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博物馆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探析

2022-12-28 07:33高永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隐性文物博物馆

高永红, 邓 娟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潜移默化的教育总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针对大学生们一些独有的心理特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愈加明显。“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3],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社会教育,通过对博物馆文物内在价值的挖掘及对富有人文性和美学性教育环境的塑造,让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这一实践活动中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时代要求下,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更好地发挥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推进新时代的思政工作。

一、时代之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析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路上,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具有深刻的意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承担着主要的职能,为国家培养着德才兼备、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其内隐的教育目的、丰富的内容、教育对象主体化及教育载体多元化的基本特征[4],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知识接受方式的变化,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熏陶下解决了许多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受到整体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等因素的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和发展好,配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必定能够形成最大合力,达到当代高校思政育人的最佳效果。

(一)显隐结合,相得益彰推进思政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历来就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5]。尤其在国内物质财富极大提升,人们逐渐偏向追求精神文明的现实基础下,在受到纷繁复杂的各类意识形态的干扰侵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日趋重要,大学生们处于接受新知,充满好奇及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达到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不可放松的时代要求。

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的要求,以高校思政课堂为主的显性思政教育需要与形式多样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5]。思政课堂教学作为对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旗帜鲜明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直接有效地让同学们从中学到了正确的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于学校里这些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于高校物质环境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这都属于高校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着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不受课堂限制的超时空性、依附于多元载体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渗透性、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对学生个人教育作用深远的持久性。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约束、实践活动指引、大众媒体宣传、人际关系影响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避免学生接受教育的排斥性,让学生们化被迫强制学习为隐性主动接受,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显著的教育成效使其成为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和补充,共同推进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建设不足,与时俱进提升成效

新时代很多高校都看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培育的显著成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但相比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阻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实施开展的问题。首先,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薄弱。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主体来主导的,但高校对教师表现优秀的衡量标准大都以获得的奖项和职称的高低为主,缺乏激发教师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积极性的工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教师的精力大都聚焦于常规的课程安排和科研工作上,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很少主动偏向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上,包括一些便利的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堂载体的开发,教师们观念上的忽视导致学校很多隐性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其次,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不足。相比于高中繁忙的学业要求,大学生有了更为充足的闲暇时间,对高校学生空闲时间的安排与管理不仅是学生们自己的事情,高校管理者也应该予以关注、考虑和引导,许多学校开展了相关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受到场地、资金和人力的限制,通常只侧重于开发校内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很多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早因被大学生们所熟悉而不再具备吸引力,达不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当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调动起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同时联动高校全体人员的力量,让学生在与教师、后勤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同时学校还要注意“积极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和载体,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优秀休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7]。加大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载体的开发利用,不局限于学校内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加强与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开发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逐渐丰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随着近年来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馆藏日渐丰富、建设愈加精致的博物馆吸引着有一定文化知识积累的大学生,参观博物馆成为了大学生空闲时间的一项活动安排,如何利用好这一有效的文化资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值得深入探究的工作。

二、时代之研:博物馆隐性思政育人功能的有益探索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是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8]。博物馆作为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现实场所和提高人们精神文明的文化机构,在发挥其教育功能时就对参观者进行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隐性思政育人功能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方面对社会成员进行正向引导教育并帮助大家形成符合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同时又具有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于实物的场馆教育所独有的教育方式和更加直接的教育影响。

(一)传承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博物馆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元素的文化宝库,是传承历史,涵养人格的教育场所。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经过历史打磨流传下来的,在了解文物本身、文物传承及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中,承载在每件文物上的史实就通过具体的画面展示出来,我们看到的文物器具不仅仅是一件精美华丽的器具,更多的是透过文物看到的历史沧桑巨变。在博物馆这一方天地中,参观者通过展览的每一件传世精品,并辅以记载于史书、传记上的文字,感悟浩瀚宏大的历史场景和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不同于枯燥、疲乏的教科书式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在这种直观、具体的观赏间让人自然而然的内化于心,从而真正感受到我们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历史,体会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9]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展馆中陌生的冰冷器具,而是在现世中携有深厚文化魅力,重新焕发光彩的传承物。博物馆对所收集的零星的、分散的各类精品文物,尤其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大量珍贵文物,以不同的主题为模块聚集起来,并结合沙盘、照片、图表、模型、人物复原像、摹绘、拓片、历史文献、互动装置、多媒体触摸屏、声、光、电现代手段等形式加以系统化展示。沿着展厅,跟随着历史的印记感受到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历史的传承中,我们自豪于我们器物的精美,感叹于国力的强盛,自然地会从中升华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文物见证,增强民族凝聚力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书的记载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了可以追寻的根据,而历经沧桑巨变,经历史岁月流转而遗留下的文物确是印证史料的最佳物证。馆藏于博物馆的万千文物,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见证。博物馆展览中映射出的民族精神熠熠生辉,由真实的历史文物构建起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无形中就帮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进而增进“五个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出土于1970年陕西省何家村现馆藏于陕西博物馆的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就是一个汉族文化与西域文化融合的文物见证。香囊外径仅4.6厘米,精美华丽,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刻葡萄花鸟纹,其内部的球体很巧妙的运用了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平衡构造原理与现代陀螺仪相同,技艺先进,作燃放固体香料之用。在盛唐时期,葡萄产自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于中国,而当时高超的陀螺技术也同样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这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是古丝路文明共荣的缩影。还有那久经风雨还屹立于世的宏伟建筑,他们的存在就是文化传递交流的最好见证,建于公元七世纪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藏王松藏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的,是藏传佛教典型的宫堡建筑,但同时也保留有汉族建筑雕花梁柱等特色,整座布达拉宫堪称是一座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博物馆,既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它是1300年前藏汉联姻留下的印迹,是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类似于这样的具有民族团结内涵的历史文物都有在博物馆中展示,以文物的历史背景为根据,挖掘背后各民族彼此交融团结合作的故事,结合当今国家民族工作的整体要求,坚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0],在展览中将文物蕴含的民族团结情感呈现出来。

