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网点关闭潮、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2-12-29 15:06杨小玄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网点金融服务线下

杨小玄

伴随金融服务不断向数字化、线上化发展,全球银行业物理网点规模缩减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银行网点的过快关闭也造成了现金短缺等现实问题。本文梳理了英美银行机构为解决金融服务问题的几种经营模式转型举措,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我国参考借鉴的可能性及提升服务金融水平的路径。

全球银行网点关闭进程加快

伴随金融科技深化发展,金融服务向数字化转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化支付手段等日益普及,银行业务模式发生转变,线上业务比重不断扩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客户线上业务办理的习惯进一步强化,对实体网点的需求下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2020年,美国银行业网点总数从98663家降至84780家,数量减少14.1%。2021年,美国银行业网点关闭近4000家,净减少2927家,创历史新高。英国自2015年至2021年累计关闭近5000家分支机构。国民西敏寺银行集团、劳埃德银行集团、巴克莱银行均关闭近千家分支机构。

多家研究机构预测,全球银行网点关闭进程还将不断加快。日本研究机构大和综研判断,2022年以后的数年时间里,日本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的营业网点数量将减少大约1000家,削减规模占所有网点的近10%;普华永道预测,到2023年,欧洲可能会关闭多达40%的私人银行分支机构;埃森哲预测,在极端情况下,英国在2019年至2025年间将会关闭90%的银行网点。

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规模同样在缩减。据银保监会和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数据,2021年,商业银行机构合计有2805个银行网点终止营业,净减少889个。2021年末六大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合计减少数量超600个。

伴随网点规模缩减,我国自动取款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简称ATM机)数量也在同步下降。经历了2017年以前的快速扩张,ATM机总数量在2018年超过110万台,达到最高点,2019年起开始逐渐下降,2021年末为95万台。每万人拥有的ATM机数量也在2018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但降幅较小,大体保持在每万人7台左右的水平。同时,ATM机的功能不断升级,从传统的存取款功能向自助服务终端、智能柜台转变,总体保证了金融服务供给水平稳中提升。

银行网点过度关闭可能导致的问题

银行网点关闭具有一定合理性。由于线下业务比重下降,部分网点的业务量明显收缩。加之网点的租金、人力等运营成本上涨,出于整合资源、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银行自然会压缩网点规模。但单纯基于成本—利润考虑而过度关闭网点,也可能误伤客户的真实金融服务需求,造成一定的现实问题。

一是现金短缺问题,农村地区、老年群体更易受此影响。虽然数字支付手段更加便捷,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现金的流通和交易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原因包括:农村偏远地区、老年人群等使用数字支付存在一定障碍,自然灾害下通信网络故障或崩溃的风险,保障金融隐私权等。

英国最大的ATM网络Link估计,在英国仍有多达500万人依赖现金,根据英国媒体数据,英国农村地区平均每10平方公里只有0.1家银行网点和1.1台ATM机,远低于城市地区的2.6家网点和31.3台ATM机水平。经综合评估,共有150万人被认为处于“现金获取特别困难”地区。

美联储202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都市区很多家庭已经持续一年未访问银行网点,但很多65岁以上人群仍在频繁到访银行网点以获取现金。虽然疫情以来,大部分被关闭的网点位于附近有其他分支机构的都市区,但还是造成了少数“银行沙漠”地区,即以人口聚集区为中心的10英里半径内没有银行网点。这些地区的老年人群在获取现金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我国的数字支付运用广泛,发展较为成熟,但也存在大量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依赖现金支付。在现金获取渠道不畅时,该类需求更能充分暴露出来。如2022年5月,北京地区因疫情关闭部分网点,部分依靠退休金生活且没有数字支付渠道的老年人无法取现,造成不便。

二是加剧网点排队,城市地区更易受此影响。城市网点密度下降,线下服务资源不足,同时城市老龄化程度上升,可能加剧已有网点“排队难”。如2022年6月,上海地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后,银行网点为了防疫安全,每日对网点服务限量发号,导致线下服务供不应求,大量网点出现长时间排队现象。

