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考察对象

2022-12-31 17:42吕世荣王嘉丽
现代交际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自然界

□吕世荣 王嘉丽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人是什么”,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各界学者探讨的热门问题。历史上对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也是大不相同。马克思一直在思考人是什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当时的德国,底层劳苦大众深受资本主义的剥削,马克思看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希望能够帮助底层人民,并实现人类的解放。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基于实践的概念,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在马克思理论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时,提出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对于人的研究,是基于实践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的研究,而不是对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的研究。

一、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阐释

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从生物性去考虑的,始终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在此期间,他也提到了实践,但这个实践更多的是自然活动而不是社会政治活动。虽然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彻底的,但是他为马克思的科学人本论提供了理论来源,使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了人的本质理论。

1.费尔巴哈回答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理性

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的基础是自然界,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产物之一,需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一切去生存,人从自然界获取吃穿住行的各种生活所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自然才是一切的来源,自然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和对象”[2]656。费尔巴哈把自然定义为“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本质的总和”[2]656。费尔巴哈对自然界重新进行定义,将物质的存在定义于自然界,否认了斯宾诺莎把自然当作神和上帝,也否认了黑格尔把自然当作绝对理念的外在之物。

费尔巴哈在回答人的本质的问题时,是将人放置于自然界中去考虑的。人属于自然界,动物也属于自然界,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就是人有理性。人因为有理性才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他人的存在、和他人的联系。同样,动物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但是它们没有理性,不会去思考它们作为一个群体、一个整体对自然的影响,它们只是单纯地适应自然,在自然界中生存。而人是不一样的,人不单有理性、会思考,还有意志。费尔巴哈认为,理性和意志是有紧密联系的,理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意志则是通过理性来取得相关知识,然后再作用于外部世界,意志的作用主要还体现在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实践主要是在自然界中,通过改造自然来获得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因为有了理性,才独立为一个个体;因为有了意志,才作为一个整体去改造自然界,适应自然界,并在自然界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理性、意志和爱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有神论,他认为,人们由于自身的生产能力低下,渴求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这种对自然的崇拜产生了很多神,但这些神只是精神寄托,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费尔巴哈批判有神论的虚幻性,将神的本质赋予人。神正是人不断进行类本质扩张的产物,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宗教的本质的体现,神是通过人们的精神创造出来的。费尔巴哈只能从精神的层面来确认人的本质,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升华人格,接近这个完美的神。这就需要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理性、意志和爱。

费尔巴哈虽然批判宗教,但是他仍然肯定宗教的存在。费尔巴哈建立了新的宗教,即“爱的宗教”。宗教中的神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产物,人们信仰神,相信神的力量、神的爱才会有神圣性,并具有对象性。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最坚不可摧,能够发挥出巨大能量。无神的爱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才能对人自身有更好的启迪作用。在爱的作用下,人成为人自身,思考成为人的首要责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会因为爱迎刃而解。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而这个宗教就是无神的爱的宗教。

费尔巴哈批判了有神论的虚妄,但是他没有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导致其对于“宗教的批判半途而废,以致前功尽弃,使自己陷入宗教的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去”[3]。费尔巴哈孤立地去考虑人的本质,没有抓住人的本质深层次的核心要素。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考虑人的本质问题,对自然界进行重新定义,这使得唯物主义重新坐上了权威的宝座。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学术界称之为“半截子唯物主义”。他在对有神论的宗教的批判中建立了爱的宗教,无疑又让他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实践批判

费尔巴哈给马克思提供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思考,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探讨。《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完成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提纲》虽然十分简短,但是意义深远。在《提纲》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实践的概念引入人的本质,将人的本质定义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同时也对费尔巴哈进行了全面的清算。

