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类卓越的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3-01-05 08:43王定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分类

王定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国家督学)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具有14 亿多人口的伟大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胜利前进的战略问题,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点亮了指路明灯,也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一、立足新征程把握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这对我们进一步凝心聚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推进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应达到的新水平状态,更是一个置于经济社会大系统与国际大环境的新发展境界。正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之中,所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近年来,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理论上也开始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理念和细化举措上仍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这一宏大目标的落地亟待更加行之有效的理论供给与实践滋养。在新征程上,中国高校必须对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对内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质,打造创新高地,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现实因素亟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予以有效回应。

笔者认为,推动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应当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出发,从高等教育内部外部根本变革出发,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回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宏观目标。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是面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构建分类卓越的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仅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还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分类卓越是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因此,审慎地思考当前高等教育所面对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探讨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肩负的多重任务,才能抓住制约当前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以科学系统的理论认知指导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活动。截至2022年5 月31 日,我国共有各类高等学校3013 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270 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 所,成人院校254 所;在849 所公办本科高校中,147 所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上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2]高校类型不同,定位不一,性质各异,任务也不一样。面向2035 年,分类卓越是实现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分类卓越回应中国之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这对教育、科技和人才提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从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看,中国已经在2018 年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处于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期,多数地方仍处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期。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仍需应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叠加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产生新一轮变化。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现代化的发轫离不开社会制度结构的高度分化和专门化,[3]而专门化的人才则离不开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适应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4]高等学校只有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积极回应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找准钳制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2.分类卓越回应世界之问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4.0 渐成现实,数字时代已经到来。霸权国家极限施压、破坏国际秩序,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时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搅动全球格局,伤害民众健康,妨碍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携手促进教育公平、关心弱势群体、关注人工智能、提升教育质量、开展项目合作、达成规则共识乃是主流愿望。但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差异很大,地区动荡、冲突及不确定性骤增,教育交流受阻、步调分歧和误解摩擦问题时有发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学校需要为人类和平和发展贡献智慧。如何实现这一愿景,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亦是世界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5]面对人类社会的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方向。高等学校需要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育对外开放中为更加合理的人才布局服务。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比较优势,也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服务区域性产业结构布局。分类发展为不同的高等学校创造了各自走向卓越的新契机。

3.分类卓越回应人民之问

智能时代的到来将对劳动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变革必然引发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6]。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人才战略布局,以及关键技术、重大科技项目等创新领域的拔尖人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将塑造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从而产生与此相关的开发、应用和管理等一系列就业岗位。但短时间内,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仍可能冲击劳动力市场。在智能时代的挑战下,高等教育如何满足青年的差异化发展是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权威表述。新时代,人民的教育需求差异很大。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不仅有助于满足现代化发展中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职业发展需要,也有助于实现受教育者的差异化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分类卓越回应时代之问

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能够为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人才支撑。纵观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水平以及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回应程度都对国家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时代,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受到市场、政府投入、人口波动和强调新技术等压力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各国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的高等学校而言,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高等学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我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8]面向新征程,中国必须通过内涵式发展才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具体而言,建设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使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上找准定位、特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以分类卓越的新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面向新征程,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回应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中国迫切需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追求高等教育分类卓越、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办出特色,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相协调的多元办学格局。

1.明确高校分类、增强办学特色

明确高校分类能够促进高等学校的建设体系由过去的“金字塔”转向“五指山”,更好地对接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求。分类的目的是让高校明确各自的定位,实现各显神威、各展其长。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上应当有所区分。“双一流”高校应当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着力攻克现代化建设中的“卡脖子”难题。“双一流”高校应当形成“国家队”意识,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主引擎作用,成为各专业领域中的“航母”。第二梯队高校(即“双一流”以外其他具有博士授权、硕士授权的高校)应当勇担使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争创一流。在明确高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取实现弯道超车。普通型高校(即学士学位为最高授予权的院校、行业院校和新升本院校)应当以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为重点。这类高校应注重发挥传统优势,开展应用研究,回应社会关切。技术技能型高校(即高职院校)应当着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专科层次的专业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迭代改造升级、助力城市建设、贡献乡村振兴和推动区域发展。

2.立足高校学段、开展分层教育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位授予层次、学位授予类型和学科专业特点确定不同的标准,形成灵活且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本科生教育应当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同时也应当注重适量培养基础性、学术型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动培养结构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硕士生教育应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重分类开展教育,充分利用高校研究平台提升学生能力,对接现代化建设需求。博士生教育应着眼长远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通过高点定位、课题介入等方式提高科研能力,通过导师耳提面命、沉浸指导促进博士人才的厚积薄发。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当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强化课程的前沿性、系统性,体现研究生应有的专业深度和难度。专业型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则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找准相应定位、履行各级责任

各类高校应在分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把多样化、有特色、服务需求作为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上,应以发挥高校服务建设现代化强国功能为导向,促进不同类型的高校找准发展定位,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尤其应当注重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各级教育管理主体履行责任到位。中央层面需要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制定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区域资源配置。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多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优化东西部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但一些地方院校仍应着力解决学校类型层次欠适应的问题。省级层面需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布局。市级层面则应把高校作为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科教支撑、城市名片和消费群体予以支持。

4.履行五大职能、突出人才培养

各类高校都应关注高等教育五个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往合作。不同类型高校在履行这五个职能时应该有所不同,有轻有重,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职能。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科学研究是“双一流”高校和第二梯队高校的重要任务。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没有叫得响的科研发表,没有用得广的科技转化,这些高校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各类高校都应提倡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成果运用于实际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要认清大势,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的威胁和挑战,坚持有选择地“请进来”,坚持有章法地“走出去”。

5.开展科学评价、落实立德树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应当体现新时代、新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价应当注重激励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发挥一流影响。其中,一流人才培养应当成为评价的首要标准,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国内外公认度是重要标准,发挥一流影响、形成的重大影响力则是最大权重。当然,为实现分类卓越,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就不能用一个标准部署任务,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成绩。立足新时代,高等学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根本标准。评价的关键还是要看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分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分类算一算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