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3-01-02 23:54曹鲜梅
华东纸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语文教育

曹鲜梅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中学,山东青岛 266200)

0 引言

近年来,中小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比如在课时上,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利用班会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活动;寒暑假时间,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具有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改观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但是依然还是存有很多的问题,加之处于高中阶段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巨大以至于很多的高中学校将劳动教育并没有重视起来,不免导致很多的学生觉得劳动可有可无,自己只需要将学习成绩提高即可。

1 语文教学贯彻劳动教学使命

针对这些现象,教育部明确要求:2020年之前,各个地方的高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除了专门开社具有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之外,所教学的其他课程也要具有针对性的融入劳动教育。而语文这门学科所强调的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对语文的听说读写上,还要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更有利于加大对学生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为了更好的落实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学校要培养学生对于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学习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出更多的新时代接班人,语文教育对于培育劳动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道“劳动是智力、品德等其它方面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他认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这是因为,劳动带来的教育不仅在人的思想起到了改观的作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也变得更加的充分多彩,劳动教育在提高人的道德情感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人对创造性劳动的态度。从劳动是生活的必须转换为劳动是生活的一种享受方式,是一种生活上的乐趣,假设脱离了劳动、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双手劳动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理论一经提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1500多万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

自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者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研究掀起了一众热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992年,腾大春主编的《外国教育通史》中强调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及个性发展是相互渗透和依赖的,劳动教育需尽早开始。蔡汀在《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中》所指出的是劳动教育具体的意义,所主要强调的是一旦没有了劳动那么将无法进行生活,劳动的存在可以让变得聪明、高尚、智慧,2003年的时候,王天一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一文中十分的推崇劳动他提出,通过劳动教育能展现人的天赋、智慧、才能,并能够实现德智体美的相互依赖与融合。

2 劳动教育形成意义

纵观我国古代的劳动教育,早在清代初期,教育家颜元就提出了鲜明的劳动教育思想。

他认为劳动可以让人克服自身的惰性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昼勤农圃,夜观书史”他所论述的是劳对于培养人才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壮大以及对人的教育都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杜成宪在《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一文中指出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一反桎梏中国社会两千年的传统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如何救国救命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一众“生活即教育”的劳动思想,一直到今天,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学实践为学校教育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思路。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树立起争取的劳动价值理念,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他在《自立歌》中是这样写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实则很好的阐述了劳动才是有利于国人树立自强不息的观念,对于学生在智力以及创造力的开展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能够让学生自小就树立一种正确的劳动观念,对于国家未来的工农业发展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刘猛在《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一文中认为陶行知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很有启发。《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一问所介绍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并且指出了劳动教育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开展劳动教育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实施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研究着所持续关注的领域,在收集整理了诸多国内外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劳动教育的大致情况。以上这些教育学家的思想和研究者的论文专著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作用从多方位和多角度做了深入而透彻地阐述,使我们更加清楚明白劳动教育所带来的重要性,但是要如何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迄今为止在国内外还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成果案例。高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高中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全面地挖掘和系统地探讨,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在传播学科文化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要且可行。

这个研究适应了新形势下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符合国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要求,能够充分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让广大青少年在新时代的社会中尽情的发展,让他们的人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尽情的挥洒热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劳动教育培养措施

现今正值教育改革阶段,院校应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做好劳动教育,对新青年的培养意义重大。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渗透,对于改观当前的教育教学观念注重知识轻实践的理念有一定的帮助。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出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励学生参与到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喜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习惯,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了劳动的自觉性,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探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形成劳动教育的特色教学模式,为高中劳动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积累。

利用课本教材和课外报刊、名著相结合的方式,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感受劳动的魅力。如从《诗经》《观刈麦》等古诗词中学习古代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劳动的场景;从《都江堰》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大自然面前迸发出的智慧;从《平凡的世界》中感受现代人在劳动中创造出的不平凡;从《人民日报》时评和《时代人物周刊》中感受当代人劳动的伟大。

同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科优势,举行“劳动与我同行”“向伟大的劳动者致敬”的主题演讲;开展“爱读书爱劳动”的朗诵比赛;举行“劳动助我成长”的主题辩论赛;进行“劳动与未来”的写作比赛;设计“劳动·见证”“劳动·奋斗”“劳动·成长”写作系列训练。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创造力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在学生有了劳动的基本意识之后,借助家校互动平台、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产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医院、养老院等场所,带领他们切实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4 结语

在2019年的全国1卷作文中写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明了劳动才是财富的源泉同时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展至今,延绵不绝,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同学并不理解劳动,也不愿意劳动,还有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从高考作文的角度考察劳动的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五育并举”的基本要求。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注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需做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劳动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