此外,客户线上业务使用量的增加也会提高对线下金融服务的预期。这是由于客户会对线下与线上金融服务的体验进行比较。目前,受反洗钱等监管要求,我国仍有部分银行业务必须有线下环节。习惯线上便捷办理业务的客户,在办理线下业务时,若遭遇“排队难”等问题,会大大降低其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英美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西方国家为应对银行网点关闭导致的现金短缺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转型和创新,以实现金融服务替代。

邮政银行

美国早在1911年就拥有了邮政管理局(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简称USPS)开设的邮政储蓄账户。目前,USPS在全国有35000个办事处,已有机构可以处理货币交易业务。

英国99%的零售银行客户可以在全国11500多家邮局完成基本的银行业务,包括活期账户取款、支票兑现、账户查询等。但转账、咨询、贷款、授权、遗嘱认证等业务尚不能在邮局完成。

共享分支机构

英国于2021年4月开始试点共享分支机构,目前已开设两家,分别位于英格兰埃塞克斯郡和苏格兰格拉斯哥。由于试点期间运营较为顺畅,试点期限已由2022年延期至2023年4月。其经营模式是:当地业务覆盖最广的5家银行共享一个经营场所,每家银行每周可使用一天,为客户提供无预约服务。目前参与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桑坦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苏格兰银行等。前国民西敏国民银行高管弗兰奇(Derek French)认为:英国银行业应立刻支持开设50家共享分行,并在未来5年内推广至最低200家。

美国全国信用社合作项目(CO-OP Shared Branch)整合了不同信用合作社的网点资源,允许一个信用社的成员在另一个信用社进行金融交易,可提供的服务包括:存取款、转账、申请或偿还贷款、支票兑现、咨询等。为方便使用,CO-OP有专门的网页和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简称app),仅须输入代表地区的邮政编码,即可给出附近所有共享网点的信息。但目前该项目仅有信用合作社参与,尚未扩展到商业银行。

银行中心

银行中心模式是银行与邮局的合作,兼容了邮政银行与共享分支机构的特点。运行模式是:平时在邮局提供基本的银行服务,如现金存取、支票兑现等;在特定的时期,由各家银行的专业工作人员前往银行中心,帮助客户处理复杂业务,如开设账户、申请贷款等。

流动银行车(Mobile Banking Vans)

英国国民西敏寺集团和劳埃德银行集团均设有流动银行车,定期访问(通常每周一次)当地社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存取款、支付账单、支票兑现等业务。

社区银行家(Community Bankers)

英国国民西敏寺集团部署了“社区银行家”模式,即专业的银行员工前往没有网点的地区,在当地共享的空间,如市政厅、图书馆、议会大楼等会见客户,为距离分支机构较远的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

对我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启示

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尽力满足农民、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更多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不仅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也是为实现共同富裕“补短板”的重要举措。

缩减银行网点规模应以金融服务水平不降低为原则

目前,我国银行网点的金融服务覆盖仍处于重叠与空白并存的状态。2013年,我国社区银行曾经历一轮快速扩张期,过分追求规模化导致银行网点激进布局,部分城市社区的银行网点容量趋于饱和。与此同时,我国还有大量农村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处于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的空白区。银行网点布局应遵循“重叠区域不降低金融服务水平,空白区域显著改进金融服务水平”的原则进行。一方面,因为数字化技术发展及客户线下业务需求量下降而已经没有实际业务需求的网点,或同区域有多家同质化网点,关闭网点并不会导致金融服务水平下降,为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可以对网点进行撤并和优化布局。另一方面,当网点的关闭可能影响到为区域内居民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审慎考虑。2020年,工商银行新疆克拉玛依分行一家网点终止营业的申请被监管部门否决,原因正是监管部门认为该网点毗邻农贸市场、小区,周边人口密集,老年及高龄人员较多,终止营业将无法满足周边居民及商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同时须保留线下服务可得性

