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测评异化与回归

2023-01-05 14:01党珊珊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测验异化学习者

党珊珊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00)

学生测评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测评的有效运用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关。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测评异化现象严重,其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严重损害教育及个人的发展。

一、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测评的异化之表现

(一)学生测评中学习者与人的本质相异化

人的本质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今中外对此均有论述。在中国,如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而告子主张人性不分善与恶等。[1]在西方,如康德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此社会性是建立在先验的理性原则的基础之上。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说将人的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形而上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类的现实本质,不足以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形而上学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前提,它从根本上区分了人与动物,把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与以往的人性论彻底区别开来。[2]

学生测评中学习者与其本质的异化表现为:第一,学生测评一般通过短时间内纸笔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3]即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不同特征的学生。学校通过标准化测评,最终培养出同质化的人。然而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更新是由于进入公共领域的每个人充分发挥自身个性,是人的多样性构成了社会这一蕴含多样性的整体。因此社会不需要也不能由相同个性的人组成。学生测评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筑起一座围墙,即使学生辛苦爬过围墙也不能融入社会的发展中,它并未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反而导致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学生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被排除在社会的发展之外。因此,学生测评导致了学习者与其本质——人的社会性相异化。第二,“当学生在繁多且高频率的考试测验面前,他不仅失去对自身反思的能力,还把自身看作是实现合格、良好、优秀的提分手段和工具”,[4]从而学生测评使得学习者从活生生的个体变为只知分数的“工具人”,学生自由自觉的发展难以实现,最终造成了学习者与其形而上的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相异化。

(二)学生测评的目的——学习本身与学习者相异化

学生测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测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学校中的测评却是“唯分数论”,各利益相关方将分数等同于“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测评中只见其分不见其人,甚至出现了高分即“优等生”的判断标准。最终,这种为了分数而测评的现象导致学生为高分而学,教师为测试而教,各方都忘记了学生测评的“初心”,从而导致了学习本身与学习者的异化。学习本身与学习者之所以会产生异化,是因为学校对学生测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长期的测验排名导致学生将学习看作是外界强加的任务。学生的学习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强制下的被迫学习。因而当学校弱化分数时,学生没有外在的强制就会逃避学习。学生测评的异化进一步促成了学生学习的异化。

(三)学生测评的方式——学生测验与学习者相异化

测验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者完成测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当下所学的知识,从而查漏补缺。然而,成绩优异、字迹工整、正确率高的学生的测验成果被教师拿到班里展示,被用来作为学校考核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甚至被专门机构用来评价学校成果的依据。测验成果虽然是学习者的劳动产品,但在这里它不仅不为学习者所拥有,而且还成为奴役学习者的外来力量。长此以往,助长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为了得到学校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赞许,只追求测评结果的外在形式,甚至为了获得较高正确率而做出有违学校纪律或个人道德的行为。学生测验被外在力量所支配,使学生逐渐忽视了完成测验的目的,导致了学生测验与学习者相异化。当测验成为奴役学生的外在力量时,它的作用就被大大弱化了,使得学生测评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反而会降低其学习质量。

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测评的异化之原因

异化现象的出现是多方原因的结果,如社会中不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学校中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家庭中片面的个人成长观,等等。这些因素之间内在地联系着,共同导致了学生测评异化现象的出现。本文主要从学校的教育评价机制这一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

(一)学生测评的目的具有功利性

学生测评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其本身并不具有功利性。但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不能独立于社会其他系统而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合一。学校教育本应是两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然而现在它却成为学生追逐名利的工具和手段,学生通过教育一味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教育的工具价值淹没了本体价值。”[5]作为教育系统的环节之一——学生测评在教育工具价值的引领下强化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评,以测评结果即成绩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排名。学生根据排名获得表扬或批评;教师根据学生成绩获得高或低的绩效;学校根据学生成绩的总体情况获得外界公众的认可或批评。学生测评的目的不在“人”,而在“物”,不在“发展”,而在“奖惩”,不在“过程”,而在“结果”。功利性的学生测评终将导致教育中“人”的丢失。

(二)学生测评的内容具有唯知识性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评价的目的应与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学生学习什么样的内容能达到这一目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哪些内容进行测评才能判断学生的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的距离。学生测评的内容是以学校中开设的各类显性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将各知识点由易到难的以选择、填空、简答等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标准化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评。学校通过对书本知识进行测评只能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能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这只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之一,单一维度的测评内容无法测出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更不用说用学生测评的结果来对学生的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进行比较。

