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2022-12-29 01:24扬州大学蒋姗
区域治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岗位专业

扬州大学 蒋姗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社会各种矛盾、冲突日益显著,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失业、妇女权利保障、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影响着人类的整体幸福。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社会工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作为一种专业的服务活动,秉持着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向社会上有需要、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帮助,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困难,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可作为突破口,因为在择业的时候,他们意向是推动他们做出抉择的动力。本文采取学者郑洁的观点,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划分为就业准备、就业意愿和就业价值观三个部分进行调查研究。

(二)总体思路

本文采用发放问卷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对S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准备、就业意愿和就业价值观调查,收集有效数据,了解学生就业意向的真实情况。然后从学生角度分析其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确定三个方面,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调查问卷涉及内容:

第一,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生源地;

第二,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准备、就业意愿和就业价值观三个方面;

共设置18道选择题。

访谈提纲依据调查问卷设置问题,并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法围绕访谈对象的就业意向进行。

1.问卷编制说明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以S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通过线上填写,收回问卷65份,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根据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2.样本的基本情况

(1)年级

在本次调查中,从被调查者的年级情况来看,38.46%为大三学生,共25人;61.54%为大四学生,为40人。

(2)性别

在本次调查中,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情况来看,21.54%为男生,共14人;78.46%为女生,为51人。

(3)生源地

在本次调查中,从被调查者的生源地来看,44.62%来自农村,共29人;30.77%来自乡镇,为20人;24.62%来自城市,为16人。

(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准备、就业意愿和就业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就业准备的调查分析

(1)在对就业前景乐观程度方面,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大多数持乐观态度,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小部分不看好自己的就业前景或者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因此他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指导与帮助,能够顺利就业。

(2)在就业准备时间和规划方面,有6.15%的被调查者在上大学前就开始就业准备,并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有13.85%的被调查者在大一大二时期为就业做准备;有80%的同学是在大三大四为就业做准备。

(3)在获取就业信息渠道方面,被调查者主要以各类招聘网站和校园招聘会为主,其中各类招聘网站发挥的作用最大,占64.62%;学校校园网、社会招聘会以及其他渠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重视各类就业网站的应用,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帮助学生获取就业动态。

(4)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上,访谈对象给出了以下回答:

被访者1:我能想到的学校就业指导就是上课了,上课的时候很开心,但是上完课就没什么印象了。

被访者2: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还设置了创业孵化中心,其实学校做的还是挺多的。

被访者3:我觉得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太无趣了,就是做一些游戏,画一些画,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2.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

(1)关于毕业去向,问卷显示:76.92%的被调查者想要继续深造,20%的被调查者打算直接就业,少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可能存在不足,过于追求学历而忽略了自身专业优势。

访谈对象也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回答:

被访者1:其实我现在很迷茫,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一志愿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现在快毕业了,我对这个专业没有什么感触,也没有其他的考虑方向,我们宿舍人都在准备考研,我也打算考研。

被访者2:我是很想毕业后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但我看到现在一线社工的待遇并不是很好,所以犹豫了。我想先考考研试试看,提升一下学历总没错。

被访者3:现在看大家不是在准备就业就是在准备考研,我也不知道自己该选哪一个,打算再和家里人商量一下。

(2)被问及是否愿意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时,55.38%的被调查者愿意从事与社会工作对口的岗位,24.62%的被调查者不愿意从事,20%的被调查者想要先在本专业试试看,再决定跳不跳槽。由此可见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当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仅有少数被调查者不愿意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但在实际情况中社会工作行业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对于影响被调查者不愿选择对口工作的因素,他们选择最多的是社会工作行业工资低,占66.15%;选择社会工作就业面狭窄的被调查者占50.77%;认为自身专业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的被调查者占33.85%;认为社会工作机构少且不成熟的占35.38%;选择其他原因的占7.69%。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行业的工资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愿选择对口岗位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工作机构应该改善他们的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选择就业。

(3)对于就职单位的选择,44%的被调查者选择事业单位,28%的被调查者选择党政机关,选择其他类型就职单位的被调查者占22%,而选择社会工作相关机构的仅占10%。由此可见,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倾向于稳定、福利好的单位,对于薪酬不是那么高的一线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热情不大,因此为了缓解社会工作行业的用工荒现象,政府应重视社会工作者的待遇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到社会工作人才。

3.就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1)对于被调查者目前的就业观念,38.46%的被调查者不打算就业,29.23%的被调查者选择先积累职业经验,再自己创业,27.6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稳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见,被调查者的就业观念多样化,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合理的观念,这就要求学校、社会等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其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2)在就业时被调查者考虑最多的因素是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前景,其次是工作地区和社会地位,最后是专业对口和其他因素。

