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走进生活
——活态传承语境下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2023-01-06 08:38刘春娣
流行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手工艺技艺印刷

刘春娣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41

雕版印刷技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雕版印刷技艺,其最初功能已基本消失,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上已难以展现其艺术魅力和活力。寻求非遗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活态传承路径,向古典文明探索创新的源泉,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与发展的新思路[1]。

一、信息化时代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省思

(一)现代科技的进步导致功能的转变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曾经作为信息传播方式的雕版印刷与其它非遗技艺相比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自隋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以后,书籍的传播形式由手抄到印刷,图书的生产和流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质和量的变化极大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雕版印刷手工技艺的存在早已失去了其原有功能,进入到21世纪后,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何以生存,是当下面临的困境。

(二)时代的发展导致传承人培养难度高

传承人培养难度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培养周期长,过去,传统技艺是一门糊口的手艺,传承的方式基本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要6-8年才能出师,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年轻人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磨炼一门手艺。其二,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能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认为无法体现自我价值。其三,目前非遗的传承保护大部分停留在依靠政府层面上的扶持,非遗传承经费筹措渠道较为单一、配套奖惩机制的实施有局限,很多民间老艺人因生活窘迫,既无法带徒弟也无法展示非遗技艺,许多非遗技艺已濒临消亡[2]。

(三)现代生活的多元化导致审美习惯的变化

审美感受、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审美环境的影响,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习惯也随着审美环境的变化而刷新。从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发展到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文化交流已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社会生活趋向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单一的传统手工艺势必要发生变革,否则,就会走向衰亡。而很多老艺人思想相对保守,对工艺的形式、内容缺乏开放性思维,抱着传统不放,与当下的审美习惯格格不入,导致传统技艺缺乏可持续的创新发展。

二、信息化时代非遗手工艺“活态”传承的新视野

托夫勒认为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面临第三次革命浪潮信息时代,过去私相传授的非遗技艺逐渐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让传统手工艺“活”起来,就要深度理解非遗活态传承的共享性、开放性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手工艺品本身,而是对传统手工非遗技艺的内涵的挖掘,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有效传承。互联网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打开了跨界融合、虚实一体的生活新形式,要激活传统技艺,就要让其与现代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相融合,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新科技,寻找文化内核,运用新方法、新工艺重新演绎非遗技艺[3]。

三、非遗技艺“保护传承-设计创新-融合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以人为本:满足文化需求,使传承具有互动性

人们对一件物品的关注度往往取决于与这件物品的共情,能否产生共鸣,决定能否长期存在。非遗技艺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结果。重视人的需要,重视人的创造性发挥,构建互动平台,开拓与非遗相关的“参与”和“体验式”的生活空间,追寻和探求传统文化,找到非遗与大众生活的契合点,与传统技艺对话、交流,由静态转向动态,使非遗的传承具有互动性,成为发展的精神纽带。

(二)开放生态:创新非遗因子,使传承具有发展性

任何一种非遗技艺的传承都是跟随着创新的脚步,传承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中国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印刷应用程序—印章;明代后期,书画篆刻家胡正言对雕版印刷技术进行了重大改进,他创制的“饾版”、“拱花”印刷新工艺,将我国古代的印刷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所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开创了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可见,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前行,对传统技艺要持有开放的心态,利用现代优质的素材与技术,将传统融于现代,挖掘非遗元素,创新非遗因子,采用现代设计理念更新延伸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活”起来[4]。

(三)跨界融合:改变传承行为,使传承转向市场化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思维开放互动的特性,改革了整个制造业的产业链,此外,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要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向市场化,就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开展不同领域的文化、技术交流合作,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动,将非遗元素与不同的领域相融合,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丰富文化生活,让世界更精彩[5]。

四、对雕版印刷技艺“非遗+”活态传承的模式研究

(一)传承模式的新常态—“非遗+体验”

雕版印刷技艺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其传承保护仅作为博物馆的器物展品,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打造多元化的体验方式,以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方式展示非遗技艺,从而增加体验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文化只有用手摸过,才能体会到它真实的存在。“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以人为本,从观看者的角度转换到操作者,通过对手工技艺工艺流程的操作感受,使非遗技艺具有了温度,人们在互动游戏中增加了情感交流,体验改变了对事物的认知度,使得非遗技艺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化作人们与传统技艺对话的无声桥梁,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传承在体验互动中得以重生。

(二)创新形式的新变革—“非遗+设计”

传统因创造而在,从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工具、实物、艺术品或生活实用艺术品等方面拓展思路,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更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对雕版印刷技艺进行深入挖掘再创造,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工业设计,从设计出发来赋予非遗技艺新生命,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活起来。

