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克服中式英语思维的路径探究

2023-01-02 20:48黄晓玲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中式母语学习者

黄晓玲(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的主要困惑是自己按语法规则苦心组构的句子却常常被界定为中式英语而受到否定。语法正确这一学习者高举的普适标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居然丧失了学习者们所期待的评判价值。面对“不地道”“不容易被接受”等反馈时,学习者往往因为自己根本无法对相应的句子进行有效的改进而深感迷茫,甚至置身于一种无助的状态。如果不能从思维方式这一根源上加以解释或做出详细的修改,学习者就会渐渐地丧失学习的动力并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正是导致大学英语学习者群体性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中式英语思维的本质

中式英语思维就是用中文的思维表达习惯搭建表达框架,然后按汉字对英语单词的硬译方式来进行内容填空的这一推导和反应的过程[1]。这种思维的本质就好比把英语作为瓶子来装成分为中文的酒,即:用英语单词呈现中文构句的思维。具体主要表现在汉语的字或词与英语词汇层面的生硬对应和汉英句子结构层面的生硬对应。

字词层面的生硬对应就是将汉语的字或词与英语词汇按外延意义进行无条件地对应转换[2]。比如:学习者习惯于看到“龙”就毫不犹豫地用“dragon”,看到:“饺子”就用“dumpling”,根本不去考虑这样的对应是否适用于当前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或滋生相应表达式的文化土壤。于是在表达“挥金如土”的感觉时 就 用 了 “spend money like earth”“treat money like earth”“treat money as earth”“throw money like earth”等,却没能用上英语中对应的表达“spend money like water”。同样,在表达“力大如牛”时,学生用了“as powerful as a cow”“as powerful as an ox”“as strong as an ox”“as strong as a buffalo”等,就没有用“as strong as a horse”这一地道的表达。甚至在老师给出地道的英文表达后,他们还会怀疑是不是老师将答案搞错了。

句子层面的生硬对应则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学习者们醉心于“我喜欢英语,I like English.”这样的对应,于是在表达“帮助别人是很幸福的事情”时,绝大多数学习者用了“Helping other people is a very happy thing.”“Helping other people is a very happy matter.”“Helping others is a very happy thing.”“Helping others is a very happy matter.”等,只有极少数的同学用了“It is very happy to help others.”这一值得推崇的句子。同样,在表达“学生不知道的是他们容易在这个方面犯错误。”时,学习者们用了“Students don’t know they are easy in this aspect to make mistakes.”“Students don’t know they are easy to make mistakes in this aspect.”“Students don’t know they are easy to make mistakes in this side.”等等,就是没能用“What the students don’t know is that it is easy for them to commit mistakes in this.”这一更符合他们培养目标要求的表达。

二、克服中式英语思维困难的原因

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的中式英语思维是根深蒂固的。笔者利用教学质变随机查看了9个自然班共计385位同学通过“批改网”平台提交的第一篇作文,得到了如下数据:平台系统给出的疑似中式英语的提示高达平均每篇6.72次,以句子为单位计量,疑似中式英语句子所占百分比为18.33。更令人忧虑的是,随机要求30位同学从自己作文里选出他们心目中最闪光的三个句子时,18位同学所选中的句子全是被提示为中式英语的句子,8位同学分别选中2个被提示的句子,剩下的4位同学也分别选中一个被提示的句子。在他们给出的选择理由中,“自己付出的心力多,符合自己的表达期待”占比百分之百。虽然基于人工智能平台的提示还不能尽如人意,确实有不少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否定语料库支撑下的评判所具有的参考价值。这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数据可以推导出:学习者们正在强化中式英语思维的路上。或者说他们正努力地用英语把自己的中文思维呈现出来。

众所周知,母语表达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的渐进过程,是相应思维模式的外化形态。母语既是一个源于文化积淀和历时选择的系统,又是族群集体默从、强化、递延的一种制度。母语表达能力的养成过程同时也是母语制度得以沿袭和彰显的过程,具有潜移默化、原汁原味、信手拈来和历久弥坚等特点。因此,当人们有表达需要的时候,大脑自然而然地就会调用母语资源,沿用母语规范,彰显母语思维。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表达愿望的达及,毫不怀疑地会受到中文的影响,即:中文思维的干扰是如影随形的,根本无法避免。

同理,中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者远离了英语本族语环境,没有身临其境的自然语境的伴随,也就没有如母语般的语用触发机制和理解机制。由已知向未知过渡是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学习者在面对陌生的外语表达情景时,自然而然地会求助于自己的母语。同时,各种语言共享的语义系统为母语在实现学习者表达愿望的过程中“抢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使得外语表达成为在学习者额外意志的强行干预下对上述“抢答”内容进行的语码转换。在学习者文化差异方面理解不透彻、积淀不够的现实面前,上述强行转换所得到的表达只能是“洋装虽然穿在身,其心依然是中国心”。在扎根于心灵深处的中式英语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之前,任何提醒和要求都显得苍白,只能是隔靴搔痒、杯水车薪。