(3)关于被调查者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期望底线,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5000元左右;29.23%的被调查者选择8000元以上;20%的被调查者选择4000元左右。由此可见,被调查者的薪资期望大多是合理的,但也有少期望过高,对就业市场以及自身条件缺乏一定的认识。

(4)在对择业时首选地区的调查中,53.85%的被调查者首选大城市;24.62%的被调查者首选中小城;18.46%的被调查者首选家乡附近;仅有3.08%的被调查者选择乡镇。

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中的问题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S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意向存在一些需要引起为我们重视的问题:

(一)就业准备不足,自我定位模糊

从上述就业准备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大三大四学期进行就业准备,存在着就业思考不足,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在个人职业规划方面,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虽然有规划,但是并不详细,没有进行科学的计划与思考,仅有模糊的规划,只有四位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从外部因素来看,在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没有受到良好有效的就业指导,这导致他们对自我的剖析评估、兴趣能力以及素质没有正确的认知,自我定位模糊。

同时在访谈中也发现,被访者表示自己在大一大二学期并没有过多关注就业问题,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感受到就业压力,再准备已经来不及了。

(二)就业意愿不足,没能认清自身优势

由就业意愿调查分析可知,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首选升学,对就业的热情不高,这样不利于社会工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就业的思考较少。而当他们选择就业时,仍有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其他职业,他们不愿从事对口工作的最大原因是社会工作行业工资低,个人专业知识水平低也是他们无法选择专业对口工作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当前大学毕业生规模已远超八百万,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本科毕业生更加难以找到工作,因此他们大多数选择了升学。但是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社会工作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专业学生有些可能适合继续深造,有些也可能更适合实务,所以在进行毕业抉择时应当慎重考虑,分析自己所拥有的优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三)择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期望不合理

由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可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不够成熟,大部分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等竞争激烈的方向,或者盲目追求大城市工资高的职业,就业期望过高,乐观估计了就业形势,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和基层。

目前,我国大力支持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并出台政策支持,但在访谈中,有两位被访问对象明确表示希望到更大的城市就业,在问卷中,选择乡镇就业的被调查者也寥寥无几,这说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化的问题。

当然,在就业时主要考虑自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要想到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市场上“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出现的尴尬局面。择业时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总的来说,受到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出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共同解决就业道路上的困难,最终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四、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的建议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完善就业准备,清晰自我定位

在选择就业时,社会工作学生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学会详细的自我剖析和评估,做出详尽的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为就业进行充分的准备,了解自己在就业市场中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

2.提高专业认同,运用专业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岗位也越来越多,社会工作学生想要从事本职业时,就需要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认同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走、多看,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总结实务经验,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和选择道路。

3.树立科学择业观念,合理就业期望

由上述分析,可知社会工作学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如盲目追求竞争激烈的岗位等,学生应该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审慎选择就业岗位,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学习优秀榜样的奉献精神,树立择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

(二)专业教育方面

1.听取学生建议,提供有效指导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很多被调查者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表示不满意,因此,学校应该听取学生建议,在进行就业指导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社会工作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能力评估和科学的职业评价,促进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思考,从学生实际条件出发,启发他们发现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社会工作,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多做尝试,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增强实务培养,搭建对接平台

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一门职业,在社会工作对口岗位招聘中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实务素养。因此在专业教育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实务中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学校也应该与一些社会工作机构互通有无,打造“校社”联动的互惠机制,如开展课题研究,设立实习基地、对接专业岗位等,这样既可以缓解社工机构“用工难”的局面,又可以提升学校就业率,是合作双赢的举措。

3.培养专业认同,提升专业自信

由于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所以他们在入学时可能对这一门专业不太了解,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们进行专业认同的教育,让他们从心里认同这门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工作中走得更远;同时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得越来越好,政府也颁布各项政策大力扶持,因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专业自信,这样有利于在实务中运用专业手段和方法,将社会工作专员学生与普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区分开来,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三)社会政策方面

1.加大政策支持,改善岗位待遇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想从事对口职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薪资待遇低,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提高社会工作职业者的薪资待遇,在福利待遇方面,可以参考事业编单位和公务员的福利标准,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些补贴,以吸引专业人才的就业。

2.加强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可

现在有很多社会成员仍然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他们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很少或者局限于居委会,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认可,可以通过一些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社会工作的作用、内容、功能等,多管齐下,这样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从而缓解行业的人才缺失现象。

3.拓宽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

政府可以大力培育民间非政府组织(NGO),为社工创造个人与政府之间的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社工可以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为政府的工作提供支持;同时政府可以根据社会工作可发挥作用的领域增加对口岗位,不仅在社区里有,学校、企业、医院等机构也要配备社会工作者岗位,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今后从事的岗位,扩大就业选择范围。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岗位专业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