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与化解对策

2023-01-03 03:31邬余俊杨绍祥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院校职业

邬余俊 杨绍祥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而职业院校教师更是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2018年和2019年又分别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总体上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但受现实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现象越发严重,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制约了职教改革的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展开研究,可为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与职业院校协同化发展提供理论和佐证,为职业院校改进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深化教师群体能力提升、完善激励机制提供实践指导,促使教师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一、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界意识到情绪在教师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教师工作中的情绪为切入点,探究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2年6月底,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数据检索发现,近十年来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的文章共16545篇,研究成果主要面向全体教师,涵盖大中小学校,对其产生的原因、现象、危害以及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普遍性特征。但是,其中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文章仅1687篇,占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总量的10.2%;而关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章只有665篇,占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总量的4%。此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9年组织实施的第二轮全国中职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中职教师的从业总体满意度为58.52分,和2016年相比下降了3.91分;中职校长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满意度较低,得分仅为57.23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路径较狭窄,实效性和针对性强、质量高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资源不足、机会短缺,尚不能满足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笔者发现对高职院校教师从业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官方数据缺乏,只有部分学者对部分院校进行过局部调研,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018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所做的一项调研。该调研涉及206所高职院校9800名教师,其中高职院校教师对从业的不满意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两个维度,如参与权、参与实践创新机会、师生课外交流时间、学校反馈、课程教学有效性、创业支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等。加之其他因素影响,职业院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在所难免。

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一是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认可度较低。2021年《教育家》杂志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学生和家长在选择“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时,“社会认可度”位居前列,这不但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隐形门槛”,也使人们对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严重挫伤了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受外界压力影响出现本领恐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的实施,确立并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断聚焦,同时对职业院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需要,使得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2.学校因素。一是职称评聘与薪酬体制不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历经数十年的改革和发展,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竞争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在具体操作层面,大多还是参照非职业教育学校将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成果、企业调研等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对潜心教学的一线教师有失公平。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如何潜心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等问题的评判,有着程度不同的顾虑甚至抵触。二是学校管理制度越来越细化。管理制度过于细化,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削弱了其尝试和创新的动力。部分教师在这种高压氛围下不能也不再发表独立见解,甚至附和自己并不赞同的意见或直接沉默和逃避,漠然对待工作,归属感和热情大大降低,职业倦怠难以避免。三是分工安排不尽合理。部分专任教师在教学任务已经比较繁重的情况下,还要承担其他工作,不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不可避免地增加精神和心理负担。

3.学生因素。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对教师(尤其是通识类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不予理睬,从而导致教师投入教学的全部努力和热情无法从多数学生那里获得正反馈,进而逐步降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值,没有成就感。

4.教师自身因素。一是业务成长能力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的进步,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教师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应与时俱进、同步提升。但部分教师或由于自身业务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或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更新;或由于年龄偏大,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导致职业倦怠加剧。二是心理调节能力不强。多数青年教师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训练,理论能力强于实践能力,在面临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工作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学生沟通等多重压力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进而会感到自我能力欠缺、无法胜任工作,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化解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新职教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新职教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要求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并会促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同时也会给予职业院校教师应有的尊重,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丰富职业院校学生的上升通道,增强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加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审批力度,在专科层次职业院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教学的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保障职业院校教师的权利,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和实用性,让教师不再产生本领恐慌。新职教法强调“国家保障职业教育教师的权利,提高其专业素质与社会地位……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严格落实并给予充分的支持。例如,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赋予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加大其参与教学改革、实践创新、学术交流的机会,保障教师群体在职教改革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职业院校教师的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应与时俱进,具有紧密性、相关性、针对性,注重培训效果,优化培训激励机制,确保教师本职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适当减轻其教学和科研的压力。

2.优化学校管理模式,激励与“减非”并重。一是优化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将教师的工资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引入过程性评价体系,从教师实践、教师教科研工作能力等诸多层面进行评价,确保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开职称晋升的条件,增加职业学校职称评审的名额,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优化校园管理模式,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职业院校要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上下真功夫,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育共同体,让职业院校教师人人显身手、个个能出彩。加强学校与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设,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提升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领导应以人为本,尽力协调解决好教职工困难,使其把更多精力用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工会要加大对教职工的关心和关爱,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教师的归属感,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三是优化教师教学任务,主动为教师“减负、减非”。一方面,学校应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方案要求,贯彻落实生师比要求;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引入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统筹安排教师的课时量、工作量;探索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将教师从超负荷工作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梳理清查各项检查、验收评比、督导等工作,精简会议和文件,遏制住“文山会海”,取消重复数据上报,避免摊派过多教学以外的工作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进行精准管理,为教师的职业定性、职责定位,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为非教学、非必需、非紧急专项工作进校园打造防火墙、隔离区,抵制各种侵占、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行为。四是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欲望和能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育主管部门加快加大职业本科院校的审批速度和数量,让更多学生充分感知其成才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正在不断提升;职业院校要让学校的教育和关怀落地有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品行素养,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形成正反馈,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应对倦怠情绪的能力。

3.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提高效能感。一是外化于行,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自信。在业务能力上,以学校“双师”为抓手,德技并修;在教学实践中,基于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及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将自己的专业和产、教、研相融合,积极对待每次思政培训、业务培训、企业学习,并将培训与学习的成果第一时间落实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树立职业自信。二是内化于心,即做好自我调适。正视职业倦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消减负面情绪,让压力成为前进的动力;及时适时与上级组织或领导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提升工作效率的建议与帮助;加强内在修养,多看书多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丰富课外生活,开阔视野和心胸。三是不忘初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强调先育人、后传授技能。用高尚师德培养学生健康心灵,用职业实践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在实现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时,增强教师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自豪感、成就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完善和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化解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职业院校和教师三方合力,共同更新社会观念、改进管理模式、加强职业信念。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更应将自身职业发展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将自己的职业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相统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心理调适,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任务,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业院校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