测评内容唯知识性加剧了教师的“唯知识”教学,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本领”,窄化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知识是学生测评的主要方面,不是唯一维度;知识是学生自我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知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即,不是说有了知识学生就能够全面发展,而是说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学生测评的方式具有单一性

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评时,可由本校教师亲自设计和实施,也可由校外专业机构设计和实施对各个学校的学生进行标准化测试。量化评价以其简单公平的特征而受到学校中各利益相关方的青睐。正如桑代克所提出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6]为教育测量提供了基础,因此也为学生测评提供了基础。如果人们仅通过标准化测量就能把握存在的东西,显然根据存在物的性质与构成,选用不同的测量方式——量化评价或质性评价才能准确把握存在物的特征。量化评价针对可量化的“存在”的部分,质性评价针对不可再分的部分。学生测评的对象是人,人具有复杂性,用单一的评价方式——量化评价无法判断复杂的“人”。学校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但这只是学校的任务之一,并且学校对知识进行量化测量也不足以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只能说明学生对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标准化测验所测量的是“部分”的人,不是“整体”的人;是“量化”的人,不是“实质”的人。这样的测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中不是以整体的“人”存在,同时也不能全面认识身边的“人”。

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测评的异化之回归

基础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因而在对基础教育进行分析时,首先需确定其所指范围。《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将基础教育定义为:“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7]此定义为广义上的基础教育,而上文中所谈及到的基础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基础教育是其狭义概念——“对儿童开展的旨在帮助儿童学习和生活,并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普通教育。包括我国学制中的学前、小学、中学和普通高中四个阶段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测评,只有在明确测评的价值、内容、方式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学生测评异化的回归。

(一)明晰学生测评的价值

1.学生测评自身的价值。“测评有助于使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学习成果”,可以帮助每位学生明确自身所获得的进步以及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并且学校通过对学生有关学习信息的收集,可以帮助教育者改进教学和学习策略,还可以满足学校中的利益相关方对信息的需求。

2.学生测评的实施对教育的价值。“成功的基础教育能够激起每个人继续学习的欲望”。[8]作为基础教育的构成部分,学生测评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通过学生测评,学生在测评中习得基本学习内容与基本学习手段,激起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改变了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9]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学生测评将学校导向正确的教育发展方向。基础教育阶段成功的办学导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确定学生测评的内容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与之相应,一个时代也有承载和标识一个时代之话语体系的关键词或概念”。[10]因此,同一时代的基础具有稳定性,不同时代的基础具有变化性,基础教育的内容、方式等随着时代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基础是有“文化差别的共同经验”,[11]不同民族对“基础”的认识具有差异性。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任何民族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与世界产生联系才能防止不被“边缘化”,因此,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还应具有世界性。学生测评的内容应与基础教育的特征紧密相关。

1.测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当今社会,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与鉴别构成了其生活的主要部分。为使学生主动适应当下社会的时代特征,测评应将信息技术的运用纳入其中,让基础教育体现时代性,让教育评价富有时代特征。

2.测评内容应具有民族性。每位学生都处在民族所构成的共同体中,对自身民族的认识与认同构成了民族自信的根基。基础教育的内容不能丧失其民族性特征。学生测评的内容应与基础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应体现其民族性特征,让基础教育体现民族性,让教育评价彰显中国特色。

3.测评内容应具有世界性。学校中的知识具有普遍性,知识的获得和更新是与外界持续交流、联系的前提。基础教育的内容应具有世界性特征,因此学生测评内容也应具有世界性。让基础教育体现世界性,让教育评价体现世界水平。

(三)选择学生测评的方式

学生测评的目的应与基础教育目的相一致,因此,测评方式的选择标准是其能否实现教育目的。测评方式是多样的,测评者必须在各种测评方式中做出选择。第一,每个学习阶段均会涉及测评,教育者必须对不同情境下各种测评方式,如标准化测验、档案袋记录、综合素质评价等的使用进行衡量,思考何种测评方式能够对测评对象进行有效测量。第二,不同测评方式可针对同一情境下的同一测评对象。如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不仅要多方参与评价过程,并且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亦可通过测验量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做出分析,以充分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统一。第三,测评应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不以分数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其选择应能体现测评对象的“人化”。

猜你喜欢
测验异化学习者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