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连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2023-01-05 12:05孙倩格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服务

□文/孙倩格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 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本文以安康旬阳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措施建议,力求为国家巩固连片贫困地区“后扶贫”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蓝本。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陕西省作为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而陕南连片贫困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是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聚集地,其中安康市地处汉水横贯东西的河谷盆地,被确认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区。就其区域特性而言,“四区叠加”和“五大结构性”并存,成为陕西省唯一一座涵盖两大矛盾的城市。因此,本研究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研究导向,来研究安康连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求打造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国家巩固连片贫困地区“后扶贫”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Adolf Wagner 最早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支持对其社会进行管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履行政府的职责,强化政府的社会责任。Arturo Rubio 指出西班牙模式——地中海模式,即主张政府的关注焦点应该放在弱势群体文化权益保护上,从而实现公共文化的普惠价值。

国内学者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建立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马雪松(2016)认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供不应求”;二是“供非所求”。贾琼(2018)指出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尚未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脱离了人民需求。李国新(2019)认为市场机制和手段是弥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弱项的重要方式,政府应该引导和激励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金武刚(2014)认为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相关部门为社会公众积极提供最基本的、最能满足公众需求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关于陕西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朱晓琴的研究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均衡,服务方式单一,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陕西农村自然环境恶劣,专业人员留不住,乡镇文化专干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同志或者兼任,即便这样也还被经常调去应付其他工作。杨玉麟(2017)认为贫困地区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建设,主要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县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第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的管理,例如对于管理体制的再整理;第三,村(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必须按照上级要求的标准进行建设,达到服务的全覆盖,根据上述问题,力求因地制宜地发挥安康地区新时代的优势,巩固好“后扶贫”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

三、安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陕南位于陕西省南部靠近秦岭山脉,是革命老区,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区,现阶段面临基础设施差、供需结构不平衡、本地财政赤字严重等问题。加之2020 年安康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区,因此选取安康市下属旬阳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基础示范区的契机,尝试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对策,希望可以以点带面,为国家其他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蓝本。

之所以以旬阳县下设的金寨社区以及棕溪社区为例,除了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社会人口等外在客观因素,还考虑到旬阳县拥有的独特历史背景因素,如拥有大规模移民以及多元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的融合使得该县的文化具有特殊性,因此可为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带来更为具体的分析。

四、金寨、棕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障碍

(一)缺乏有力的文化建设。“风俗弊坏,由于无教”,金寨对于如何“教”一直缺乏正确的认知。新民风建设开展前,金寨、棕溪社区治理矛盾突出,原因之一在于治理方片面地将乡村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相对立,未能认识到文化服务对于脱贫攻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金寨、棕溪社区地处秦巴贫困地区,其经济结构呈现出“一元化”趋势,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提高自身的经济地位。社区基础文化建设相对落后,镇文化站和村综合服务中心由于资金匮乏导致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二)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国家也开始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大对其投资,但投入总量离公共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尚存一段距离,这也成为了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调研发现,尽管旬阳县文化理事会的成员大都出自村里的精英式人物,负责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安排;然而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他们缺乏组织管理的专业知识,通常都是依赖个人素质和惯有的协调能力进行活动安排,这导致其缺乏筹集资金、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号召力和说服力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法制建设还不到位。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乡村文化自组织”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于法规制度的缺失导致其身份不被广泛认可,在引进公共文化活动中,往往会遭遇准入门槛限制的境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自组织的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

(四)居民贫困思想根深蒂固。这突出表现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不高。旬阳县是典型的贫困地区,长期受到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问题的制约,人口文化程度不高,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更是少之又少。他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远远小于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五、安康连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举措

(一)加快政府建设,以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治基础。政府在农村本土文化自组织中应该担任主导角色,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该组织的发展策略,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及农村自组织的发展目标,通过这些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来保障农村本土文化自组织的发展壮大。

旬阳县“乡村文化自组织”的规章制度应在安康市现有顶层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在现有乡贤体系制度层面上加以补充和完善,要明确理事会的主体地位,在立法层面上明确其合法身份并保障其合法权益。政府要做到让这些优秀的文化百花齐放:首先,应该尊重优秀的民间文化人才,了解并重视“乡村文化自组织”的社会氛围;其次,基层群众的生活也是应该重视的,包括关注其活动如何开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加大对理事会的重视程度。

(二)加快农村自组织建设,以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基础。理事会成员是农村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积极培养理事会成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在深入挖掘农村现有优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将农村的文化资源与先进的文化理念结合起来,在实现农村文化资源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同时,探索农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路径。首先,理事会应对人员机构、活动章程、成员职责、资金安排、管理流程等提供指导性意见,让成员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团结协作,培养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有利于形成民主自由的环境,实现自组织的高效运转。其次,要完善文化自组织的相关制度,对于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决定权、管理权和支配权进行一个明显的划分,提升文化供给效能;要关注理事会成员在建设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建立理事会成员的自信和自豪感,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有热情,充分发挥理事会成员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当地的文化建设水平。最后,要确保上级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拨款,要尽其所用,鼓励倡导其他民间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联合,比如县级文化馆可以联合村级服务区有效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高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

(三)加强非遗传承建设,以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自信。非遗文化资源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资源,归根到底也是经济上的资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勇于创新,不断挖掘和管理,让这种文化“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农村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硬支持”。

在金寨、棕溪社区调研时发现,对一些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进行管理时,可以通过制度上的改革、结构上的调整,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从而满足公众的需求。但对于像传统戏剧这类非遗传统文化,群众的需求是强烈的,在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农民群众会自掏腰包进行集资,邀请剧团下农村演出。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戏曲制度设计,加大对戏曲进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戏曲人才的教育支持以及戏曲产品的供给,把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四)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资源。十九大报告指出,优质发展也为公共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农村图书馆建设要逐步由逐步发展向质量提高转变。虽然,目前农村的图书馆建设还面临着环境障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国在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以及质量提高等方面做出努力。农村图书馆建设要适应调整和标准化的要求,更好地符合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满足公众的需求。

结语

以安康下设的社区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在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要以政府和农村文化委员会建设为主体,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和传统文化,在加大供给支持的同时,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将文化“软支撑”转变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要在贫困地区创造一个本地特有的文化供给模式。希望本研究为“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