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教学改革:体系、方法与考核机制

2022-12-30 03:50陈晓璠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微课课程教学

陈晓璠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1],作为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基地,高校要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建设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深耕厚植,为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生态系统开始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互通互享已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大数据、智能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创新创业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专业课程进行深度改革,通过专业技术培育与应用案例分析响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1 电子商务专业数据分析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

1.1 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但部分课程发展不均衡,缺乏系统规划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实施对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故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较早开设了《创业概论》特色基础课,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创新创业教育,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余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的数据分析类课程,诸如《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WEB技术及应用》等由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足,在该方面的教育则少有涉及,同时,整个电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宏观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缺乏较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3],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发展不均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停留在基础课层面,缺乏突破。

1.2 学科交叉融合度不够,有待扩展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非常强,应用类别广,是最适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之一,但很多数据分析类课程仍采用传统的线下单向输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较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的专业性而缺乏知识的宽度与广度,强调理论而缺乏商业数据以及分析工具的具体实践,学科融合度远远不够,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

2 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教学改革探索:体系、方法与考核机制

2.1 构建递进式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

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课程培育的要求,选择与数据分析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五门课程形成递进式课程链,分别是:《创业概论》《信息存储与检索》《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WEB技术与应用》。其中,《创业概论》属于平台课程,阐述创新创业基础理论,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有初步了解;其余四门课程分别对标数据分析方向的数据检索、采集、分析、处理与开发的各个层次,使学生能够有效应用相关技术及软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

在此基础上,重构每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基础,修订教学大纲,确立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新目标。侧重于三个转变:一是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二是由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向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的转变。通过三个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创新思想的高级复合型的人才。

2.2 重构课程教学体系,统筹教学内容,破解教学难题

图2 “基础教学-项目分组-‘微平台’建设-创新实践”四级阶梯式课程教学体系

(1)第一阶段:基础教学“微视频”录制与发布。

制作基于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的五门课程——《创业概论》《信息存储与检索》《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及《WEB技术及应用》——某些知识专题的“微视频”,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大数据相关理论知识,进而学习互联网大数据采集技术、提取技术和算法等。同时,整合经管学院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学习相关软件如创业之星、数据采集分析平台、Tableau等的具体应用方法,有效掌握创新创业课程链各门课程的基础操作。

(2)第二阶段:项目分组与公众号发布、追踪。

为检查学生对前期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将课程相关专题延伸出的项目选题发布于班级或专业微信公众号——“电商那些事儿”与“昌航信管知事”,并以项目分组的形式让各组自主选定选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项目逐层分解,并论证分解过程思路与内容。

(3)第三阶段:课程链“微平台”搭建与维护。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验证第二阶段的观点,搭建课程“微平台”,如图3所示,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关键技术、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拟解决办法等均通过课程“微平台”寻求项目组之间或者与外部企业间的互动帮助,从而破解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技术性太强等难题。

原始儒学“崇拙”而不完全“斥巧”的文化传统,随着理学诸贤登上历史舞台而发生了重大转变。周敦颐《拙赋》提出了“巧贼拙德”的理学命题:“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3](P60)赋作指出,“巧”具有口舌辩给、处心积虑、作伪成凶等特性,而“拙”则兼有了“默”“逸”“德”“吉”等品质。邵雍亦有诗句云“谁道山翁拙于用,也能康济自家身”[4](P301),表达出他以“拙”处世济身的沛然自信。他又有诗句云“吾曹养拙赖明时,为幸居多宁不知”[4](P421),直以“养拙”为政治清明的景象,“尚拙”意味显豁。

图3 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微平台”搭建

首先,教师在讲解了基础知识后,按照选课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进行优化分组,各学习小组以项目设计的形式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设计专员、项目实施专员、项目推广专员。其次,小组以大数据分析项目设计为核心,查阅相关文献并交流讨论;以问题设立为主导,以团队成果为目标,按照新的四级阶梯式教学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创新学习;通过团队作战讨论方式破解学习难题。最后,项目推广专员负责将本小组项目每一阶段的成果发布于课程“微平台”,加强互动,整理相关评论,随时改进项目。同时,项目推广专员可以发布宣传消息,吸引对小组项目感兴趣的企业或者个人参与,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有用性。

(4)第四阶段: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推送宣传创新项目。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专题的实施,设立实施规则,进行创新实践,最终成果将在课堂逐一展示,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公众平台实践推广、宣传创新成果,为学生创业迈出第一步。除此之外,一并推广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推荐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大数据分析项目的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借助微信等公众平台,推送、宣传并实现创新创业项目。通过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小组,整合了学生优势、课程优势等资源,进行创新实践项目设计,并通过公众平台征集企业需求,承接小型的数据分析项目,进而走向创业第一线。