1.批判费尔巴哈片面、孤立地考察人的活动

马克思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并通过实践去考虑社会中的人;而费尔巴哈则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界的,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本质,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费尔巴哈只是单纯、孤立地去看待人的本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并把人的精神也回归到自然之中。人“完全与动植物一样,也是一个自然本质”[4]。首先,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肉体与自然是统一的,人通过消化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并将这些物质的本质转化为人的本质。其次,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也是属于自然的,人的精神和人的身体器官一同发展,人的器官如大脑、脑髓也是属于自然的。“脑壳和脑髓从哪里来的,精神也就是从哪里来的;因为二者是不可以分开的,倘若脑壳和脑髓是出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个产物,那么精神也就是这样。”[2]656费尔巴哈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政治活动。“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1]499然而,人不仅只有理论的活动,人是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思想,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需要也不同,因此他们的活动也会有所变化。人是自然界和社会共同的产物,真正的人的活动不仅仅是理论的活动,更多的是实践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抽象的人”,把人的活动看作“类活动”,脱离了社会政治活动。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感性的,但马克思认为这远远不够,人不单单是属于自然的,更应该是处于社会中的、属于国家的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费尔巴哈没有认清实践的真实含义,他只是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1]499。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他想通过现实来考虑和研究人的本质问题。费尔巴哈超越了黑格尔的纯精神领域的人的本质的方面,但是又深陷另一个困境,他认为“现实的人”就是人的对象化的存在。为了和唯心主义区分开,费尔巴哈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只是通过理性、意志和爱联系起来的,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而马克思则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500,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2.批判费尔巴哈用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定义人的本质

《提纲》中谈道,“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1]499。费尔巴哈批判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喜欢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舍弃中间环节(中介)。其对于人的本质问题也沿用了这种方式。他寻找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分,没有考虑到人的社会性,以及人和其他个体之间的联系,把人从社会中剥离出来,假定人是一种抽象的个体,从而得出理性、意志、爱是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把它们认为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理论的活动当作人的活动,“但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500。费尔巴哈没能把握住感性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没有理解实践对于人的重要性,也没有正确分析实践的内在规定性,因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

费尔巴哈更多地从自然、生物的角度去考察人作为群体的类本质,马克思比较赞同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观点,但是马克思看到了人的社会性。费尔巴哈想从人的自然特性过渡到社会属性,但是他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找到过渡的途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承认人的自然属性时,将劳动融合在人的本质中,并通过劳动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有机统一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称作类活动,将人自身看作类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类和动物都有生命活动,动物只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类有意识的劳动同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有区别的,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本质性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乎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8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发生异化,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

3.批判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唯心主义性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形式,宗教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地方。他对宗教的态度不是批判,更多的是扬弃。费尔巴哈想把对上帝的依赖转变成对爱的依赖(每个人无差别的爱),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化为宗教,建立爱的宗教,宣扬爱的神圣性,把爱神圣化,认为人是因为爱联系起来的,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以经济基础和物质需要为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社会中的关系。费尔巴哈将宗教分为有神论的宗教和无神论的宗教,他“对有神论的宗教是天才的机智的,但他的‘爱的宗教’的建立是不必要的,而且其中充满了唯心主义的迂腐”[5]89。费尔巴哈将宗教异化,将世界分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力图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这是他的宗教批判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他没有进行下去,这就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费尔巴哈想当然地认为建立爱的宗教来揭露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没有想到用革命的暴力手段去废除宗教;想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无神的宗教,殊不知这个想法在一开始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费尔巴哈认为,“爱的宗教”是把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普遍性的特质,并把宗教感情“爱”加之于人的个体之上。但是他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1]50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501。实践活动才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也只有实践才能把人从抽象的理论中解放出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1]502。而马克思则深入社会矛盾的分析,把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从而建立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的批判,在《提纲》中对人的个体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马克思立足实践,不仅考虑了人在自然界的属性,还考虑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马克思定义人的本质的基点:实践

