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01-06 05:2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艺影视红色

刘 云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守住主阵地,打造完美课堂成为教育难题。红色影视作品凭借真实的历史故事、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挥着寓教于乐的功能,为高校“思政课堂”注入新鲜血液。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又要精选优秀的影视题材;既要利用时代契机,又要谨防不良冲击。从历史与未来的双重维度出发,守住阵地、冲出困境、创新路径。

1 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红色影视作品凸显革命主义与英雄主义,主要表达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育德”思想、思想政治视像化传播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心理发生理论等都为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育德”思想

“文艺育德”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度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文艺育德”思想伴随唯物史观创立和工人运动兴起,是在理论与现实的深刻交融下孕育而生的,并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得到进一步深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文艺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它靠形象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并按照审美的规则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1]根据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提出“文艺育德”思想。“‘文艺育德’是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系统,借助文艺工作的形式,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2]在新时代背景下,文艺传播的主体、对象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与之相应,新时代对文艺传播的内容、载体和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艺育德”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发挥自己的时代强音成为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同时,文艺要热爱人民。[3]社会主义文艺及其文艺作品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伟大育人目标。红色影视作品是“文艺育德”思想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技术是“文艺育德”的重要载体。红色影视作品要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方法与手段合一。红色影视作品的制作旨在歌颂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鼓舞人民群众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1.2 思想政治教育视像化传播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行为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有目的对教育对象实行教育引导,解决其产生的内在思想矛盾,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道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和传播载体的选择成为困扰教育者的重要难题。长期灌输单一正向的信息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麻痹心理,而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化冲击严重削弱了教育实效性。教育环境的改变激发了教育策略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传播方式应运而生,成为时代新秀。“‘思想政治教育视像化’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成图像或视频的形式”[5],并通过这种可视化的形式对受众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视像化落脚点在于“化”,通过融入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化有形为无形,变得更加亲民。思想政治教育视像主要包括:图片、动态图、电影、电视、网络直播、新闻发布会、短视频、微电影等。虽然近几年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视像化的概念,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视像化的运用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和便捷的网络平台也为制作和传播红色影视作品提供了现实保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1.3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心理形成规律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往往受到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及教育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探究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离不开对教育对象接受心理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总结。接受心理即为接受主体对外界事物的适应和接纳,接受主体是否接受教育者的信息反映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及教育的有效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即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影响下,接受主体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媒介选择、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后外化为一个完整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往往由接受主体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选择地体验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不仅能够调节接受者情绪更能强化教育效果。红色影视作品不仅具备真实感人的教育内容,还兼具新媒体制作技术,使高校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产生接受心理,不仅加深了情感体验,更增强了其行为动力。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相反,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人的思想和行为也逐渐受到影响。红色影视作品的播放是目前网络环境的一股清风,也是复杂现实环境的一股清流。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正能量,激励学生向先辈看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因此,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合理安排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计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 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

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影视传递,而是要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育人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影视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虽然融入意识和融入方法在不断进步,但影视供给和主体需要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融入高校的教育机制尚未健全,融合阵地单一,多元文化冲击等困境。

2.1 学生对红色影视作品的高质量需求与现实供给存在矛盾

影视作品的制作要以服务于人民群众为宗旨。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才是好的作品。高校学生群体更需要高质量、真史实、深情怀的影视作品。进入新时代,影视产业的发展水平取得了新的里程碑,涌现出种类丰富、剧情佳的电视剧和电影。但总体来看,目前,影视业在红色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面尚未成熟,存在剧情脱离实际、传奇色彩浓郁、演员造型浮夸等问题。产出的红色影视作品与学生的高质量需求还存在差距。首先,传奇色彩过浓,部分影视作品内容荒诞。例如:电视剧《抗日奇侠》虽然展现了日本侵华的种种恶行,激起了观众的愤慨,但是,剧情离奇,剧中出现的铁砂掌等盖世神功,将抗日视为一场简单的闹剧,这不符合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抗敌牺牲的历史事实。其次,英雄主义脱俗化,将英雄刻画出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风雅人士。英雄在追求集体主义,争取革命胜利牺牲自己的同时也是一位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与责任担当。红色影视剧对人物的刻画更要基于人性展示英雄人物舍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组成还是工人、农民占大多数,这部分党员来自普通家庭,有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部分革命影视剧在刻画英雄人物时脱离史实,将英雄人物刻画成网络剧中的“霸道总裁”形象。从穿衣吃饭,到举止谈吐均存在不符合革命事实、歪曲英雄人物艰苦生活奋力革命的形象,这容易误导青年群体对历史事实和英雄人物的正确认识。再次,影片商业化趋势严重,片面追求影视票房,降低了影片真实度。在拍摄取景上,部分红色影视剧演员的穿着艳丽,发型精致,活跃于城市的繁华街角,与当年大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生活艰难、衣着破旧的历史状况不符。在故事情节上,主角光环显著,戏剧性突出。凡是中国共产党员皆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没有展现共产党员真实为革命牺牲的惨痛现状。而对敌对势力则为了迎合观众情感刻意放大其恶行,设定悲惨下场。这类影片过于追求票房,压低了影视制作成本,降低了历史真实度,难以满足人民追求真实历史事实的情感需要。

