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人视角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2023-01-02 23:54陈欣颖
华东纸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协同育人

陈欣颖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0 引言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与行动指南,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必要实现路径。[1]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着巨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育作为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审美情感的塑造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2]然而,在社会功利化影响下,美育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像是被片面地等同于美术教育的教学活动,没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良好的有机结合,进而最终亦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合力的功效。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协同育人是一件有益无害的教学改革尝试,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协同育人能否成功,取决于机制的建设是否完善、有效。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从三个部分进行探讨,一是基于三全育人中“全过程育人”的内涵出发,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本质内在规律,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进行论述,即运行机制。二是基于三全育人中“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出发,从宏观的学校层面与微观的课程层面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形成因素,即保障机制。三是基于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内涵出发,通过对教师队伍本身和各院系部门的严格评价,去监督与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运行上的成效,即评价机制。[3]

1 运行机制

1.1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浅层协作: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渗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时下的本科教学改革中运用较广的一种教学模式。直接理论传授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常见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渗透的研究性课堂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借助美育的方法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文学类课程为例,文学审美是一种主动的再创造活动。在对于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时候,鉴赏者都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加工,从而获得作品背后的关于人物情感或是形象的感性认识以及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在美育方法的运用下,鉴赏者在研究作品的过程中无形地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境界,彰显了这种美育方法在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4]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深层协作: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关联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项目本位学习是目前在高校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及发展科研的主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关联的科研计划本质上就是基于一种跨学科的合作。从宏观层面来看,完整且永续发展的科研计划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以及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在众多国外的大学都有相应的本科生科研中心,如美育研究中心、马克思理论研习基地等等。这些中心在确定科研项目立项之时就可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上有所侧重,并组建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除此之外,学校的期刊平台也可专门开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有关的板块,给予科研计划的参与者一个充分施展的平台。从中观层面来看,提倡在高校中可多与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社科类学院开展共同的项目计划,让这些学院学生能展开密切的交流,形成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高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结合的实践应用型课程

当代大学生求新意识高涨,创新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互协作的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整合是最理想的选择。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通常是隐性且滞后的,因此,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诸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参加社会特殊岗位的志愿者项目、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甚至是选择去往贫困地区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情怀都与现实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从行动上真正实现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的效果表现极致。

在实践应用型课程中,学生真正参与到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协同渗透的研究中,不再仅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体验者与参与者。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好锻炼,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高度整合。

上述三种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都可以体现于三全育人中的全程育人的环节之中,同时又与时下热门的“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

2 保障机制

2.1 思想政治引领与美育文化并重的校园氛围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出思想政治引领与美育文化并重的校园氛围,既有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也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校园外部环境应该集审美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为一体,任何一处角落都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以及一所学校精神品质的展现。其次,优化校园内部环境。例如,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要求,要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5]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也最可靠的教材,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同时,加强学校内新媒体的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现代流行的软件,为学生及时解决实际困难。

2.2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理念融合的课程体系

不论是课堂本位的研究性学习还是课堂之外的本科生科研计划,都能发现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运行的重要载体。基于探究的课程是一种目前主流推崇的课程类型。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这两者看似不同的两种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基于探究必不可少。

第一,普及文学鉴赏类课程。文学鉴赏是适合精神、情绪得以寄托的一种渠道,在赏析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无形中发挥着化学反应,而这过程的实质就可认为是一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第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高校要多开设与美学、社会学等紧密相关的课程,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讲座,开设一些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例如文物鉴赏、书法与剪纸艺术、茶道等课程。第三,加强历史文化教育的比重。了解历史方能更好地做爱国主义的行动者,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第四,强化传统美德的灌输。培育和弘扬社会义核心价值观,以美育助推学生的道德教育,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贯穿美育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其中。

3 评价机制

3.1 思想政治素养与美育素养齐优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开展“三全育人”实践的重要主体,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重任。除了量化的评价,相对开放的评价形式同样可以推广。学校要给所有的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与美育素养风采、检验自我学习成效的平台,通过活动性的竞赛、讲座等形式鼓励教师,特别是本身不是思政课教师或是从事艺术类专业授课的教师,学校要带动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实践中来,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养与美育素养齐优的教师队伍。[6]

3.2 思想政治宣传与美育实践相辅的部门管理

高校职能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宣传窗口与大力响应开展美育实践的主力,职能部门的任何一项相关活动的策划都会影响到教师的选择。因此,学校在对职能部门进行评价时,同样也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方面提出相应的任务与要求。例如要求每个学院在每个学年中申请一个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课题,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研究的教师提供各方面工作支持,定期给教师们组织相关培训等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教学环境的美育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不是一日即成、长久不变的工作,其协作程度从浅至深,表现形式就大不相同,而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的完善都离不开从学校乃至教师群体的每一份子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美育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