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向

2023-01-05 08:43陈正权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陈正权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9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一、中国式现代化意蕴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1]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2]。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兴起缘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运动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导致民族危机的回应。随之,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探索期,先后经历了1954 年“四个现代化”的构想、1964 年提出在20 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1975 年再次提出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曲折摸索期。邓小平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深刻反思后提出,“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并从科学技术、经济民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生活民主化、在向世界开放中走向现代化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总体构想。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既吸纳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植根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特色的一种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创造并贡献给世界的智慧财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这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高质量发展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高校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高校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依托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势,坚持高校办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高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期待的回应。人的现代化体现在较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上,高校现代化的教育是推进我国人口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素养、现代化品质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活动,而教育的主体是人,人的现代化是高校现代化的目的和核心,人的现代化由此也构成了高校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和旨归。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须靠高质量的教育。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先进思想的传播地,是为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思想、人才、智力支撑保障和服务支持的关键力量。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校要有将办学定位和目标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办大学的定力,要有利用“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能发挥“人才智库优势”增强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实现政治思想文化富裕的引领力,还要依托“创新优势”并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问题为导向、主动融入和服务所在区域与国家社会发展战略,激发担当共同富裕建设使命的活力。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6]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使命,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阵地,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主力军。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广大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其在精神追求上树立起远大理想;要引导广大青年传承发扬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确立向上向善的道德修养;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鼓励青年学生始终发扬斗争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养成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从而以高度的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繁荣发展。

4.走“绿色+”教育发展之路,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高校要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力,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理念贯穿高校教育管理和改革发展范畴,利用绿色理念、知识及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推动可持续科技创新与转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依托高校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充分发挥绿色发展宣传引导和科技创新优势,依托相关可持续发展学科资源优势,集中高校优势资源助力绿色发展,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全面筑牢生态文明发展之基。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人本价值、彰显了人本意蕴、保障了人类权益,而且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是全人类共同美好生活的现实化,是世界人民美好生活未来愿景的价值坐标。[9]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要把握新使命,积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促进学校新发展,在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倡导人类思考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热爱世界和平,自信、开放、包容,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相互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差异,并通过文化对话、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此外,高校要主动研究切实可行的国际传播机制和传播影响因素,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跨文化传播,在坚定服务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和平与发展;要以更加自信、开放、积极的姿态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0]的文明观,为实现人类幸福美好和平的明天作出更大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发展重要议题。《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总量难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及发展方式转型,人力资源结构布局尚不能满足西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专业技术类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11]这迫切需要西部高校融入社会发展大循环,构建适应西部发展进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肩负起振兴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使命与责任。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立体的高质量发展特征、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合理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的高质量发展基础、多维的高质量发展动力、稳固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等六个维度。

1.协调韧性与开放智慧:形塑立体的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特征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由形式到内涵,由片面到整体,由封闭到开放,由借鉴到自成”的变化过程,蕴藏着“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双重美好”的价值期待,彰显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协调性。“协调”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影响,共同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西部高校在全国的良好格局构建指向两个向度:一个是西部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协调,即西部高校与东部、南部、北部、中部高校要保持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财政经费、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到和而不同、均衡发展;一个是西部高校与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两个系统发展步调一致、互为牵引。二是柔韧性。由于历史、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西部高校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上始终处于后发地位,成为“相对性弱者”,唯有敢于不断变革与创新,才有机会在低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变革与创新意味着不确定与多样性,也暗藏着不可预知的危机,为此西部高校发展必须具备柔韧性特质,即强调西部高校在不断变革与创新的复杂环境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抗压性、适应力和学习力,其管理结构、制度体系、功能发挥等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逐渐优化。三是开放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西部经济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向前发展。西部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科技创新的重要供给方,要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教育服务积极开放的经济。四是智慧化。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实践形式,遵循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12]这也是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之一,指向西部高校在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系统化、精准化、个性化、优质化、协同化、拓新化变革。

2.以人为本与绿色创新:树立科学的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逻辑,[13]“以人民为中心”在教育系统中体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因而,西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具体彰显为“以生为本”、“以师为本”和“以民为本”三个方面。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引导学生自然生命、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的美好生长,营造和谐、科学、有效、自由的学习环境。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师为本”,教师是关键,是提升西部高校“造血”能力的重要动力源,因而要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还需坚持“以民为本”,这指向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国家、地方需求和特色优势,通过提供高水平的人才与科技精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塑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势态。此外,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因而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14]“绿色”意味着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不能仅注重短期发展结果显现的“可视化”与“快速化”,更要注重长远合理的发展目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健康和谐的发展生态。同时,“只有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才能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和安全保障”[15]。“创新”指向西部高校要围绕科研投入、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协作等一系列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制度建设、组织培育与活动设计,促进学校的办学活力,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提供系统有效的驱动力。