1.结构活

结构活,是指改变雕版印刷技艺内在结构、组织方式。我们可以将传统手工艺解构成材料、工艺、图案、色彩等可变因子,在雕版的形制、样式等方面进行更新设计。雕版印刷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制版”、“雕刻”,“刷印”三个步骤,将画(书)、刻、印的表现过程根据需要解构,在转化设计时,可分别针对一种工艺流程作为设计思路。如:制版工艺,就可以考虑制版的材料、写样的方式。传统雕版技艺所用材质一般为木板,价值高、难雕刻、不易操作,在材质运用上可以寻找可替代材料,如橡皮章材质就比较软,可直接画,省略了贴样工序,即便没有雕刻基础也很容易上手;雕刻工艺可从雕刻图样、形式上创新;刷印则可从覆纸拓印或以印章的形式进行盖印等互动体验上进行考虑(图1)。

图1 橡皮章印刷

2.功能活

“尽管传统手工艺在当代整体呈现衰微态势,但也还是有很多手工艺继续存在,并且今后还将会继续存在。只是传统手工艺留存至今,服务群体与适用场合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雕版主要以复制为目的,极少脱离图式范本。而今,雕版印刷技艺复制功能的转变,就更利于升华到个性化的创造,这就要求雕版作品突破原有造型、用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其一,局部装饰,雕版作品可以作为装饰材料运用于环境设计中。传统雕版图样是以“线”造型为主,“线”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对比,交叠变化,呈现出极富动感的艺术光彩。将雕版作品作为局部装饰融入生活环境中,为现代生活增加了艺术品质;其二,从实用品转为艺术欣赏品。将雕版的图样设计为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个性化艺术品,以满足传统手工艺爱好者的精神需求。他们更多是对手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欣赏和理解,追求个性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英国著名的手绘壁纸设计师玛尔特(Marthe Armitage)受到印度古老的雕版印刷启发,将植物的描绘与17世纪的木刻版画融合,以自然为主题的雕版作品制作成重复的图案,并印刷为手工壁纸,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很多知名品牌邀请她为产品进行包装的绘制。

3.媒介活

媒介活,即提取雕版作品中的文字、图样、色彩等视觉元素进行二次设计,改变其载体,对视觉要素进行提炼,运用雕版的内容进行再设计,融入生活中。例如,别具特色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对比强烈,造型精美,在设计时提取其形其色,用现代装饰手法将图形的处理打散重构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浦东机场T2航站楼内艺术装饰就提取了“桃花坞年画”视觉元素进行透叠拼接设计,辅以浮雕、沥粉和局部鎏金等工艺,装饰效果极强,独具中国的艺术气息,传统的设计元素用现代的语言表达而重获新生。

4.维度活

这里的维度是指运用设计思维,将不同空间、场景、事物相融合,与设计载体、设计资源相结合,从内容、形式到呈现方式突破原有的手工技艺框架和地域限制,融入现代生活衣食住行,突破原有的生存空间。例如,雕版印刷技艺与节气文化、婚庆文化等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物言情、以礼言心,用于个性化服务,形成特有的文化符号。“传统工艺的复兴,催化我们找回生活的原貌。以前,在过年或端午等节气时,都会安排举行‘节庆’的日子。现在,还保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几乎都是用在那些传统节庆里的。”将二十四节气制成雕版作品,可用于节庆体验活动、礼品包装;设计年轻人喜欢的Q版人物形象制成雕版作为私人订制服务;也可以制作成雕版印刷DIY传统手工艺的体验品,以满足个性化生活需求(图2—3)。

图2 二十四节气雕版

图3 二十四节气雕版印刷线装书线装书

(三)传承创新的新融合—“非遗+推广”

好的设计需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所体现的内在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等。” 深刻理解传统文化,透过创意进行推广,赋予物品自身价值之外的艺术性,增加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其一,挖掘文化内涵,会说故事。始终站在消费者的视角,把用户作为中心来考虑,赋予文化价值,这样的产品才能吸引眼球、深入人心。其二,建立品牌效应。与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相关的一批有影响的企业(如金陵刻经处、广陵刻印社,十竹斋等)合作从事开发创新,通过品牌推广提升认知度。其三,产业化发展。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主题酒店、度假村等非遗附加值的经济,开辟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综上,“非遗+”活态传承模式,让更多的非遗元素附着于非遗设计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建立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用引起时代共鸣的设计理念说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精神,勇于创新,用创新来反哺传承,用推广来扶持创新。雕版印刷技艺“保护传承-设计创新-融合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猜你喜欢
手工艺技艺印刷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把心交给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