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学教育:创造力发展的根基

2023-01-05 14:01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创造力科学儿童

陈 荣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一、儿童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一)儿童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世界各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我国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2021年6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中强调“要提高科学教育和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质量”,这让教育界改革科学教育体系,完善其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开端,其价值定位是科学教育的关键,影响着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1]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从20世纪初的单纯学习“社会与常识”等静态知识体系转变为如今的要求儿童探究周围世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主动学习,[2]实现了向提升儿童科学实践素养方向的转变。总之,儿童科学教育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基础,对于个人素质提升及国家未来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国际挑战的多元化,我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之一。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是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核心,儿童时期思维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提升全民创造力的基石。儿童创造力具有可塑性,其发展易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尤其是教育的影响,可见,教育的内容、观念等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理性思维方式、自主合作探索能发展儿童严密的逻辑,在严密逻辑的指导下儿童可以独立的开展实践行为,并在一步步的探索和尝试中发现事物的本质。[3]

二、儿童科学教育促进其创造力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游戏化”科学促进创造力发展

陈鹤琴认为,儿童教育是在快乐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造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他指出儿童首先是好游戏的,其“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冒险心皆能从游戏中渐渐养成”。[4]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便是游戏化教育,让儿童在娱乐中认识科学真理,发展科学思维,从而培养儿童的科学创造力。研究也证明,儿童科学教育与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创造想象、创造能力有着极好的结合点。[5]因此,儿童科学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对于游戏的热爱,将知识融合于游戏活动中进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陈鹤琴认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冲动的起源是好奇,好奇是儿童认识新事物和获得知识的门径,他表示:如若儿童面对新事物没有好奇心,也就不愿意去了解和接触新的事物,那么他就不能够清楚知道事物存在的性质和状况了。儿童对事物是充满好奇的,好奇既表现为言语和思考上的种种不解与疑问,也表现为行为和动作上的验证和探究。一般来说,儿童好奇心的来源包括事物本身存在的新奇,以及事物联系和碰撞后而发生的新异。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新知识作为儿童认知尚未涉及的领域必然会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并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陈鹤琴提倡儿童走进令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环境中,科学知识来源于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另外,他认为儿童热衷于模仿,而模仿尤其是后期联想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我们可以发现,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通过阐述儿童的想象力、好奇心、热爱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强调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注重实施促进儿童想象力、激发儿童好奇心以及教育游戏化的教育方式进而促进儿童创造力培养与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科学思维促进创造力发展

一直以来,传统的智力结构理论忽视了人们在观察分析问题及创造新产品时所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性质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20世纪80年代,加德纳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同等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6]他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某种有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他的研究阐述了智力的多元性,在运用多种智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力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的多种智力结构也意味着儿童具有多方面的创造力,后天环境和教育能够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因此儿童科学教育是发展儿童的多元创造力的关键。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智力概念的扩展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其他方面的智力以及相应的创造力,强调儿童科学教育要重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对于传统意义上人们否定创造力作为智力的内核或者因智力的单一性而扼杀个体其他方面的创造力的观念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不仅革新了传统智力结构的观念,更为科学思维能够发展儿童创造力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同时为儿童科学教育如何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

三、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赫胥黎认为,进行科学教育“应当开始于智力的发端”。可见,儿童时期的科学教育以及科学探索对于个体一生的成长有着积极意义。虽然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与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在成就上不能相提并论,但这种自主思考问题并不断寻求解决办法的科学精神会成为日后儿童成年科学探索的基础。考察历史上科学家们的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经历可以发现,许多知名理论的提出与发现均来源于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或者儿童时期种下的疑问的种子。