2.2 高校融入机制不完善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使得高校教学条件更加完善。借助便利的网络条件,影视资源的传递也十分迅速。红色影视作品兼具时代性与教育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群体,不仅引起崇高的情感共鸣,而且发挥着显著的教学效果,成为高校主要教学载体之一。目前,高校尚未形成健全的相关教学融入机制,红色影视作品的融入存在诸多不足。首先,融入意识不强,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整理与引用缺乏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者未能认识红色影视作品能够成为良好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载体,没有重视除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与课堂以外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次,课堂教学规制不明确。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掌控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一些高校对课堂视频的播放时间和频率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常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类教师完全不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引用视频,完全依照课本和板书;一类教师偏爱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视频播放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而理论引导和情感升华较少。资源使用不足和过度使用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影片选择不明确。高校对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计得井井有条,但对于教学资源的选取无法详细监督,多数教师都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教学资源。在红色影视剧选择上,高校教师应该集体选择给出合理的影视名单。对一些优秀的影片可专门组织学生观看。例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许多高校院系选择集体观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综合上述情况,高校对于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教学制度滞后于实践教学发展,对教育效果也缺乏有效测评,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

2.3 互联网环境下融合阵地单一

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受众群体的喜好。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对网络媒体极为青睐。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成了年轻人思想交流和生活娱乐的空间,网络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自媒体信息传递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发声,课堂上却沉默不语,课堂失声屡见不鲜。网络不是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应该齐抓共管。互联网环境下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困难。首先,观众对于红色影视作品辨识度不高。互联网条件下信息传递迅速,人们交流便捷。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十亿,成为网络大国。对于一些质量较低的红色影视作品也能在较短时间传播开来,尤其是娱乐性较强、内容低俗、以卖弄噱头为主的影视片段,对于一些辨识度较低的观众来说很容易受其误导。如果网络监管不到位则易被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钻空子。其次,互联网环境中高校红色影视作品宣传平台单一。高校没有完全借助网络传播优势,构建红色教育平台。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着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发布通知和宣传,尚未有效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自媒体平台。再次,对于一些已经建立的平台,有的高校并未严格筛选红色影视作品的宣传内容,没有整体把握整个历史事件和剧情设置,因断章取义而引发争议。整个互联网环境复杂多样,高校需要与时俱进构建网络教育融合阵地。

3 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红色影视作品题材广泛,类型多样,不同的影视明星演绎出不同的风格。红色影视作品的融入要做到全方位、日常化。从关注学生需求、创新融入机制、拓宽融入阵地、营造日常教育氛围等多个角度拓宽融入路径。

3.1 繁荣影视创作,坚持人民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影视作品素材来源于人民,目标服务于人民,坚持人民性是影视创作一以贯之的原则。进入新时代,要辩证把握“人民需要文艺”和“文艺需要人民”的关系,坚持“二为”方针。[3]作品要展现时代的发展脉络,激发人民群众的思想共鸣,满足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正确把握“双主体”关系。红色影视作品取材于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也为红色影视创作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民既是创作主体又是共享主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来源于物质和精神双层面,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相对不足。目前,国内优秀文化产品产出不足,国外文化渗入加剧,整体处于内外交困局面。此时,影视作品的创作要坚持“不畏浮云遮望眼”,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初心,坚持马克思文艺思想和习近平文艺指导思想不动摇,正确把握市场和人民的关系。市场对影视创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营利性高的作品类型大家积极投入,一方面,加大了影视创作投入,提高了制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影视市场的混乱,造成盲目趋利、鱼龙混杂的局面。不仅污染了创作风气,更误导了观众对于历史事实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因此,影视创作既坚持一切服务于人民,又要取得市场欢迎。