2.3 实施多维度“微平台”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搭建翻转课堂。

课程链上的五门课程中,有四门课程都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具备对课程中部分基础内容的自主阅读,也能够对更高一级的云计算架构与大数据采集、提取、算法分析、处理乃至研发等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自主寻找解决方案、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课题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作为课堂的聆听者,而成为课堂的主体。

(2)设计“微课”“微视频”,引入理论教学。

微课[6]是指在可控的实践教学中围绕主题模块组织的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微课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常规教学的内容、方法、教学活动进程深度融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短小凝练,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以产生“知识脉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结合课程链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分别制作一定的“微课”“微视频”[7],与四级阶梯式教学体系第二阶段的项目分解结合起来,将专题项目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学生根据所学“微课”或“微视频”分享学习心得,并结合每次内容要点开展本组项目分解,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设计、创新,通过课堂创新带动课外创新创业,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表1、图4所示。

图4 “微课”资源设计

表1 “微课程”纲要——以《大数据分析:大数据采集》为例

(3)构建SPOC混合式教学互动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

以《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课程为主要SPOC教学平台[8-9],针对课程所需的理论、课件以及企业案例或企业项目设计,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将与该部分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微课”等重要学习资源发布给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互动讨论,教师亦可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4 采用全新的过程考核机制,加强创新思维培育

在考核方法创新方面,改变传统的“平时+实验+考试”的考核方式,应用新型的多元化考核机制,强调过程考核[10-11]。具体来说,该考核机制将学生成绩分解为四个部分:

(1)现场演示成绩。每个小组以PPT方式辅以其他手段现场展示项目设计全过程,由评委现场打分。评委由授课教师、专家、上届优秀学生代表等组成,鼓励下届学生观摩。

(2)“微课”作业成绩。针对每次“微课”或“微视频”提出的问题或要求,撰写作业或项目分解进展,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参考“微平台”的发布量、转发量和评论量[12]。

(3)项目成果报告成绩。由教师根据学习小组项目成果报告质量及成员贡献量确定该部分成绩。

(4)期末考试成绩。采取题库方式抽取试卷,进行考试,确定该部分成绩。

3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3.1 创新创业课程链建设初具规模

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的五门课程相继获批校创新创业培育课程,所有课程教学资源均全面上网,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深度建设。其中,《创业概论》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14个学院学生选修该课程并获得了学分;《信息存储与检索》《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课程面向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开设,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基于课程“微平台”的在线同步课堂,“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在线互动率高,学习效果获得一致好评;《WEB技术及应用》课程对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更新,创新性地实施线上/线下同步实验教学,有效解决了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的“落地”问题。

3.2 实施“分层次、多维度”的教学模式,“微平台”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建设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微平台”学习资源,融入“微课”学习资源设计的新教材共出版4部,涉及全院7个专业,每学年授课班级学生达800人;构建多元学习生态,建设系列在线开放课程共计5门;提出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链同步建设,构建“基础教学—项目分组—‘微平台’建设—创新实践”阶梯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并以《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作为SPOC混合式教学主战场,丰富课程“微平台”资源,融入企业案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带动课程链上其他课程进一步扩展知识结构、实现课程链的全面培育与创新实践;提出数据库类课程“基础操作-项目设计-智能分析”三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方案,在相关专业实施5年,成果显著;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方式,有效提高了“微课”教学资源利用率。

3.3 “微平台”宣传效果显著

课程链以专业为依托推出了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特色与亮点分别推送若干期课程项目成果分享,为学院创新创业课程首创。学生们可以从公众号上了解到数据分析类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原理,也可以获取数据分析类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与效果。微信公众号自2019年发布至今,先后发出推文几十篇,均是我院学子在课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成果分享;由于内容丰富、有趣且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公众号关注率与推文点击率节节攀升,吸引了不少对数据分析类课程感兴趣的外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讨论与互动,并与课程主讲教师联系,加入项目团队或竞赛团队,提升综合素质。

3.4 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包括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得“挑战杯”江西省赛区社科类一等奖、三等奖,江西省首届开放数据竞赛三等奖,近三年校“三小”课题立项50余项,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近20人次,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4 结语

基于“微平台”的创新创业课程链综合教学改革是一场“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探索[13-14],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积极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成果提出以“微课”“微视频”、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资料开发为导向、以实践应用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改革思路,积极运用新媒体、新工具,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运营思维”建设课程,构建基于“微平台”的数据分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引领和推动了所在学院乃至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重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其他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管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预期后续研究成果也可向其他开设数据库、数据分析类课程的专业逐步推广,此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亦可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微课课程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