《提纲》的中心观点就是实践。马克思虽然没有在《提纲》中对实践进行定义,但是《提纲》中第一条就提道,“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499。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最大的区别就是实践。费尔巴哈没有搞清楚对象、感性、客体之间的关系,没有意识到实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通过实践探索世界的客观规律,打破了唯心主义认为实践是精神活动的看法。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实践是包含人全方位、多维度的活动。在自然界中的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得人们生存生活的物质资料。人在自然界中的实践主要是为了温饱,为了人自身的繁衍。实践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体现了人的发展本质。通过实践活动,人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成为现实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实践具有社会性,一个人的实践离不开社会中其他人的协作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形式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的特征也是不同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讲道,“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1]500。人对客观世界的一切认识都源于实践,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正确与否都需要实践去证明,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思维内容都需要实践去检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01。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全面地考察人的本质。

2.马克思将人的现实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首先,这个“现实性”是和费尔巴哈抽象地看待人的本质相对立的。马克思在这里强调要将人放置于社会发展中去考察,不能孤立地考虑人的本质。其次,“现实性”并不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一个定性,而是在考察人本质之前加上这个前提。

人是现实生活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的各种关系之中。人一方面有自然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有社会性的特征。人的自然性是其在自然界发展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满足其自身的自然需求,但是人的自然性和动物有本质区别。动物适应自然,在自然界生活,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人可以影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适应人的生活。面临自然界的各种挑战,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合,一起对抗。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自然属性与实践内在相关。第一,实践基于人的自然存在。第二,实践改变了人的自然存在。第三,人的自然性在实践中表现出来”[6]。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物质生活的生产。这说明人在自然界通过实践获得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和其他人发生联系,人们在社会中通过这种联系使每个人分工不同。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处于每个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体。人的个体本质的核心就是社会性,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位置。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不是单一的个体,不是对象化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结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得到相对应的精神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说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而是强调其中最重要的是“总和”。社会关系不只是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联系,也包括和动植物之间生产生活的联系。社会是不断前进发展的,人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马克思没有就人的社会性定义人的本质,而是通过实践将自然性和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将其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现实的人,人的各种关系都是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的。

此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探讨了人的类本质,首次对“现实的人”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是“现实的人”。这些人不受任何限制,不会因为任何前提和条件而被支配,他们在一定物质条件下进行物质活动和生产。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定义中可以明确看到马克思对于人的类本质的认识。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积极地改造自然,适应自然,人的各种需求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来满足,从而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开始,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人为了生存进行物质生产活动”[8],人们在满足他们的自身需要时,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和他人建立了社会关系。

3.马克思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在自然中,可以认识自然,参与自然,改造自然。人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自然的发展规律,使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人建立社会关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认识客观世界,还能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促进人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留下的不单是丰厚的物质财富,还有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人发明了语言,用以交流,发明了文字,用以记录。语言让文化传播得更加深远,文字让文化保留得更加久远。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在社会中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能促进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同样也是人的发展。

马克思对于人的思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是其关于“人的解放”的思考始终没有间断。在当时的德国,马克思非常想解救深受资产阶级压迫的人们,于是不断深化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持续不断地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性质,从不同层次来考察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

四、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的当代价值

我们要基于实践,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前遇到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马克思科学的人本观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以科学的人本观为基础,探讨人如何从社会中解放出来。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对以人的自由和普遍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的最高理想。科学的人本观有助于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使人类获得全面的解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只有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个体,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发挥能动性。这是一个不断超越历史束缚、推进人类解放的过程,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党的十九大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被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成果。要将马克思科学人本观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为新时代社会和人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全面推进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本观的运用

马克思科学人本观为社会价值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人的实践出发,基于人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为社会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提供了理论载体。当前,各种价值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冲突体现在个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之间。马克思科学的人本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是我国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基于马克思科学人本观,认真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现:人民创造物质财产、精神财产,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更要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在充分考虑人民需要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同时,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为人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实现人民与社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制定各个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保持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的一致性,始终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工作的重心。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世界会议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氛围中贡献中国方法、中国对策,让世界人民搭上中国这列又快又稳的发展之车。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自然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回到现实的主体——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主体理论的批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自然界的一秒钟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