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与创新

2023-01-05 14:55连轶武警四川总队新闻文化工作站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
关键词:长津湖题材军事

连轶 武警四川总队新闻文化工作站

电影是一种艺术文化形式,承载构建国家社会语境、塑造民族精神的责任与义务,而军事电影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的题材,必须充分利用好它主流意识性态度表达作用和正向价值观念输出能力。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见证了历史发展的变革与创新,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用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提升文化感召力,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保证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保存对国家的记忆。

一、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现状概述

军事题材电影以弘扬主旋律、宣扬国家意志为核心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军事题材电影更是成了大荧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后,军事题材电影的质量出现了参差不齐的问题,口碑也逐渐下降,而在此过程中其他题材的影片制作逐渐成熟,久而久之,军事题材成为“冷门”。进入21世纪,军事题材电影逐渐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特别是2010年后制作愈发成熟,涌现了出《红海行动》《战狼》《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佳作,呈现出了军事题材电影在选材、叙事角度、技术手段、视觉效果中的突破,适应了市场的发展,通过了观众的检验,获得固定观众群体,重新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1]。

二、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如何延续军事题材创作后劲

就当前军事题材电影整体发展状态来看,由于题材的独有性出现了艺术创作、创新进展缓慢的问题,动人心魄的战争电影作品少之又少,为迎合市场经济,大量军事题材电影中大气磅礴的战争风云被利益欲求所取代,当前电影对宏阔战争岁月的描写停留在浅层阶段,而《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等作品呈现出的艺术魅力在当前的影片中难以延续,因此,在电影产业洪流中如何延续军事题材创作后劲成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如何开拓激动人心的突破点

军事题材曾经的类型标杆地位在当前的电影产业中有所下滑,一些作品受产业大环境影响,对戏剧化冲突、爱恨纠葛、英雄崇拜的描述停留在“口号式”的浅层展示,在遭受市场冷落和创作陈旧的双重压力后,如何开拓出激动人心的突破点成为当前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必须将触发观众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视为核心目标,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从小人物中挖掘创作因素,提高电影质量[2]。

(三)如何适应主旋律的多元化发展

军事题材电影必须适应主旋律的多元化发展,军事虽然是以政治主体的题材,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对个体人物的刻画,如电影《英雄儿女》中就将英雄壮举与细腻的儿女情长融合,由此可见,军事电影并不是一味地描述战争,更要分析战争前后动因、对残酷现实与人心灵的美好做对比、展现生活情态,既呈现出战争的残酷,也不能忽视对人性的描写,从多元角度展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代下坚定“故事是人事”的理念,挖掘出军事题材电影的新生之路。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重要转向

(一)题材:由“主旋律”转为“新主流”

我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好莱坞战争类型电影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涵盖战争、军旅、军事行动等多种形式,在最终呈现上也是泛类型化形态。创作主体一般包括军人、军队、军事行动三种概念,在此期间,战争片、历史片成为军事电影主流,不同时期的军事电影也都聚焦于革命历史题材之上。近年来,在创新突破的过程中,军事影片更重视对历史事实、英雄人物、革命战役进行生动描述,让观众能在身处特定历史时刻的前提下与中国军人同呼吸、共命运,摆脱了“主旋律”的束缚,实现了“新主流”的发展,扩大了受众范围[3]。

(二)人物:由“英雄化”转为“平民化”

军事题材电影的拍摄目的不仅仅是回顾战争,更是要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来完成对观众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战争只是一个基础前景,而战争背后隐藏的社会动荡、艰辛探索、顽强斗争、不懈奋斗才是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而这些隐藏内容正是由“人”来担负。为满足时代变革下的政治人文需求,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军事题材电影对人物的刻画必须实现从“英雄化”到“平民化”的转变,保证军事题材电影始终保持生命力、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审美:重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军事题材电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优秀的军事电影能够树立国家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国民爱国情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我国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发展中应当更加重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通过对人性的辨析、文化思想内涵的解读来强化电影的艺术表现价值,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入国际化的电影技术手段和展示人性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减少对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情节,让军事电影作品成为展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一扇窗口[4]。

四、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新突破

(一)《红海行动》:军事透明化及群像展示

《红海行动》的上映是我国首次通过电影展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装备,同时也将“蛟龙突击队”这支具备极强保密性的特种兵部队曝光在观众面前。这一透明化展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在不断增强,释放了中国军事宣传更加开放的信号。影片中出现的“临沂舰”是中国人民海军新型导弹护卫舰,拍摄过程中为呈现出真实性,制作方使用了实景拍摄的方式,由此还原一个形象的军事世界。此外,片中还出现了039A潜艇、AKM自动步枪、130近防炮、BPG火箭筒等现实武器装备,R93狙击步枪等武器也都是通过电影首次曝光。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军事透明化发展趋势后,观众国家意识也逐渐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坚定。