数字化技术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通过整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金融科技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金融服务批量、远程和即时处理,每一个客户个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明显增加,从而提升金融包容性、改善社会福祉。同时,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能够大大降低风险识别、数据处理以及传统经营成本,也减少了线下环节的物理风险。

虽然线上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均在不断扩展,但从实际情况看,客户对线下银行网点仍有较大需求,尤其是尚无法跨过“数字鸿沟”的老年人群。面对新形势,银行线下网点应在坚持金融服务覆盖特殊群体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调整和转型。一是持续提高科技支撑水平,以智能化手段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二是线下网点应合理布局,并实现和线上渠道形成相互补充、紧密协同的局面,延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功能,使银行网点不再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个个点,而是形成一张金融服务辐射网;三是线下网点应深刻理解所服务区域居民和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差异化、订制化地满足这些需求场景,提高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近年来出现的亲子银行、咖啡银行、图书馆银行、博物馆银行等各种主题银行,不仅提供了更加新颖、场景化的金融服务形式,也实现了客户的流量互换。

兼顾降成本的商业性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普惠性

为更广大的居民和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商业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对银行来说难以实现长远发展。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必须兼顾商业性和普惠性。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提供覆盖范围更广的金融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我国不同区域金融需求的特点,可借鉴美英银行网点经营转型不同模式的经验,以多种手段对金融服务进行补充和完善。

对于城市社区,可借鉴共享分支机构、社区银行家模式。城市社区一般租金和人工成本均较高,共享分支机构能显著降低每家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有效缩短金融服务距离。可借鉴两种思路:一是参考美国模式,将存取款、转账等业务流程标准化,工作人员可同时对多家商业银行客户开展支持范围以内的业务。二是参考英国模式,由不同的商业银行轮流使用网点空间与硬件设备,除存取款等基本业务以外,各行轮值期间还可针对自家客户开展账户开立、账户信息变更、贷款申请等复杂业务。

在老年客户较多、线下金融服务需求较多的城市社区,还可利用社区居委会、老年活动中心等空间开展社区银行家服务,如每月15日养老金发放后数日内赴社区开展存折取现业务、国债销售期赴社区开展代销业务等。

对于农村地区,可借鉴银行中心、流动银行车模式。邮储银行是我国可以借用邮政营业场所作为网点的银行,借助邮政资源禀赋,邮储银行的网点深度下沉,可继续发挥邮储银行邮银协同的区域优势,参考银行中心模式,进一步升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构建助农服务点网络,常态化提供小额现金存取等金融服务,并定期通过驻村受理、逐户走访等方式,及时对接农民客户需求。除定期服务以外,开通线上预约、电话预约等方式,对特殊的、有必要线下进行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随约随到访”办理,解决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流动银行车也已在我国农村地区出现。2021年起,已有多家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利用流动银行车提供“进村上门”服务。但从已有案例看,大部分流动银行车服务伴随金融机构主题党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讲、金融知识普及等活动同步展开。流动银行车到访频率不高,尚未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建议监管部门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形成流动银行车定期流转服务机制,并结合当地生活习惯,与村镇集市、贸易市场等时间同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经营模式创新对监管理念与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营模式的创新必须有监管的配套支持。无论是数字化技术发展,或是试行共享支行,均涉及数据共享及数据保护等问题。目前,国外共享支行主要通过应用数据接口开放数据的访问及使用权限,实现机构间数据共享。英国作为最早建立“开放银行”政策框架的国家,在共享数据监管上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对参与机构、可共享数据类型、统一API标准等方面均有相应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只有《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等较少的监管规范出台。在信息保护方面,有《网络安全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原则性法律法规,但缺乏有针对性的细则。建议我国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数据授权安全保护,明确定义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数据范围的边界,制定统一的API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基于该标准建设API接口等。在扩大服务覆盖面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多元化数据交叉验证等科技手段提高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为多措并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网点金融服务线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浅析金融业物理网点数字力运用
——以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为例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