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现状及路径探究

2023-01-04 10:28王钟宝
职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

王钟宝

摘 要: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服务于企业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当前,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存在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度较低等诸多问题。本文使用麦克利兰 “冰山模型”,建构中职学生劳動素养四维双层框架,并融合工匠精神培育总结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    劳动教育    工匠精神

在创建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已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层面,劳动教育成为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笔者认为,以工匠精神引领劳动教育,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把劳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探索科学有效的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是当下劳动教育的重要课题,由此能够驱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的传承与迭代。

一、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理论研究

企业是典型的劳动价值体现的场所,企业岗位需要员工通过劳动生产产品,获取价值。培养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行业的发展。为顺应当下行业的发展变化,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主动性、纪律性、吃苦耐劳、踏实勤奋以及积极的劳动态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笔者使用“冰山模型”及其理论对劳动素养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和具体划分。

(一)冰山素质模型

“冰山模型”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针对衡量人的能力和素质特征发展水平而设计,涵盖知识、技能水平、动机表现、人格特征、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特征等要素。该模型认为个体素质包含“露在水面上的冰山部分”和“隐藏在水下的冰山部分”,前者包含外在可见、具化的知识、技能等,而后者指内在不可见、难衡量的素质,如个性特质、自我形象等。劳动素养作为个体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视为个体综合素养的下属领域,逻辑上适用于“冰山模型”及其理论。

(二)劳动素养四维双层框架

受“冰山模型”及其理论启发,笔者根据该模型的特征因素,对照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素养涵盖的培养维度,最终将劳动素养分为四维双层框架。四维即灵魂地位的劳动观念,基础地位的劳动知识,关键地位的劳动技能,根本地位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双层即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属于显性能力层,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和品质属于隐性能力层。四维劳动素养中的劳动观念包括劳动价值观、过程观、成果观、关系观和技能观;劳动知识包括生活类、社会服务类、职业类、社会生产类四种;劳动技能则分为基础、一般和职业三个层次;劳动习惯与品质包括劳动规范性、主动性、坚持性和创造性。

二、中职学生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融合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社会淡化、家庭弱化”的困境,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参差不齐、对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认知模糊的情况普遍存在。笔者依据中职学生劳动素养框架中的四个维度,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对某中职学校即将就业的三年级2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劳动知识维度,学生劳动知识普遍欠缺,其中社会服务劳动知识的正确率仅为17%;在劳动技能维度,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情况良好,但是职业技能掌握情况不佳;在劳动观念维度,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劳动观念较之女生稍强,与劳动价值观、关系观、成果观相比,学生对劳动的过程观和技能观认知程度较低;在劳动习惯与品质维度,女生的劳动规范性远高于男生,男生的主动性、坚持性高于女生,二者创造性差异不大。

(二)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笔者对某中职学校部分专业进行了工匠精神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从校园文化宣传氛围、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师的工匠精神涵养以及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制定等方面采取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方式。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现状不乐观,甚至未达到及格分数线。

(三)中职学生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融合的现状分析

1.中职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度不高

第一,中职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较低,尚未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导致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消极被动”现象,一些中职学生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

第二,学生对学习抱有很强的功利心态。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劳动素养培育的“回报率”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导致学生产生“劳动素养培育对未来职业发展无直接效益”的错误结果论,从而忽视劳动素养对其终身发展的长效意义。

2.劳动教育课程与工匠精神融合度较低

第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内容,然而,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教育融合度较高,与劳动教育等通识课程的融通则较少。尤其是劳动教育课程中工匠精神概念的渗透还不够充分。

第二,由于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及层次上会展现出不一样的切面和深度,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接受的工匠精神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如此一来,学生在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课和实践课中,对工匠精神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参差不齐。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通过分析当下中职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及产生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意识、劳动实践经验、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劳动课程改进方向,笔者根据政策和企业的要求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再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从建立“工作室”、打造“场景圈”、创设“体验场”三个方面展开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明晰工匠精神“内涵”

为了高效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改革,笔者立足相关政策文件,充分参考企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最终将中职学生需掌握的工匠精神内涵定义为五种优秀品质: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品质、淡泊名利的默默无闻品格、坚持不懈的持之以恒精神、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道德以及独具匠心的专注创新信念。

(二)组建劳动工匠“工作室”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意见》,联动校企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组建劳动工匠“工作室”。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媒介,劳动工匠“工作室”是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的助推器,也是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平台。以工作室为引领,引入“劳模课程”“企业课程”等模块,重构适合中职学生的劳动课程体系;开发劳动教育活页式教材、教育资源。例如,收集企业成功创始人案例,编写《工匠精神》活页式校本教材,开发《职业劳动体验》校本教材等;引进企业“劳动模范”进课堂,双师共导,让学生近距离接受劳模的教育,从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伟大,深耕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三)打造劳模工匠精神“场景圈”

培育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既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也需要营造崇尚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劳动工匠“工作室”成员由技术能手、劳模组成,在将他们请进校园传授技能的同时,也将凝结于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引入了校园,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此外,还要推行“四融育人”的劳动教育,即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并充分利用海报、橱窗、建筑装饰、微信等媒体介质营造劳模工匠文化“场景圈”。

(四)共情劳动观念,创设劳动实践“体验场”

深入贯彻“职教二十条”对于中职学校加强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专业特色,深耕第二课堂,创设劳动实践“体验场”,组织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活动实践。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参与打造装配工实践体验活动,学习体验修理机械产品、装配工具等带来的成就感;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参与汽车保养体验活动,前往汽车医院、汽车美容院等地学习汽车保养知识、简单维修知识等;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创设产品设计工作室,为客户设计个性化的保温杯、吹风机等;烹饪专业举办校园美食文化交流節活动,以美食会友,促进学生间的技能交流,提高学生职业成就感;公安预警专业学生参与法制案例广播站活动,宣讲法制案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平面设计专业举办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学生灵感;电子商务专业创设企业直播平台,开展直播卖货活动。

四、小结

劳动教育是推动人才培养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打破学科、学段、专业的界限,突破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困境,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为产业、行业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探索劳动教育路径,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新观念、新视角、新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认知,用以指导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热爱劳动,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

参考文献:

[1]左莉.基于冰山模型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 大众标准化,2021(18).

[2]隋玉亮.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0(2).

(作者单位: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