《红海行动》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它抛弃了传统个人英雄主义的拍摄手法,生动地展示出了集体群像,影片以整个“蛟龙突击队”为核心向观众全方位地展示了每名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团结一致的集体精神,“蛟龙突击队”中每一名成员都是主角,他们担任了队长、狙击手、爆破手、机枪手、医疗兵、通信兵等角色,虽然每名成员都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立特色,却是紧紧抱成一团的命运共同体,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自觉地被队员之间产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感动,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哪一个阶层的观众都能在这种非说教的生动故事中产生情感共鸣,在体会平凡人真实情感的前提下理解家国情怀。《红海行动》的成功,有效展现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不仅仅是一部彰显爱国情怀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军事影片,更是国家勇敢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发声的力作,呈现出更广义的国际道义与人类和平愿景[5]。

(二)《战狼》:类型化人物形象构建

《战狼》系列是近年来我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又一力作,真正做到了“主旋律”与“商业性”的完美平衡,激发起无数观众的爱国热情。电影中塑造了铁血阳刚的中国军人形象,也呈现出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观众在听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句铿锵有力的台词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影片中,将个人情感与集体主义的有机融合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军事题材大片,既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获得了不菲的票房,实现了双赢目标[6]。

《战狼》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国近年来军队题材电影中出现的大部分都是单一、扁平的任务,他们是“高大全”的完美英雄,忽视了对现代化军事装备、作战技能的呈现,使对外呈现的中国军人形象较为“脸谱化”。《战狼》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军队荧幕形象缺失的问题,影片中主人公“冷锋”是在军事演练中遇境毒枭攻击后与国际雇佣兵进行殊死搏斗过程中脱颖而出“中国战神”式的英雄人物,他展示出的形象是桀骜不驯,在普通时刻能展现出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自信,也会大胆追求自己的女上司,全片中“冷锋”作为一个“兵痞”的英雄主义风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观众而言,“冷锋”不是一个完美的“高大全”人物,他优缺点分明、有血有肉,拥有“类好莱坞”的气质。《战狼》由于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呈现出自身在中国军旅影史上里程碑的价值,在《战狼》的先河下中国后续制作出大胆创新的军事题材大片,促进了国产军事题材影片的良性发展。

(三)《长津湖》:全景视野与正史化叙事

《长津湖》是我国第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电影,国内观众大部分通过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纪录片《冰雪长津湖》对该战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冰雕连”的广泛挖掘宣传也使“长津湖”成了除“上甘岭”外抗美援朝战争中认知度最高的关键词[7]。《长津湖》影片在制作过程中放弃了传统拍摄手法,以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来完成整体叙事,期间将宏大的历史与微观视角结合,从个体、群体、国家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民族共同体,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弘扬壮丽的民族精神,让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在2021年又一次达到新高度。影片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数次凭借钢铁般的意志、无畏的战斗精神击退了美军的精锐部队,打出了军魂国威。

《长津湖》三线并置的全景叙事达到了“正史化”的规范叙事要求,其中高层线与美军线都呈现出了文献性的特征。高层线中大部分决策过程以及关键性的台词都能从军事文献中找到出处,作战部署与实施也有据可考,借此成功展示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拔高了历史叙事的格局与高度。而美军线与《上甘岭》《我的战争》等前作相比有明显的突破,美国军队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单一化的群体,另辟蹊径以美军的视角将轰炸中朝边境、仁川登陆、长津湖溃败、兴南港逃离的全过程,通过展现美军对长津湖战役“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的方式侧面展现出中国志愿军的浴血奋斗和顽强不屈。

而在从微观视角展开战斗线叙述中,则集中呈现了长津湖战役的惨烈与悲壮,在这一支线的叙述中,观众主观地感受到了长津湖战役胜利的来之不易,在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保障不足以及超出人类生存极限的极寒天气下志愿军将士不惧牺牲、勇敢战斗的英雄气概,这一支线中人物形象也丰富立体,如梅生(七连已经退伍的指导员,骑行一百多里重返战场)、毛岸英、杨根思、雷公、伍万里以及片尾处的“冰雕连”,通过艺术性的呈现手法全方位展示了志愿军将士的血性军魂,在战斗线中谱写出带有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壮丽赞歌[8]。

《长津湖》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出品方在政治影响、商业诉求、艺术表现中寻找到了平衡,采取正史叙事的方法呈现出紧凑的故事,向观众还原了震撼的战争场面,在此期间呈现出“新主流”电影的特点,引导后来者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精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年以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成了中国电影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想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思考价值的好的军事题材作品,需要电影人继续努力革新,明确当前创作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索新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未来实现更大的创新突破,提升军事题材电影的整体品质。

猜你喜欢
长津湖题材军事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