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3-01-05 14:01苏燕羽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经管类文科双创

苏燕羽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新的部署与明确要求,新文科建设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学手段,更是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活跃、为社会输送经济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新文科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同向同行,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育人目标。经管类专业是文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科建设方面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高校在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实践与创新的融合,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市场建设、经济活动中,以此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体现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价值。

一、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与双创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1)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经管类专业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十四五”期间,我国市场逐渐出现新产业与新业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适应新业态的能力,熟悉新产业的商业模式,具备商务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应改变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技能,提高学生的多领域知识储备。

(2)具备战略管理能力。由于新文科建设与数字化时代发展节点重合,数字化技术驱动企业价值链重构,经管类专业为了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进一步引入企业数字驱动技术,将企业的数字化转化为高校专业教育数字化,以此培养专业学生的价值链重构能力,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数字时代背景下有关领域的环境变化、企业发展趋势。这是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之一。[1]

2.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需求的衔接。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当前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珠三角地区及长三角地区纷纷加快推动产业升级,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以创新驱动社会发展、以创业加强人才交流。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措施,推出关于高校人才建设、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的扶持政策,鼓励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建设与发展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新文科创新型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能够为各地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活力。服务于社会需求、引领社会发展,是高校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2]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经管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构建双创课程体系能够进一步实现理工类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科融合,实现各学科之间的有效交融,形成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学科,有助于提升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渗透学科融合理念

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将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首要任务,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发展方向构建双创课程体系,将学科融合理念渗透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接触多学科融合知识;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应用多学科技能,并且形成学科融合应用思维。[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突破学科边界思维,采用专业之间协同育人、院系之间协同育人、院校之间协同育人的方法,形成具有专业意识、双创特色、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兼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复合技术。同时,在双创课程体系中融入“四新”人才培养理念,关注学生的新思维发展,让学生掌握新工具、遵守新规则、运用新方法。

2.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凸显课程育人价值

首先,按照人才培养需求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应当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服务,既要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相衔接,又要与现代社会企业需求、社会经济活动需求相联系。[4]因此,应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精准定位课程,转变创新创业课程角色,以“四新”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内容作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拓展部分。其次,整合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内容以培养人才素质为导向。根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果等内容,逐渐形成“基础内容+专业核心知识+实践训练活动+拓展课堂”的模式。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与应用人才培养融合

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当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以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辅助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培养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提供指引。经管类专业应根据院校培养要求,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积极对接校外省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根据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实训基地课程建设应安排理论学习、模拟演练、学科竞赛、管理实训、创业实际操作等课程模块,并且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凝练创新创业课程主题,根据各个主题设计五项模块内容,形成五个模块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在这样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学习逐渐获取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获得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这样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可以进一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融合,有助于实现新文科建设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1.立足学生视域,引领学生树立应用与双创思维

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发展需求明确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第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创业认知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通过该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使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课程建设中可以将真实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作为课程资源,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影响。课程通过呈现创新创业成功过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行为,形成积极正向的创新创业意识,转变学生的认知偏差,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让学生在个人观点驱动下主动关注国内的创新创业动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2.完善课程体系框架,强化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建设经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新文科建设引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基础,以“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支撑,优化调整创新创业课程结构,兼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及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一方面,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筛选,将不符合这一阶段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去除,增加符合社会发展特点与时代特征的课程,比如,5G技术与企业运营课程、供应链相关课程、企业投资课程、企业智慧化管理课程等;合理设置课时,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形成兼顾多学科知识、多领域技能的创新创业课程框架。另一方面,根据经管类学生在校成长规律,分别提出“基础学习”“综合发展”“基地实训”“创业项目”四个关键点,同时关注以这四个关键点为框架的纵向支撑,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按照各个阶段的关键点安排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式,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为高校实现新文科要求下培养具备双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课程保障。

此外,高校应增设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课程、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项目研究课程;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社团,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场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

3.持续丰富课程体系,确保经管类双创教育高效落实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其中实践环节是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有序推进,高校应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借助网络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并且设计多种功能,满足学生的远程提问、线上交流、师生互动需求。高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平台上获取创新创业项目案例、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分析自己发起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与实际效益。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能够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且作为开展课程的载体满足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多种需要。

猜你喜欢
经管类文科双创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孙文科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