(三)情景感悟,提升道德境界

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们逐步提高道德认识、不断陶冶道德情感,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博物馆作为公益性质的文化教育场所,是与学校教育一脉相承的社会教育空间,同时它面向的是社会上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受众范围大,教育面广,能够承担起重要的道德教育责任。

在博物馆中,每一件馆藏都蕴含着传统的道德思想、风俗习惯、高超的古代技艺等优秀的中华文化,丰富的馆藏就是进行道德教育最合适的载体。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美德及当代价值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富有情感的教育方式更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以拓展的生动故事做辅助,以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为填充,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做支撑,配合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视频、模拟体验等的方式可以在鲜活的情景展现中让参观者体会到我们所宣扬的中华传统美德,让存在于古书典籍中的卧薪尝胆、卧冰求鲤、精忠报国等故事有了现实的表达载体,观众在参观文物时通过了解文物知识就会将蕴含在其中的道德情感一并吸收,通过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感悟,体会到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从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物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社会主旋律,增加了人们的社会认同度,提升了参观者的道德境界[11]。

(四)环境熏陶,提高个人素养

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开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收藏研究机构和社会教育机构,公众参观博物馆时需要遵守基本规则,如开放时间,参观纪律,各种行为规范,这些无疑都是参观博物馆的隐形条件,在博物馆内的纪律规范会让参观者自觉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这是传统的学校纪律教育的有效延伸,也是在社会公共场所对个人公德的培养。

当代快速的社会节奏让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而拥有着安静的环境、技艺精湛的文物、和艺术性布局的博物馆逐渐成为大众放松及丰富生活的场所。承载着厚重历史感的博物馆被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融合于现代社会,成为吸引人们参观的场馆[12]。在这样的艺术宝库中,观众在富有美感的空间内进行参观,通过与艺术品的近距离接触得到美的熏陶。博物馆内的环境都是根据文物所展现的历史主题而构建的,精美的古物器具、书法、绘画、雕塑以及富有特色的建筑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配合背景音乐、器乐表演的听觉艺术,在观赏中自然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并增长自己的见识,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

三、时代之探:馆校合作提升育人效果的实践举措

鉴于博物馆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职能方面的交叉,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与博物馆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博物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能够在馆校合作中提升高校隐性思政育人的效果。在具体的合作中要通过高校、博物馆和政府三方的共同作用,来达成最终的合作效果。高校要做好规划安排,在博物馆持续推进自身智能化体验式特色展区建设基础上,以博物馆专业的科学文化类资源来充实学校的此类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少学校在相关教育活动中的支出成本。同时利用好政府这一外部力量,帮助解决馆校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构建二者长期合作发展的条件。

(一)高校发力,开发隐性思政教育新的物质载体

高校进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多元化的载体发挥作用。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的能够对人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机构,在当今愈发重视文化建设的时代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学生已经接受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历史素养,再加上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相比于学校固定模式的课堂讲解,博物馆形象生动的展览对学生们的吸引力会更大。同时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的逐渐完善和一些大型文博探索节目的宣传,博物馆在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加。高校可以利用博物馆这种优质的社会资源,将其发展为自己的一种新的物质载体,使博物馆的隐性思政育人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校要做好规划,由高校管理层与博物馆领导对接,双方就馆校合作的利益达成一致,减少合作的阻碍,使双方顺利地开展合作。选择便于进行合作的临近博物馆和有意义的展馆进行合作,这样的实体参观合作在当地有博物馆的高校中容易开展,实际参观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开展线上云参观活动,突出其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同时还要规划好与博物馆合作的相关事宜,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为基本抓手来展开,要处理好基本课程的学习和组织参观的时间安排,调动起学生、老师们的积极性。针对高校形成一套合理可操作的执行方案,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将组织参观博物馆计入高校老师的正式工作范畴,除了对总工作量进行计算外还可以给予组织优秀的老师一定奖励。对学生也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证明及先进参观者等奖励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尽量达成学生自愿主动参观的目标,同时在参观中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同伴合作,这是场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社会互动类型,通过参观中的互相交流和讨论最大程度地保持学生参观时的注意力以便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实现博物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博物馆建设,打造智能化体验式特色教育展区

