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以厦门大学为例

2022-12-28 08:20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导师育人教育

赵 煜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1]。在报告中,6 次提及“创业”,50 余次强调“创新”,体现出未来教育改革中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不仅要培养一批品德高尚的创业人才,还要推动教育改革,增强就业市场活力,为创新创业领域注入一针“兴奋剂”。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创造、创新、创业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是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2]。回顾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一是清华大学开设我国首门“创新与创业”课程,并在次年通过“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这一期间,学界开始广泛开展对这一新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的研究,结合改革开放,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成立诸多相关协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二是2012 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 号),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政策、文件、法规和赛事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创新创业比赛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三是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中,通过课堂教学,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多部门联合形成育人合力,多赛事并行加强育人效果,多措并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研转化落地。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的关系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国各高校开启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依托科研平台,发挥学科优势,着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实现实践育人的功能方面,滕智源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而应是结合德育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探索一种“社政搭台、企业入驻、学校唱戏”的协同育人新模式[3]。而在思政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及实现路径方面,艾军等认为,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是学界研究的新视角。这对于培养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以及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于晓认为,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时,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二者的融合既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又能缓解就业压力,达到实践和育人的目的[5]。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突显实践育人的作用,立足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弥补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认同不够的发展短板,同时还能够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双创”浪潮的袭来,全国高校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技能培养”“综合型教育”和“实战培养”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为今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我国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应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当下,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传授和竞赛实践指导等方面,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价值观念引导和人格品质的塑造,对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的评定多以竞赛成绩为标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由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单个部门负责,而应该是学校高层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打通教育通道,纵深推进、横向合作,形成部门间联动的工作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的功能。二是缺乏专职的创新创业导师。随着“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的兴起,越来越多高校关注到此类赛事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但在实际项目指导孵化过程中,却暴露出专职导师匮乏的窘状。创新创业导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着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引导价值观形成。因此,高校会邀请教育部、团中央智库专家或知名企业家和校友来为学生项目进行指导,虽能短暂解决导师匮乏的现状,但由于没有固定的导师,往往存在“一个导师一种建议”的情况,导致学生不知道究竟哪位导师的建议才是正确的或者最有利于项目。三是缺乏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通道,吸收更多专职商科导师加入其中,还需要打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一改过去只是停留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局面,协同兄弟院校、知名企业和地方资源打造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多样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从课程到实践,从思维训练到实际操作,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价值观引领,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功效。

四、厦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做法

近年来,厦门大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把“创新”和“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素质要素和能力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场地保障

结合学校实际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了一批承载“产学研管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基地(包括大学国家科技园、演武众创空间、芙蓉隧道创新创业基地、海韵创客空间、翔安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等)。其中,芙蓉隧道创新创业基地及海韵创客空间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期间建设落成,试运营以来切实缓解了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数量不足、类型单一的问题。

洞见未来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多个学科交叉、本研混合的机器人与无人机研发基地,2018 年该基地RCS机器人队和航模队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多个奖项。

E 维网络影视基地建设成为光影工场影视创作基地和i 厦大·易班发展中心工作室,光影工场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设有工作区、拍摄区、活动观影区、剪辑区、团队和协会入驻地等,功能齐全,设备完善,成为学校毕业大戏、中文有戏、校园电影等创作活动的支撑平台,在这里产生了《人质》《高山流水》等优质作品。i 厦大·易班发展中心工作室主要作为大熊网络文化工作室(福建省首批示范性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办公场地。目前,工作室有思明校区和翔安校区两支团队近百人,日常工作涵盖网络产品开发、服务供给、主题活动策划、文化产品创作、网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重点是做好易班推广建设工作。

格物致理科创基地有近30 套物理实验设备,展示了丰富有趣的物理现象,主要面向社会大众、中小学团体普及物理科学知识,空间由30 名志愿者负责日常运营,共接待1 500 人次。

筑梦星文创工坊则汇聚了学校众多的文创团队,包括全国红旅金奖项目“我知盘中餐”项目的线下体验区,“逸美书艺书法工作室”(专做手写、书法代写服务的电商平台)、爱拼团队(目前致力于还原“厦大全景沙盘”)等。

海韵创客空间则入驻了11 个涵盖软件开发、智能硬件、视频制作和益智教育等多个行业的项目。智慧贝壳团队作为厦门大学信息化主要服务团队,负责开发满足师生需求的网络产品,为师生提供网络服务,在校内开展网络文化活动。2014 年成立,2018 年入驻创客空间,至今开发了U 厦大访客预约系统、迎新系统、i 厦大APP、i 校园学工平台、第二课堂体系等8 个应用,服务近千万人次,其中“i 校园学工平台”已推广至上海外国语大学等7 所高校。

(二)资金保障

厦门大学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有“德贞社会课堂基金”“金圆创新创业基金”和“刘祥南创新创业基金”等。其中刘祥南创新创业基金每年资助20 个项目(共20 万元),用于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建队伍,通过答辩立项的团队将获得自主或企业命题的项目启动资金,在规定的时间内,借助美亚柏科和厦门大学的实验平台与资源,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完成后有基础、易落地的项目将继续获得双方全方位的场地、资金、导师和资源扶持。此外,每年学校都会立项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改革经验

近年来,厦门大学在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有四点改革经验:一是通过与美亚柏科、厦门国贸、厦门建发等企业合作搭建校地共建联合培养平台,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质量[6]。二是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为抓手,逐步形成了课内外联动、校内外互补,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7]。三是利用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倒逼教学改革,建设智慧教室,实施翻转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全面互动。四是开发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完成所有本科生课程全部上网。

五、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一)做好顶层设计,开展联动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不应该是单一、独立的,而应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将培养具有过硬素质、眼界开拓、格局宽广的创新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在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法律意识和人格素养等层面加强培养,大力开展内涵式教育,通过思政教育纠正错误观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作用。二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实践环节,不能独立存在,应融入专业教育方案。高校专业教育多为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今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作为补充,并为第一课堂提供检验理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功效。三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通识实践的发展维度,二者融合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8]。通过二者的系统整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转变学生传统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应对创业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教学模式,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多学科间的融合和互补,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掘和补充各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建“双创”教育专门课程群;利用网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设公开课、慕课等在线课程;鼓励师生共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设置,完善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灵活学籍异动、成绩认定和使用等保障制度,可以将学生科创获奖、论文、课题成果、专利等创新内容转化为学分,也可将创业、创新实践等同于课堂学习;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推动学校各学院相互交流,各学科相互融合,建立跨学科的科创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加强与兄弟院校、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构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创客空间、创业见习基地等校内外互联互通的实践平台,为师生共同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针对目前存在的创新创业导师缺编严重、实践经验缺乏、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高校应重视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聘任一批高质量导师,不能仅是经管学院、教务处、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团委的教师,要构建一支集专业教师、智库专家、知名企业家、创业校友、风险投资人、辅导员等在内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另一方面,要提升兼职创业导师的质量。组织开展一系列能力提升课程,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除了邀请经管学院教师和创业导师进行系统的理论授课外,还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导师进行校内外交流、研讨、培训,重点引导导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和项目辅导过程中融入创业知识、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高度和广度。此外,高校还需要完善导师管理体系,制定导师管理考核办法,定期对创业导师进行考核,创建动态人才库,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将考核末位的导师移出人才库,并吸收新的优秀导师进入人才库,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在服务保障方面,高校应当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档案,实施“一人一档,全程帮扶”的制度;创建创新创业服务网站,成立企业孵化扶持公司,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指导、法律援助、专业申请、企业注册和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帮扶,解决创业团队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导师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V eraW an g
导师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