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为何“晕”马路

2022-12-29 08:07宋黎胜浙江省人民医院
健康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病史头晕马路

□文/宋黎胜 浙江省人民医院

50 岁出头的徐女士自己也没弄明白,近两年时间竟头晕到不敢独自过马路。最近,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终于找到病因,治疗后她的情况明显好转。

50 岁的人不敢过马路

近两年来,徐女士每天起床后就感到脑袋昏昏沉沉。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越来越敏感,不能长时间看电视、手机,不敢去人多拥挤的地方,甚至在过马路时,看见来往的人群或车辆头晕的感觉都会加剧,必须休息一会,或在别人搀扶下才敢继续走动,只有在家躺平时头晕才会明显减轻。

她曾到多家医院求诊,没发现严重问题,初步结论是“脑供血不足”,可服用药物后病情却没有好转。

“马路都不敢过?50 岁的人行动能力连5 岁孩子还不如?”徐女士性格偏内向,多愁善感,所有的不适都是主观感觉,据她自己讲述,家人怀疑她太“作”,刻意夸大了自己的病症,或是患上心理疾病。但徐女士发病前并没受到精神刺激或其他打击,精神科医生给她做了相关评估,也不符合焦虑抑郁标准。

这天,徐女士来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医生详细询问了病情,并进行了细致的体格检查与检测,判定她得了一种叫做“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的病症。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多表现为持续缓慢进展的头晕和不稳,常规检查往往发现不了明显的问题,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临床特征去识别:

●在直立姿势时头晕会明显加重,如站立或行走,病情严重者保持无倚靠坐姿也会使头晕、不稳感觉加重,而平卧时症状则会减轻,因此患者多喜静而不喜动。

●患者头晕感觉主要是脑子迷糊、昏沉感,而不是晕得天旋地转。

●病程通常较长,数月甚至数年,且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头晕不适感。

●对某些视觉场景过度敏感,例如人流车流拥挤的街道、过马路、有滚动字幕的电子屏或电视画面、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或图案复杂的地毯等,上述场景均会显著加重患者头晕症状。

大脑连续发布“假警报”

“我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呢?”对于徐女士的疑问,医生通过追问病史发现,她年轻时经常有短暂性的眩晕发作病史,而最后一次严重的眩晕发作恰好就在2 年前,事实上,以往的眩晕发作经历就是逐渐形成PPPD 病症的主要诱因。

很多PPPD 患者发病前通常都经历过严重的眩晕发作,其他相关病史还包括心律失常、晕厥、头部外伤、药物副作用等,这些事件共同的特征就是发作过程中经常会丧失平衡感或发生跌倒。同时发病与个人性格特点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具有神经质型和内向型的个体,在经历上述这些事件后更容易发展为PPPD。

PPPD 患者一旦经历过这些事件后,会比普通人群更加关注和警觉是否会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为了避免失衡与跌倒产生的伤害,过度敏感的大脑即使在完全正常状况下,也会无时无刻、不分场合地不断发布“跌倒预警”,以保持时刻警惕。因此,PPPD 患者的慢性头晕本质上是人体对大脑连续发布“假警报”的本能反馈。因为只有通过避免直立、停止运动或减少接收视觉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上述活动可能出现跌倒风险。

如何纠正大脑“谎报军情”的毛病

徐女士在康复技师指导下进行了平衡功能训练指导,同时医生予以相关药物治疗,还鼓励她增加在公共场所的活动。经过两周的系统性治疗,徐女士头晕症状明显减轻,现在已能独自上街过马路去超市购物了。

对PPPD 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目的是为了增强大脑对自身平衡感的信心,让它逐步降低警备级别,最终停止“谎报军情”,恢复正常的风险评估功能。大部分PPPD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正规系统治疗后,症状会得到根本改善并逐步痊愈。

PPPD 规范化诊疗一定要重视其个体化特征,通过系统性病史回顾,尽可能寻找诱发因素,从源头上去干预去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被确诊的PPPD 患者应该这样做:

●坚持治疗计划,包括家庭前庭康复训练。

●按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加药或停药。

●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制定目的性、针对性和阶段性的康复目标。

●鼓励患者尝试“怎么晕怎么动”“哪里晕则多去哪里”。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正规系统治疗后,症状会得到根本改善并逐步痊愈。

猜你喜欢
病史头晕马路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人来车往的马路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梳走头晕
过马路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