要想发挥好博物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博物馆的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威廉·理查德·瓦格纳认为剧场是一个“总体艺术”的概念:“在剧场里总和绘画、建筑、音乐、表演、布景、语词等各种形式,形成一种综合展示,观众通过汇集不同的知觉感受达到一个总体的艺术经验”[13]。当代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也应该像剧场一样,在馆藏分类、主题设置、馆内环境布置等方面将现代科技和我国极具审美性的文化艺术相融合,将参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调动起来,使博物馆变成一个多维的文化体验空间,带给参观者沉浸式的体验。

首先通过博物馆的整体构造和设计使博物馆的主题鲜明体现出来,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的空间将现代媒体的高科技运用其中,将博物馆塑造成视觉空间、触觉空间、嗅觉空间等与知觉经验内容相结合的多样化空间[14]。深入发掘文物藏品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对其进行策展编辑,将博物馆作为一个空间叙事媒体,结合主题内容成就一种叙事展览;其次要主动打破博物馆原来有距离感的以物件为中心的展览,将展示的重心落在“物”所反映的信息上,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的有效结合,使文物真正活起来将藏品内在的故事展现出来,在空间中以实物意象建构记忆,引导参观者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真正体会展品所引发的现象与意涵;最后要秉持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念,将观众视为“使用者”,博物馆有责任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研究观众的偏好选择合适的传播策略[15]。针对高校学生,在展品的选择和摆放上要符合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政治教育需要,做到展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注释文字简明易懂,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博物馆中学习、放松、沉思,逐渐变成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习休闲场所。要注重结合展馆整体内容,为高校学生观众做好展览总体时间的分配,对展览时间进行一定的划分与安排,还可以根据内容指定一些体验参与式的休息空间,要在参观前着重了解学生们的需求设计互动项目,在高效且愉悦的参观下获取信息得到启发。在展览结束后要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参观反馈,从他们的知识获取、情感态度及行为改变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做出馆建的调整和提升。

(三)馆校互动,整合优势资源于实践活动中提升成效

馆校互动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将两个主体所独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最佳的整合,这就能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切实地提升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和博物馆合作中要明确双方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为最基本的项目,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同博物馆联合进行相关教材的编撰,将博物馆教育引入高校,把学校课程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在图文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故事荟萃中提高同学的参观兴趣,在这些有意义的讲解中也为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做好了预先的参观经验分享,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在真实的参观中以所了解的基本知识为基础,配合博物馆所打造的情景模式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效果。其次高校要做好实地考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包括馆藏资源和人力资源,为高校内相关展馆建设和展览的呈现打好基础。有着丰厚历史渊源和相关建设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入博物馆的资源,在博物馆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承办校史馆或有关主题的展览,同当地博物馆进行馆藏的分享与展览,借助这样的平台能够将学校的精神文化更好地集中展现出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利用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复制品及图片视频等资源在高校内定期展开各类主题展览,使高校师生能够在更为便利的条件下受到同等的隐性教育,在发展中可以向国外的“博物馆学校”这样独有的馆校合作形式学习,加强博物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相对于高校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博物馆也能在合作中得到高校相应的人力资源。首先,可以便捷地获得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共同开发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帮助打造一流的特色博物馆。其次,在新形势的要求下,能够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专业及教育专业的老师及学生共同致力于馆藏文物有意义的开发,发掘更多文物内在的文化意蕴,结合最新的时代主题,建成相关的主题展馆。最后,博物馆还可以通过更为机动灵活的合作方式,组织感兴趣的学生接受博物馆的讲解培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进行志愿讲解活动,如此不仅能拓展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方式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在培训中加深对馆藏文物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轻博物馆人员在参观高峰期的压力。大学生群体的特色讲解更好地发挥出博物馆面向大众的教育职能,在这样的创新模式下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四)政府支持,创造合作条件谋长远发展之路

高校和博物馆的合作在具体的资金、时间和资源上都需要细致的规划,馆校长期合作的条件必定是建立在双方都能获得相应利益的基础上,但仅仅依靠两个机构之间的规划与协商难以避免馆校合作中出现短期性、投机性的问题。通过宋娴[16]在对“馆校合作组织和政府间的行为演化分析”及得出的结论来看,政府这一外部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整体规划协商在馆校合作的顺利推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是具有非营利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服务职能,二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与整体的把控。

馆校合作的初始阶段支付的成本要高一些,在双方各项活动的开展中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但双方合作产生的效益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二者合作的最终指向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并无直接现实利益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进行支持,来减轻馆校合作的负担。政府依靠自己的职能和服务能够较好地整合区域内部的资源,协调各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好社会捐赠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为二者的有效合作奠定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政府统筹全局的掌控能力,成为博物馆和高校进行合作的协商者和促成者,通过对双方合作项目的把关及推动,能够帮助馆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博物馆发挥提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在同时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让博物馆和高校的合作能够不断深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馆有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展览和精心设计的馆内环境都对观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逐渐凸显的新时代,发挥好博物馆的隐性思政育人功能,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将博物馆纳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中,将会提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隐性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