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2-12-28 08:20刘雨昊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工作

张 瑞,刘雨昊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放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的突出位置。面对新形势新征程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资助育人,应积极推进育人体系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持续提升育人质量,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

教育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育人才的基础工程,面对新阶段的国家发展部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的基础上能够上好学,为培养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一)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理论源于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剖析致使我国贫困人口贫困成因的基础上,对我国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至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1]。教育扶贫则是确保中国反贫困事业持久向好的动力内核,“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2]。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理论根基,针对现实诉求对前人的优秀成果进行扬弃。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基础,汲取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扶贫脱贫工作的宝贵经验,深刻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多次强调,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经济困难是影响贫困家庭孩子能否接受教育、接受良好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因素,资助育人工作则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专业劳动技术的最直接、最有力保障。我国脱贫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已经充分说明教育之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作用,教育不仅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更是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育人是资助工作的价值取向,通过给予千万学子成长成才的必要物质帮扶及人文关怀,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培育出有情怀、有能力的时代新人,使他们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时代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教育事业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厚植人才优势的沃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高校资助工作积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输送有情怀、有能力、爱农村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破解关系国运民生的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昂首开启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乡村振兴作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和保障,离不开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的强力支撑,引导高校受资助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中,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深刻体现。成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梦、成才梦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独特的使命与担当,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需要,主动适应党和国家现阶段事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独特优势,培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奉献的意识,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磅礴力量。

(三)实现个人发展融入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七十余年的资助实践中,通过给予千万学子成长成才的必要物质帮扶及人文关怀,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促进祖国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能够切实惠及贫困学生的有力抓手,不仅极大程度地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也为祖国的建设培养了数量庞大的优秀人才。“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4]。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受资助学生的成长成才融入社会进步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不仅是检验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积极促进学生把职业生涯与时代使命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相统一,与时代发展同向,与社会进步同心,自觉担当起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发展型资助不仅满足了受助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契合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培育需要。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及育人价值

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紧紧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的成长境遇、特殊的情感体验、特殊的成长需求,以物质帮扶、思想解困、能力提升等方式切实帮助其健全人格品质、丰富素质结构、促进全面发展的资助体系。教育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基础工程,“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惠及千万贫困家庭的民生工程。自1952 年统一设置和实施“人民助学金”制度以来,学生资助政策不断调整,资助规模不断扩大,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至2018 年已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经济资助目标。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9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9 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 817.59 万人次,资助金额1 316.89 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 亿元,增幅14.48%。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高校资助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资助金额持续上升,资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资助工作的育人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面对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贫困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资助工作重点由经济帮扶向助困育人转变,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发展型资助相对于传统的保障救济型资助而言,体现了资助理念由“输血”向“造血”、“授鱼”向“授渔”的创新发展,其“发展”内涵更加强调受助学生的主体性、资助工作的多样性、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型资助不再停留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层面补助,而是注重其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备的品质素养和知识能力的塑造,从而赋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盖有非凡之功,必待非凡之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台柱子”。没有适龄的劳动力、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社会就难以取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满足不了新时代新阶段的新发展要求。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的客观差距,使得农村青少年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而通过选拔性考试离乡奔城,在完成学业后留在城市择业定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本土人才外流,青年人才匮乏,人才瓶颈制约着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一时之困,更要对即将迈入工作岗位的受助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作为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农业劳动的艰辛、农村建设的短板、农民切实的需要有着更加深刻的体认和了解,高校应着眼于激发学生成才后能够自立自强、饮水思源,建设乡村、回馈社会的意识,成为乡村人才队伍中有情怀、有活力、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三)乡村振兴提升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出发,个人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承载着人的发展并且决定着个人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会受到多维复杂的成长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成果丰富了个人发展的外在条件,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效应。乡村振兴的经济成果为学生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成果为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搭建平台,精神文明成果为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风尚。乡村振兴反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在建设乡村的工作实践中谋求自身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农村后续几代人整体素质的显著提升创造了客观条件,为在学生生源源头上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无论是“走进来”还是“送出去”,高校资助工作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上贡献资助智慧、资助人才、资助方案,都会实现资助工作育人成效和实效的可持续性循环发展。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育人始终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应在夯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凸显资助的育人价值。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真抓实干地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提升资助工作精准度,充分发挥物质保障功能

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其发展需求是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必要路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兜底保障,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更高水平地落实精准资助,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思维和方法实现资助标准科学化、资助内容精细化、资助方案个性化。对此,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准认定资助对象。资助对象认定需要综合其家庭收入、生产生活支出、医疗支出及教育支出等多种致贫因素,通过网络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系统,构建受助学生动态数据库,保证受助学生认定的准确性。二是精准制定资助标准。实现学生资助系统与银行、政府等部门数据的有效对接,对受助学生的实际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判断、精准帮扶。三是精准实施资助方案。对贫困学生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与整合是资助方案精准制定和落实的前提,要充分考量受助学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发展性需求。高校资助部门要主动走进受助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经济真实状况,甄别不同群体的资助需求,为受助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

(二)强化三种精神教育,涵养学生优秀品德

资助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助困,而是通过激发受助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资助工作虽然解决了受助学生物质上的一时之困,但在培育学生优秀品德方面暴露出育人工作的不足之处。一是诚信观念淡薄,反映在部分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工作中对自身实际情况虚报瞒报。二是缺乏自强观念,经济资助的无偿性使部分学生滋生了消极懈怠的惰性思想,出现了面对困难“等、靠、要”的不良现象。三是缺乏最基本的感恩意识,譬如部分学生将奖助学金当作“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重视权利享受而轻视义务承担。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扶的同时,应充分挖掘资助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着眼于其自立自强、知恩感恩、诚实守信等道德品格的树立,大力开展励志、诚信、感恩主题教育。一是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发放环节普及征信、金融相关知识,强化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一批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榜样典型。二是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功能,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奖助学金是国家帮助学生锐意进取、勤奋学习的激励措施,教育学生知恩感恩,在内心深处体会到党和国家的良苦用意,使学生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成就自我,回馈社会。

(三)丰富学生实践平台,激发成长成才动力

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意蕴。乡村振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一方面,高校资助工作要积极拓展受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实践平台,高校要主动搭建起受助学生参与农村实践的桥梁,帮助学生在基层历练中深度认识国情民情,强化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社会调研和公益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思辨、动手能力,将自身所学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另一方面,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农村实践过程,强化对受助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在实践过程中将新时代乡村地区教育、医疗、住房真实面貌的深刻变化充分展现给学生,在对学生展示我国的脱贫攻坚的卓越成效中做好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形势解读,提升受助学生社会责任感,转变其毕业后不愿到基层工作的观念,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在毕业后学成返乡,勇于担当起建设乡村、服务社会的时代大任。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不工作,爽飞了?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选工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