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课教学

2023-01-06 01:37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学生抗疫医学

陈 威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以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取得了疫情防控狙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高度凝练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党领导人民取得抗疫斗争伟大胜利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3]深入挖掘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案例和教育资源,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永葆生命力的现实需要。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医、教、研三位一体的优势,结合校情和学情的特殊性,优化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表现,创新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方法,帮助医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

1 伟大抗疫精神内涵

1.1 “生命至上”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生命至上体现的是对生命崇高的敬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现实表达,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整个抗疫过程,我们党和政府通过调动基层社区,落实责任到各单位各部门,织起严密的监控网络,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以此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通过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和汲取临床有效方法提高治愈率;通过把重症患者集中转移、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诊疗降低病死率;通过全覆盖,无死角的动态监控和对感染者溯源链条的追查,降低感染率。培育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对生命的敬畏,践行治病救人的初心,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1.2 “举国同心”彰显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统一领导,统筹部署防疫工作,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医护人员逆风而行,无畏艰险;中国人民以高度自律性进行居家隔离,最大限度减少非必要人员流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在面对非典、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都能展现出大无畏的气概和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这种团结精神能提升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同。

1.3 “舍生忘死”彰显家国情怀的奉献精神

有国才有家,舍小家为大家是一种精神传递。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抗疫过程中,广大抗疫工作者逆向出征,有部分人不幸因公殉职,这是心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守,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不畏风险,敢于奉献,守护生命,是对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礼赞。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榜样意识,以英雄楷模为镜,向先进典型看齐,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无私奉献精神。

1.4 “尊重科学”彰显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难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疫情期间有关部门迅速确立科研、临床、防控三位一体的精准施策,开展病毒溯源,多线程研发疫苗,探索优化诊疗救治方案,赶建方舱医院等,无不体现疫情防控的科学态度。此外,还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追查感染源、实时监测人员流动、研发疫苗药物、管理公共卫生。严谨认真的作风、科学求实的态度是对每一名医务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医学院校教育重点和医学生自主培养的方向。

1.5 “命运与共”彰显同舟共济的中国方案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在多个国际场合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世界各国认可。世界各国命运与共,休戚与共,在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疫情防控、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及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在抗疫过程中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共享疫情信息,并且向世界各国输送抗疫物资及提供疫情防控经验,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了卓越贡献。医学生也应该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肩负时代新人的职责使命。

2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课价值意蕴

2.1 有助于筑牢理想信念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一场全国人民乃至全球人民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考”。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部署下,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不论是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还是全民免费接种疫苗的中国温度,都彰显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相比较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轻视疫情传播,罔顾人民健康,提出“群体免疫”的不负责任言论;多党轮流执政相互掣肘,无法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统一意志,甚至政治操弄防疫大事,为了转移国内抗疫不力的矛盾,炮制“中国病毒”污名。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能够帮助医学生提高政治甄别能力,增强对我国制度的深刻认同,真正体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

2.2 有助于培植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素养是指在具备医疗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仁爱济世、厚德敬业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医学院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医疗服务的需求不仅限于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充满温度的医疗人文关怀。而为国家医疗体系提供人才支撑的医学院校则普遍面临医学人文教育“失声”的困境,由于医学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医学人文课程结构的失衡,导致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缺失。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了家国天下、大爱无疆的医学人文情怀,昭示了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植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3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的实效性直接体现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程度、认同程度、外化程度。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如果无法贴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无法迎合时代背景赋予的新要求,就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和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程度。因此,深入挖掘鲜活的教学素材,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应有之义。医学生由于专业特征和就业方向,他们更能对伟大抗疫精神感同身受,因此,要用抗疫故事吸引人、用抗疫英雄指引人、用抗疫精神鼓舞人,使医学生能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汲取不竭的奋斗力量,肩负伟大的使命。

3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课路径

3.1 将伟大抗疫精神贯穿思政课内容体系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是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背景下,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也是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点内容。伟大抗疫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它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和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等。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不是在思政课堂对伟大抗疫精神进行简单宣讲,而是要把伟大抗疫精神深刻的内涵贯穿到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中,使二者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要根据思政课内容,用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增强思政理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高医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与认同程度。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通过讲述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疫情狙击战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以此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内容的理论说服力,帮助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通过阐述疫情防控中“最美逆行者”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医者仁心的担当,使医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对医学伦理道德的感悟、对医务工作者使命担当的认识,从而肩负起时代重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通过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结合课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讲授,深化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德医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通过讲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来入侵展现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气概,联系当前医务工作者在抗疫过程中不畏风险、逆向而行的事迹,阐明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以此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2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推进伟大抗疫精神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方法,思政课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使伟大抗疫精神深入人心。一是采用榜样教育的方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既有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等英雄楷模,又有广大“90后”“00后”医学生驰援疫情防控一线战场的青春力量,这些榜样与医学生存在医学专业、职业理想、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共性,容易使医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引导医学生向榜样看齐,汲取奋斗力量,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在医学生思政课引用同校同学支援抗疫一线的故事,通过展示并讲述“在校医学生抗疫请战书”“一个医学生的抗疫Vlog”等形式,更能使医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意识,激发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讲好抗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亦是在守正创新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抗疫故事丰富了中国故事教学资源和精神内核,讲好抗疫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使伟大抗疫精神更加生动形象。一方面,要重点提取抗疫故事中与医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叙事,聚焦医务人员在抗疫过程中无私奉献、英勇奋战的生动事迹。另一方面,“立足抗疫实践,转变思政课教学话语方式。”[6]要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契合医学专业的特点、采用互动讨论的形式提升抗疫故事育人效果。在医学生思政课堂中,推动抗疫故事讲述者由教师向医学生转化,通过“你身边的抗疫故事”主题汇报的形式,由医学生分组进行抗疫故事的讲述和自身感想的发表,唤醒医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再由教师引导进行课堂互动讨论,以此深化抗疫故事和伟大抗疫精神的育人成效。三是利用好网络多媒体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效能。要利用好医学院校的思政专题网、学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阵地,梳理和整合伟大抗疫精神的网络教育资源,提升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成效。医学院校官方媒体账号要加强对全国抗疫事迹与本校医学生抗疫事迹的宣传报道,与思政课堂形成联动,助推伟大抗疫精神深入人心。

3.3 思政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当前,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旗帜鲜明地突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医学院校,思政课若不能与医学专业课形成合力、同向而行,思政课可能会出现边缘化和功能弱化的危机。因此,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当前,作为思政课教学素材的伟大抗疫精神与医学专业课能够良好契合,形成同频共振的作用。譬如: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学科具有显著的价值引领功能,能帮助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形成正确认识,提高医学人文素养,这与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等内涵相得益彰;预防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等专业课程能够结合伟大抗疫精神尊重科学内涵,帮助医学生铸就严谨求实的医学态度,树立“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职业理想。概而言之,就是要将伟大抗疫精神作为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教学资源,与思政课协同发力,帮助医学生培养精湛医术、铸造高尚医德、树立崇高理想,使医学生担当起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奋斗。

4 结语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崭新标识,是医学生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资源。医学生由于专业特征和就业方向,使他们更能对伟大抗疫精神感同身受,把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医学生思政课,对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塑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医学院校的校情和医学生的学情,提出通过优化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内容表现,创新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手段,推进思政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协同发力等路径提升伟大抗疫精神价值引领的功能,让新时代医学生牢记学医从医行医的初心,为党和国家的健康事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力量。

猜你喜欢
医学生抗疫医学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