上所述,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化与文化权利反思》的翻译,不仅加深了对翻译的认识,也欣赏了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化、政治方面背景知识的积累以及翻译实践能够用于更多文化权利类文本的翻译过程,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译本中的魅力充分涌流,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译者参与进来。

猜你喜欢
源语言连贯性目的论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从目的论角度看《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