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对于生物研究的热爱起源于其儿童时期对父母嫁接果树花卉和对野外生物的观察探究。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让达尔文对植物的变异性产生了兴趣,从此他开始潜心观察和探索生物学的奥秘,这为他提出进化论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也在追溯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时写道:在四五岁时看到父亲送给他的罗盘针以奇特的方式指定一个方向时给心灵所带来的巨大震动。威哥思伏斯更是称他5岁时的发现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这些例子都表明,儿童时期的科学探索对于激发创造力和后期探索真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时期个体接触和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的事物,可以激发儿童对求知的欲望。这种欲望在一步步探索中变得更加强烈,从而培养出个体探究科学世界的精神,为此时及日后的创造力发展奠定了思维与实践上的基础。

四、实现儿童创造性发展:儿童科学教育的路径

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必须考虑到儿童对科学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要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锻炼。[7]

(一)儿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

在儿童的科学教育中,儿童经常会被要求放弃毫无缘由的想象,要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然而,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完整决定了儿童的这种想象是带有童话色彩的诗意的想象,因此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并不是一味地去消灭童话世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儿童知识的多元化感知。[8]艺术思维的引导让儿童在感知世界时情感更强烈、更有层次性,让儿童在认知思考和评价事物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多角度斟酌,促进儿童理性和艺术性的全面发展。儿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选择能够发挥科学和审美内涵的主题,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导致我们使用贯常而固定的思维方式的主题,从而让儿童发现更多独特的角度和感受。例如“泥”的功能:从生物科学的视角而言能够孕育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具有孕育和生长的功能;从审美角度而言具有质朴的颜色、丰富的触感、可塑的性质又具有极生动的艺术内涵。教师也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手工课上可以引导儿童充分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尝试新的想法并制作出充满新奇的制作品,这一过程促使儿童在艺术氛围中儿童进行思考,调动创造力的应用。[9]

(二)儿童科学教育游戏化:在娱乐中发展儿童创造力

游戏不仅有娱乐功能,还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创造力、艺术的思维能力、智力等。例如,乐高积木的搭建需要儿童协调身体并利用严谨的思维。儿童天生是充满好奇的、热爱游戏的,这一特性应该被充分利用。教育者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需要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其好奇心,通过设置多种物品游戏,再结合多种动作和言语的引导。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要求灵活变换游戏的角色,避免枯燥乏味,保证游戏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发展其创造力。例如,在科学教育中引入合理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让儿童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学习到益智性的化学实验知识。[10]再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形状搭建时,儿童通过思考、尝试、创造、积累将孤立的木块变为规则的图形,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新鲜感与探究欲,又激发儿童的创造动机。

(三)陶行知“儿童教育生活化”:创造力在自然生活中发展

儿童适应社会的程度也是其心智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和评判要点。直接的生活经验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提升儿童创造力需要儿童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化前提是儿童对周围的生活能够有大致的了解。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必须要贴近其生活,儿童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否则便成了纸上谈兵。同时,生活化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目前的课本科学教育的内容基本是对一些原理或者遥不可及的科学案例介绍,反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例如,许多儿童不清楚断开的蚯蚓依然具有生命这一现象。教师要引导儿童走进自然,观察接触新鲜事物,引导儿童观察房前屋后的环境,探索田野河流分布情况,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从而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迪想象力、触发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打基础。

(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多角度思考分析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儿童科学教育中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需要探究其课程应用的模式。PBL作为一种以问题作为导向,把分组叙述、展示、相互讨论与交流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11]这对于探寻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学习玻璃的用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进行头脑风暴的同时,学生不断地发挥创造力、应用发散思维,答案就从玻璃可以做镜子、玻璃窗发展到玻璃可以分割东西、可以在融化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玩具、装饰品等。当然,教师对项目主题的选择应当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贴合,进而为儿童创造比较真实的探究环境。总之,在这样的项目合作中,儿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不断发散思维获取科学知识并发展创造力。

五、结语

科学教育促使儿童在思考问题时逻辑更加严谨,角度更加多元,从而能够发展儿童的多元创造力。关于科学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讨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以及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之提供了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科学教育可以通过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游戏化、生活化(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念)、借鉴PBL教学模式等可行路径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创造力科学儿童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科学拔牙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