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12-31 10:16孔静柳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音乐

肖 磊,孔静柳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逐步转变,课程思政教育逐渐渗透到音乐教育专业等每一个学科,并正在取得互补共进的效果。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对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活动的传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性,但却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的培育,这反而妨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将思政教育渗透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当中,使得学生既能提升音乐素养,也能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一、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可取得互补共进的效果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不相同,思政课程专指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而课程思政的概念是在2014年由上海市教委提出的,目的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个学科当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都是属于思政元素[1]。开展课程思政,会取得互补共进的效果,既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成就自身,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育与现实的脱轨问题。受到现代经济社会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内容方面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特别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而言,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自身的思辨能力又尚未发展成熟,这就导致其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对各种思想进行辨别,而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从众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发展。本身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枯燥,而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又以说教式的教学手段为主,这就使得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对思政教育表现出抗拒、漠视的行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的说教与学生的漠然听课的方式,对思政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在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情感的引导,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思政知识作为一种道德化、教条化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教育与学生之间的适配性较低,长而久之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将表现出较大的抵触情绪。

而音乐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教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其能够将知识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开展 “课程思政”,能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补互进。一方面音乐教育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淡化思政的说教性,从而使得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另一反面,思政教育能够丰富音乐教育的内涵,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能提高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对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强化,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开展思政课程,会强调“育人”,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音乐课程本身作为“美育”的主要科目,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无形的影响,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当中,会实现德育、美育的双向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专业与课程思政之间联合性差

音乐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表演素质,为我国的音乐发展输送人才,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但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规划仅仅停留在专业本身,而没有与其他知识相结合,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于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课程思政的贯彻,这就导致音乐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性较差,两者之间的独立性过大,使得学生在音乐素养提升的时候,思想道德素质却止步不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对课程思政的贯彻,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提升两者之间的关联度[3]。

(二)缺乏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常年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西方音乐教学的影响较深,导致高校音乐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于中国传统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当代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之间存在割裂现象,使得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对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视不足,不能为课程思政提供足够的教学素材[4]。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精神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音乐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尤其是传统音乐、红色音乐等,其内里都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但由于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度不够,导致课程思政难以推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学目的也较难实现。这就启示我们,在开展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时,要注重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从而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以此来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

(三)教师自身对于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不论是任何学科,都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层次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受到限制。教师在音乐专业教育中,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案,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不同,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出现偏差,只将其当作寻常的教学内容,没有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教学风格的一种体现,然而课程思政与音乐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教师在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学生的适应性大幅度下降,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其次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多媒体化成为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坚持传统教学手段,以板书和课本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没能对网络化时代下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和应用,尤其是对于开展“课程思政”的资源,甚至还沿用着几十年前的案例,没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与时俱进,从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不利于音乐教育专业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3.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在一些音乐专业教育的教师眼中,课程思政并不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重点还是在于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成为目前音乐教育专业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主要阻碍。其次即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对思政元素进行了应用,但其应用仍然停留在表面,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直接向学生阐释结论,没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总结,这就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高校要重视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并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应用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音乐教育专业实现课程思政,其主要是渗透德育,而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接收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反映出高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不重视,在强制措施下甚至出现抵抗情绪,不配合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严重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部分学生的心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才是首要大事,思政教育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并不能为自己竞争力的提升有任何助益,因而根本不接受教师的思政教育渗透[5]。除了抵抗情绪之外,不少学生还体现出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漠视,其被动地参与课程思政,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在教学态度上表现随意,因此并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这也是由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没能看到课程思政对于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作用,将其与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从而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升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成为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推进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的概念虽然已经逐渐被大部分高校所接纳,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学校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不足,没有帮助教师建立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缺乏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指导,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一点点地对课程思政进行摸索,导致课程思政的进度缓慢。其次学校缺乏对课程思政专业人才的引进,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反而影响到正常课程的开展。

