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传播与接受视角看新时期文博业的线上展览模式

2023-01-05 14:55刘彦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博观展文物

刘彦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线上艺术是多媒体时代艺术发展的新形态,在新时期背景下,文博行业尝试的线上展览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艺术传播形式,为疫情期间的艺术传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线上展览模式在艺术传播的渠道、范围和方式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创新和变化。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探寻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方式,推动传统文博行业的创新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的文博业线上展览模式概况

(一)线上展览的概念内涵

目前文博行业的线上展览或“云展览”模式尚无确切定义,但其与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线上艺术的发展等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线上艺术的概念。线上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新形态,即是以“数字技术”为主要特征,运用虚拟的现实与数据的图像技术去达成人眼与观看的视觉延伸,在作品观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一般作为传统“线下艺术”的延伸形式[1]。

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线上艺术形态已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文博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产生了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的新方式,线上博物馆成了文博机构进行艺术传播的另一阵地。

(二)文博业线上展览模式发展概况

线上展览本来只是文博行业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一种创新尝试,是对线下展览的丰富和补充,但在疫情期间的特殊时期,“云展览”却成了一种观展新常态。全国美术馆、博物馆在暂时闭馆时期纷纷“转战”线上,借助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联合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发起各种VR 看展、直播看展、全景看展等线上观展活动[2]。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将敦煌石窟丰富的壁画内容线上呈现给观众。游客在“云”参观时可以按照艺术类型、朝代、颜色等维度去自行探索,在线上充分领略原本在线下才能欣赏到的石窟艺术,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壁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目前文博业所尝试的线上展览形式可分为三类:一是实景VR展示,即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在线上展示展览实景;二是图文展示,即展品图片配以文字说明;三是直播、视频展示,即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展览[3]。

二、线上展览模式在艺术传播方面的特征

艺术传播是指人们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对艺术信息加以传播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大众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艺术,从而提升艺术修养[4]。文博业线上展览模式在艺术传播的渠道、范围和方式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创新和变化。

(一)传播渠道线上化

传统的文博行业如美术院、博物馆、展览馆等,在艺术传播的渠道上比较单一,往往仅停留在线下传播渠道。而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使新媒体艺术这种新的传播渠道得以出现,艺术传播的渠道逐渐被扩展和延伸。

闭馆时期线上展览模式成了各大文博机构营业的主要方式,流行起线上观展、数字博物馆、数字化3D观展等新模式。各大线上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也成了疫情期间文博机构进行艺术传播的主要渠道。线上展览模式拥有着强大的数字文物展品库,可将馆藏文物珍品进行特写陈列、重点展示,全方位真实还原文物展品的细节。可让观众自由选择观赏角度并能放大观看文物细节,让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文物展品,细致品味艺术品文化内涵。

(二)传播范围扩大化

而在传播范围上,传统艺术的传播范围往往是单点对多点,或者单点连线的线性传播区域,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而在如今新媒体语境下的线上艺术的传播,则由线性传播变为网状传播模型,传播范围大大拓宽了。各类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艺术传播在传播范围上呈现一种无界的状态。超时空的传播特性也让实时传播变为可能,艺术传播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和阻碍[5]。

疫情期间各大博物馆的“云展览”模式,突破了传统艺术传播只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展出作品的局限,使传播范围由原本的展厅空间变成了整个网络,受众也无须在有限的特定时间观展,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艺术接受活动;又例如对于文物藏品的线上直播讲解,使原本只面向当地群众的文物展览转而面向所有受众开放,极大地扩大了艺术、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如甘肃省博物馆在2019年全年的观众是100万,但在2020年的线上直播期间最高有90万人在线观看;“云游敦煌”小程序在上线十天后就有超过100万人的独立访问量,相当于2015年敦煌的全年线下接待量。

线上展览模式更符合新时代网络传播规律,使文博展览获得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更广泛深远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文博业进行艺术传播时只有线下展览这一方式,而在疫情特殊时期各大机构尝试起了多种多样的艺术传播方式:一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发布展览信息,通过文字解说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上展览,如微信小程序“博物官”,提供了500家博物馆线上内容;二是采用VR技术,开放在线展厅,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现场氛围,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全景故宫”线上体验;三是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实时在线展览。如甘肃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8家知名博物馆在疫情期间集体入驻淘宝直播间向观众开启直播展览与文物讲解。除了有自带流量的网红主播进行直播,还邀请了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专家讲解员和跨界嘉宾踊跃参与直播,向观众进行在线讲解[6]。

三、线上展览模式在艺术接受方面的特征

(一)注重交互性

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传统的艺术接受过程是一种“单向度”的接受,欣赏主体把欣赏对象看作一种有距离的客体,以一种外在的形式观看并且感受它。新媒体与文博业的融合而诞生的线上艺术展览,使这种“单向度”的艺术接受方式转变成了一种双向性的互动性接受模式。受众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也能将自身对艺术的理解表达并反馈给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再创作[7]。