三、克服中式英语思维的路径

正如中介语理论所阐释的那样,大学英语学习者都处于初学者(beginning learner)向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靠拢的连续体(continuum)中,可以通过努力成为类似本族语者(native like)并无限接近本族语者却无法成为地道的本族语者[3]。从上述论断可以得到如下四个方面的启示:(1)母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2)母语的干扰是可以减弱的;(3)母语干扰的减弱是渐进而漫长的;(4)母语干扰减弱的方向是向目标语的本族语者靠拢。这就为引导大学英语学习者克服中式英语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一)以文化差异唤起防范

中式英语思维的强大在于它不仅让大学英语学习者自身难以察觉,还会润物细无声地让他们下意识地积极拓展这种思维生存的土壤和展示的时效。当前,学生中间广泛流传着“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 pengpeng,people di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等他们喜闻乐见的中式英语表达,甚至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也能创造出类似的“名句”。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们将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及相应的文化差异给学习者们展示清楚,讲解透彻,从而增强他们识别中式英语思维的能力,进而反反复复地唤醒和强化同学们防范中式英语思维的意识,力求培养出相应的自觉。

遏制中式英语思维自觉性的培养要求教师们有计划地、持续地让学习者接受中、英文化差异性的影响[4]。比如,表示多此一举时中国人说“画蛇添足”,而英国人却常用“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表示自己完全不懂时中国人说“我对此(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英国人却说“That's all Greek to me.”;表示说啥来啥时,中国人说“说曹操,曹操到”而英国人说“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等等。将这些汉英语词层面跨度极大却又能从历史典故、地域风情、文学作品、宗教传统等文献里边找到理据的典型例子来深化大学英语学习者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反思外语表达过程中的中式英语思维苗头,从而增强其敏感性。

(二)以针对性促进遏制

学生的习作是遏制其中式英语思维很好的切入点。虽然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方面的著述颇丰,连淑能、邓炎昌等的著作更是广为流传,但是语言表达过程是和内外部语境密切相关的过程,充满了个性化的取舍和变化。基于数量和篇幅上的差异,学者们关注、收录和选取的那些英汉文化差异方面的典型案例根本无法和亿万学习者遭遇或创造的那些浩如烟海的个案很好地对接。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在处理疑似中式英语表达的过程中仍然举步维艰。只有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自己推出的天量表达式进行梳理、归类,然后再精心地分析、透彻地解释和地道地优化,才能更接地气,更有实效地帮助学习者脱离困境[5]。

目前,批改网、iwrite等平台均收录了大量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提交的英语习作,其中包括初稿、N次修改稿和终稿,既很好地反映提交者们的表达提升过程,也为研究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数据。经过这些年的运营,各平台内部、之间以及总体,无论是开展历时的数据对比研究还是共时的个性化数据对比分析,皆能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及平台反馈系统自身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并且实效显著的帮助。大数据时代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丰富、更有实效的实现路径,自然也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带来了新的契机。如果各平台能及时联动就有了最广泛的从学生中来的数据,也就有了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的前提和质量保障,也就能更好地从个案上升到类别,将表达方式系统性地优化。这样才能让学习者对修改方案感到亲切和信服,从而把针对中式英语思维的敏感性变成遏制中式英语思维的自觉性。

(三)以互评促进思维方式转换

有了针对中式英语思维的敏感性和遏制它的自觉性,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之间的互相评价就可以加速他们克服中式英语思维的过程,促进他们努力实现中式英语思维向英语思维的转换。写作平台的评价是批处理的,显得程式化,缺乏中国语境中以情动人的成分。教师的反馈不可能太及时,而且多半存在年龄差距导致的代沟,促学效果往往会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年龄阶段和其所处的校园环境构筑了他们共享的话语体系和生态语境。同伴评价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是不可替代的。有了以学习者海量数据为支撑的针对性分析,同伴评价就可能与教师评价、平台反馈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投身到反复优化自己的表达式的过程中。在这种反反复复地将中式英语表达改变成规范的英语文本的各个环节中,学习者只要坚持抹去中式英语思维的痕迹,就会逐渐并加速实现中式英语思维方式向英语思维方式的转换。

四、结语

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经历的费时低效、群体倦怠皆源于其对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认知不到位,思维方式无法及时地实现转换。中文得天独厚的母语语境和先发优势在方便大学英语学习者表达意识输出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外语学习的难度。中国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在大数据背景下展开更加深入而广泛的合作与研究,牢牢把握住转换思维方式这一终极目标,尽快通过分析学习者提供的海量数据找到切实可行的引导学习者克服中式英语思维方式的路径,以便根除学习者的烦恼与困惑,增强其用英语进行规范表达的信心、决心和能力。

猜你喜欢
中式母语学习者
母语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蓝光·雍锦湾中式雅奢样板房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