三、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一)注重音乐教育专业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合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彼此之间存在着割裂的现象,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形成了较大阻碍。为了提升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应把握音乐的学科特点,以此来帮助课程思政的推进。音乐具有空间性,这种空间性使得在对音乐的欣赏过程当中,音乐不再仅仅是听觉上的传达,而是能够给予学生空间上的想象,使得学生像绘画一样参与到音乐的创作过程当中,在《论音乐的空间性》一文中提道:“从教育层面看待问题,无论是形状、线条,还是色彩、结构与空间都需要进行培养,并且是展现学生以及教师艺术才能的方法之一。”那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的特性,使得思政教育脱离于文字之上,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6]。另外,音乐的感受过程也是一种多通道的整合过程,也正是音乐的空间性赋予了音乐这一特性,音乐能够强化人的感知以及情绪体验。要努力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的感知中,让思政不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而是成为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情感的影响和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能够将无形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以音乐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在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受到的首要阻碍就是缺乏思政元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空洞、教学形式单一的情况,因此必须着力挖掘现有音乐教材中思政元素。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音乐作品,许多都承载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够为教学提供素材,尤其是红色音乐。红色音乐与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相比,虽然形成的时间并不久远,但作为以中华民族的伟大抗争为基调的音乐,具有浓厚的革命历史气息和深刻的革命抗争精神,是对历史的延续,直到今天仍然熏陶着中华民族[7]。从战争年代的《小放牛》《游击队歌》《东方红》,到建设时期的《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祝福祖国》和《十五的月亮》等,都体现着革命精神,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思政素材。“红歌”的传唱会把人带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带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在追忆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奉献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的同时,生发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激励人奋发向上。学生在接收音乐教育的同时,不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而且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受到感化和教育。红色歌曲既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也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形式,更为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除了对“红歌”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之外,高校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通过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合,使得音乐教育以一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以传统音乐的学习为例,教师要根据传统音乐类型的不同,挖掘其中隐藏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可以通过探究古筝的发展历史,从而使学生认清古筝的艺术性及独特性,有助力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此来响应文化自信的号召。总而言之,高校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为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将其于音乐教育之间巧妙结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为新时代培养出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三)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

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实施,既需要教师自身的转变与提升,也需要学校的支持。学校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规定,令教师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分阶段、分学年对学生的思政水平进行检验,以此来考察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通过反馈结果,引导教师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课程思政更为有效地开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培训会、交流会等形式,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吸收最新的课程思政手段,掌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高校之间可以进行联合,通过开展线上交流的形式,实现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并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高校整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进步。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必须剔除以往对课程思政认识的不足,将课程思政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深化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整合课程思政教学与原有教学中不相适应的地方,将思政教育以更加自然的形式融入音乐专业教学当中。音乐教育专业和课程思政两者既相互区别,又彼此交流,应作为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追求的发展方向,逐步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四)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提升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需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其认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成绩的倾向,来源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观念,学习成绩似乎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而在实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对红色歌曲的教授中,有些学生对于歌曲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理解,只注重声调的标准与否,这样演奏出的歌曲是缺乏思想、缺乏感情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经典曲目,除了澎湃的音效之外,更多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战精神,为了提升学生对歌曲内涵的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普及创作背景、播放在黄河上抗争的视频等形式,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情怀,既是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是课程思政的贯彻[8]。另外,还可以将课程思政纳入学生的考核之中,使得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多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综合性进行考核,从而将学生的思想从成绩上转移,自觉进行课程思政的学习,而这种从教育管理层面开始重视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能够督促学生清楚地体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改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能力。

(五)帮助构建系统化的思政教育体系

为打造系统化的思政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监督部门和考核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紧密联系,共同打造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在以往的高校中,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党支部,用以负责学校的政治思想宣传,但其与课程思政的教育观念并不相同。课程思政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政治性相对较弱,而且课程思政不仅适用于音乐教育专业,而是适用于所有学科,因此成立专门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宣传部门要负责对课程思政最新发展成果的吸收及宣传,保障每位教师都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新的教育理念,而监督部门要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进行督促,确保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当中,保障课程思政教育不是流于表面,而是真正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教育[9]。考核部门的职能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推动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各部门之间要彼此协作,相互监督,充分行使自身的职能,从而推动系统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建立,进而推动音乐教育专业中课程思政的发展进步。

总之,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素质教育也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建设方向。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美育”的天然属性,与“德育”相辅相成,为高校发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强大的核心支撑力。音乐教育专业要把原来的强调领会和发现音乐表达内涵的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进行整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同时注重对于原有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将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优秀民族内涵作为课程思政的首要环节,实现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自然融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既具有专业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从而推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