3.优质特色与持续引领:确立合理的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目标

高质量是一个从客观获得向主观感知、从底线满足向高层普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动态发展过程,发展的最终形态之一必然是优质。优质并不是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的优质,而是整个系统都达到了优质发展的形态,包括人才培养上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均有明显增量,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学科建设上能够实现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甚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社会服务上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能够建立开放包容的体系、在国际比较中实现卓越发展,等等。高质量发展的形态还包括特色。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既有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区域情况的特色性发展,即高校高质量发展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西部区域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精准定制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分层、分类、分级地有序推进西部高校健康发展。同时,还必须将“持续引领”作为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西部高校作为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如果“优质特色”是“任务导向性目标”,那“持续引领”则是“扩散导向性目标”,前者聚焦于教育系统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后者则为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后引发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目标,力图形成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

4.精准定位与实质整合:全方位升级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基础

办学资源的短缺和滞后,一直都是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攻坚问题。西部高校只有全方位升级优化与之发展相关的环境、资源与文化等基础,才能稳步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在西部高校办学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下,探寻新的配置模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推动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资源配置的前提是弄清需求。需要将西部高校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精细化分解,建立科学的教育资源需求评价体系,精准测算和确立西部高校各项战略发展对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的需求量和需求权重,并结合已有的办学资源供给水平,找出预算办学资源供给与实际办学资源供给的差距,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补短板、缩差距、争更好。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则是以实现办学资源优质均衡为配置目标,以区域内党委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学生为配置主体,遵循“规范-精准-效益”的配置原则,采用灵活多元、长期持续的配置手段,通过优化组合、协同互补,将办学资源在西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以及学校内部进行分配与安排,以解决西部教育在校舍条件、经费保障、师资队伍质量上的滞后问题。资源整合的本质在于“共建共享”,关键在于多元主体联动,难点在于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因而,要深入分析西部高校发展目标、功能、规划的耦合性,创新资源整合技术、组织、平台、制度等,顶层化、系统性、长远性地设计西部高校资源整合机制,推动各配置主体信息互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与利益平衡,以提升资源整合的有效性、长期性与科学性。

5.对标超越与内外联动:激发多维的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6]。因而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为“找差距、明原因、促协调”,为西部高校发展提供动力据点,对标我国教育改革要求,对标我国东部发达城市,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制度建设、院校规划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中国式现代化是学习借鉴与主动构建的辩证结果,因而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在对标先进地区时不能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和“模仿主义”,要立足西部发展实际,扎根实践,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力争在对标中实现超越,深化西部高校改革与发展体系建设,走出一条适合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道路构建的进程中,要协调好支配大学规模扩张与体系结构形成的三种力量,即来自社会群体请求教育机会公平的社会力量,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行政力量,以及促进大学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内在逻辑即学校力量。[17]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外部驱动力即行政力量的推动,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外部驱动力即社会力量与内部驱动力即学校力量的唤醒与激发。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均通过内部分权和集权两种方式建立“宏观善治”与“微观善治”。其中,“宏观善治”是“微观善治”的保障,“微观善治”又是“宏观善治”的体现。另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又通过外部权力的转移,引入社会群体作为中间调节机制,[18]平衡和承担宏观与微观的利益分配与职责划分,以形成上下共促、内外协同的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

6.类型生成与集群共治:构建稳固的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模式

坚持类型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生态系统,也是西部高校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举措。“弯道超车”并非要超越东部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而是要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与趋势,超越以往的西部高校教育办学模式,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出办学活力,与全国高校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当前,西部地区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南亚开放等,尝试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构建创新性、高级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西部高校要主动对接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通过适应和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学科特色发展,以学院建设为单位,积极对专业课程、管理制度、教学模式、科研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以实现西部高校有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类型化生成。同时,积极响应和细化“实施新时代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的西部高校集群发展思路,推动位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薄弱区域与优势区域中的各类高校既做到错位发展、各有千秋,又做到抱团发展、以强带弱。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在资源建设、科学研究、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深度共建共享机制,并鼓励形成一批高校集群发展的典型经验进行推广试验,带动西部高校向高质量方向全局性、系统性、有序性迈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中国式民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