3.2 注重顶层设计,创新融入机制

高校内部层级结构分明,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综合系统。红色影视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构建以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院系牵头联动,各部门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导思想,明确总体思路,拟定政策办法,明确任务要求,划拨专项经费,出台质量标准,进行督导考核,全方位做好顶层设计。各院系牵头分工,按照指导原则统筹规划,与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文化宣传部、团委等相关部门积极取得联系,加强合作,创新融入机制。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方资源,成立资源整理小组,搜集学生意见,建立红色影视教育资源库,做到内容丰富,意义深厚。在课堂教学上,红色影视资源的融入必须服从于、服务于思政课。红色影视资源的融入对于思政课的改革是一创举,课程组要积极备课,打造可供借鉴的模范课,形成高校融入特色。在文化宣传上,坚持为师生服务,打造“高水平、接地气”的宣传模式,营造丰盈尚思、向上向善的校风。各班级认真贯彻落实融入机制,做好校园融入的最后环节。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发表观影感言,同时,利用好班级工作群定期推送红色影视资源,号召学生投入学术创作,将观影与学术创作紧密结合起来。纵观整个融入过程漫长复杂,创新融入机制更要监督融入过程,将取得实效视为一切努力的追求。从机制创新到部门联动、教学教研、学生配合等环节,全程监督到位扎实取得实效,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热”起来。

3.3 拓宽融入阵地,形成育人共同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发挥着育人的关键作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要集中政治教育、历史教育、法律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内容。上好一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仅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无法进入历史的情况下,制作精良的红色影视作品是历史的书写,发挥着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作用。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载体、新空间和新阵地,净化网络教育环境,占据网络教育新阵地已经取得共识。网络短视频具有时间短、节奏快、题材丰富的特点,在背景音乐的带动下更易让人沉醉。开启短视频了解信息动态和休闲娱乐。抖音、哔哩哔哩、微视、微博、微信、手机浏览器等是短视频观看的主要平台。红色影视文化网络传播要关注学生群体的需求喜好,创新红色影视作品传播手段,集中有效地扩大红色影视作品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高校在开设宣传账号后除了发送日常通知和重大新闻转载之外,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红色影视作品进行深度剪辑,发送到短视频平台予以观看,并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网络教育,促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发挥网络和课堂的育人合力。

3.4 营造红色氛围,加强日常教育

红色影视作品集教育性、艺术性、鉴赏性于一身,作为教育影片能够唤醒群众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作为影视作品本身则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高校环境开放多元,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大放异彩。在欣赏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要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文化的熏陶在于“润物细无声”,制作精良的红色影视作品,从配乐到服装、人物表演、剧情发展、思想内涵都具备强大的感染力,让人沉浸其中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听盛宴。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学生日常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得到沉浸式教育,自觉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首先,加强校园红色物质文化建设。高校可以在餐厅、校园显示屏,以及教室内利用就餐休闲及课前时间播放红色影视作品,增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陶冶爱国情操。还可以组织校园观影活动,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影片。其次,找准教育契机,抓住重大节日教育时机,巧妙播放教育影片,歌颂民族英雄,传递爱国精神。再次,拓展同辈群体红色文影视化传播渠道。鼓励学生自发成立红色影视作品鉴赏性社团,开展趣味观影活动,如:配音和角色扮演,既能增强集体感情也能寓教于乐。在重大节日庆典中和文化宣传中也要巧妙利用横幅、海报、微信微博推文等宣传载体,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作用。

总之,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艰辛历程,学者要坚持党中央的指导思想,秉持服务于民、教育于民的态度,革新守旧思想,破除倦怠态度,积极面对融入困境,探索融入方法,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贡献学术力量与实践方法。

猜你喜欢
文艺影视红色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1942,文艺之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追忆红色浪漫
□文艺范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