近年来,文物馆、博物馆等机构越来越重视受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交流,在线下展览时会更多考虑到观众的参与性。多是利用VR、AR等新技术让观众提升现场参与度;而线上展览的交互性更能体现互联网特质,不仅促进了传播主体与转播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文博机构进行线上艺术传播的平台也成了艺术接受方和传播方交流沟通的媒介工具,受众可以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实时互动。如观众可以在线上直播展览中通过“弹幕”等方式与主播积极地进行实时互动、表达观点,产生新的艺术体验。而在交流讨论区,观众们也可以进行思想、观点的相互交流学习,从而加深对展览的思考与认识,获得更多启发与感悟。

(二)增强艺术体验

从艺术体验效果来看,线上观展相比传统观展方式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观众在展厅现场进行观展时,并不能全方位无死角地详细观看,但在借助线上新媒体技术后则可以增强艺术品所带给观众的艺术体验,使受众获得更深层次的、多元化的体验认知。例如在线展出一件绘画作品时,通过局部放大、突出重点部分、还原画中内容场景等方式,可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全面感受;在观看线上3D博物馆时,也可通过高清的影像画面以及生动的语音解说功能,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博物馆藏品。

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应用技术和新颖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线上展览模式可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知识信息量来增加和丰富文物、艺术展品知识的输出,并以多样的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艺术文化需求,提升艺术体验感。

(三)缺乏现场感

在受众进行审美活动或者说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现场感”和“氛围感”是决定能否得到好的审美体验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线下展览会根据文物展品特点,在布展中通过文物展品的恰当空间排布组合,并借助音效、灯光等配套设施的作用,再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场景还原,以此为展览空间营造出契合主题的环境渲染氛围。使观众在进行艺术接受时能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体验感,获得丰富的文化感知。

而线上展览形式的一大弊端就是无法提供现场体验能带来的不可取代的现场感。将本应现场体验的艺术品搬到手机屏幕上传播,很容易失去线下沉浸式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由此可见,线上和线下两种艺术欣赏与接受的方式各有所长,二者各具特点和魅力,无法互相替代,而是互补的。线下文博业能带来最原始、最本质的感受体验,而线上的方式作为一个扩展和补充,让受众能有更深度的认识。

四、线上展览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我国的文物馆、博物馆事业正在持续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运作成效不高、基层文博资源不足、馆藏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而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完善线上展览模式,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利用,可有效弥补和均衡各地区的博物馆资源。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文化产业各行业都带来了变革,文化艺术行业也需紧随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进行线上展览模式的建设可有效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博物馆资源缺乏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享受文博资源的机会。构建线下传统实体展览与线上展览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新型艺术传播体系,可以让文化、博物馆等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文化教育职能,提升公众的艺术文化素养及艺术鉴赏、审美的能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及艺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二)活化文博资源

线上“云展览”这种新模式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新业态可以活化文博资源,让文博机构的资源宝库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在给观众带来全新艺术接受体验的同时,也将给传统文博展览业带来新的机遇,使广大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国文物馆、博物馆资源丰富,但文博机构的宣传途径不外乎常规的双微、抖音等社交平台,以及文创产品网店等,传播范围与影响相对有限。线上展览的搭建可以为展览、文物以及文博机构本身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吸引大众对文博行业的关注,从而走进线下博物馆去进行重点了解和有针对性的参观。

从当前形势来看,新技术变革将推动传统行业与科技融合,云展览、云演出等模式将成为常态。未来文博业应充分发挥创新力,建设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三)技术升级提升体验

在新时期文博业线上展览模式的优势得以凸显,但同时也暴露了缺乏现场感等一些弊端。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文博业态也有待继续深入发展,线上展览是对传统线下展览的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线上展览这一临时模式也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审美方式,线上线下的文博业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比如完善数字化美术馆的建构就是未来文博业的一个发展方向,所以应该不断提高线上展览的水平和质量。建设线上展览模式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线上文博业可以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技术升级,丰富线上展览功能体验,力求打造出虚拟的“现场感”,并探求出如何充分使用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达到最好的观感效果,以及创造出全新的“沉浸式”观赏体验,为观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随着文博机构不断技术升级、探索创新,未来的线上展览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五、结语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艺术发展迎来了创新变革,诞生出的线上展览模式在艺术传播的渠道、范围和方式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创新变化。在艺术传播方面,呈现出传播渠道线上化、传播范围扩大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在受众的艺术接受层面,也形成了注重交互性、艺术体验增强、缺乏现场感等特征。在新时期未来发展中,文博行业也需要紧随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使艺术传播持续符合当下传播语境,提升受众的艺术接受体验,扩大文化艺术的传播范围,加深艺术传播的影响。

猜你喜欢
文博观展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校园春色
文明比观展更重要
观展指南针
参观美术馆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文物的逝去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观展攻略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