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及穴位注射治疗效果

2023-01-06 09:47
医药前沿 2022年27期
关键词:夹脊带状疱疹穴位

蒋 燕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皮肤病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以带状分布的红斑、上覆簇状水疱,同时伴有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祖国医学称其为蛇串疮、蜘蛛疮。经临床实践发现,单纯以红斑或疼痛为初期表现的带状疱疹往往容易被误诊。针对带状疱疹,提倡早期足量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镇痛治疗可有效预防后遗神经痛[1]。南京市中医院皮肤科病房于2020 年11 月将带状疱疹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遵循专家共识推荐,与门诊联动进行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疗程,并将中医特色疗法穴位注射纳入全病程的疼痛管理治疗中。本研究旨在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穴位注射的治疗效果,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预防及诊疗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 0 1 9年6 月—2 0 2 2年5 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221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将2019年6 月—2020年10 月接受常规治疗及西医镇痛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89 例),将2020 年11 月—2022 年5 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穴位注射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132 例)。观察组男57 例,女59 例;平均年龄(64.10±13.69)岁;发生在胁部48 例,腰腹部4 1例,背部1 1例,头面部9 例,四肢7 例;发病时间1 ~1 0 d。对照组男43例,女46例;平均年龄(62.04±14.01)岁;发生在胁肋部36 例,腰腹部32 例,背部8 例,头面部7 例,四肢6 例;发病时间1 ~1 1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②以单侧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的红斑、簇状水疱,伴随神经疼痛为主要表现,同时结合临床症状检查确诊;③治疗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①近6 个月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者;②患有其他可能合并重大疼痛性疾病或周围神经病变者;③因系统性疾病转科治疗者;④合并精神障碍、心理疾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镇痛、中药口服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疾病按入院前原方案继续控制病情,病情控制不佳者请专科会诊调整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嘱其着柔软材质衣物,避免摩擦及压迫皮疹,并予及时抽疱、中药熏洗创面等治疗,以积极预防感染,降低皮肤感染的发生率。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西医镇痛治疗。西医镇痛方案为口服普瑞巴林胶囊75 m g,每日2 次。若患者的疼痛程度严重时根据情况将药物剂量增加至150 m g,每日2 次。必要时加用氨酚曲马多片口服临时镇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为维生素B12 注射液1 mL 联合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 混合后,选取患侧皮疹区域对应2 处夹脊穴和4 处皮疹阿是穴为注射点注射。夹脊穴取穴方法:患者取俯位、伏坐位,确定病变范围与脊神经根走行节段,取夹脊穴2处,左手固定皮肤,在对应的脊柱棘突下旁开0.5 寸(约1 c m)为进针点垂直进针,进针深度约1 c m,注射药量1 m L。阿是穴取穴方法:疼痛区域或皮疹部位取疼痛明显点4 处,左手拇指、食指提捏皮肤,平刺(进针角度约15°),近针深度约2 c m,注射药量为1 mL。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发病年龄)、发病时间、误诊情况、伴随基础情况、皮损部位分布、并发症等。比较两组治疗7 d 后的治疗效果及疼痛缓解情况。(1)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为皮损及疼痛均消失。②显效,患处疼痛明显好转,皮损消退60%~89%。③好转,患处疼痛缓解,皮损消退30%~59%。④无效,患处疼痛未见改善,皮损消退<30%或增多。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2)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嘱患者在长度为10 cm 的标尺(0 ~10,每1 cm 代表1分)上标记疼痛程度,0 分为无痛,1 ~3 分为疼痛轻、不影响睡眠,4 ~6 分为疼痛中等,7 ~9 分为疼痛严重、影响睡眠,10 分为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

221 例带状疱疹患者中50 岁以上的患者有179例(81.00%),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月份无明显差异,入院前有明确误诊记录的患者有4 3例(1 9.45%)。127 例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中最多见的是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的患者疼痛感强烈。最常累及的神经支为肋间神经支,共102 例(46.15%);38 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黏膜病变,共18 例(47.37%),皮肤感染共11 例(28.95%),排尿困难症状共9 例(23.68%)。见表1。

表1 221 例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7 d 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比较( ±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VAS 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0 d 后 t P观察组 116 5.32±1.31 1.92±0.86 37.391 <0.05对照组 89 5.29±1.14 2.15±0.65 32.564 <0.05 t 0.024 0.024 P>0.05 <0.05

3.讨论

带状疱疹临床表现和发病情况复杂多变,通常情况下,带状疱疹多发生于成人。本研究中纳入的211 例带状疱疹患者中女性病例稍多于男性,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3]。但考虑样本量及患者就诊主观意向等因素的影响,带状疱疹发病的男女差异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本研究中50 岁以上的住院患者有179例(81.00%)。考虑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合并基础疾病增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继而使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持续增长[4]。本研究中老年患者的占比较高,但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今后还需结合更多病历进行大数据分析。本研究中各季度住院病例比例差异不大,全年散发,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5]。但该结果可能受本地区门诊收治选择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房住院床位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中有实际误诊记录的患者占比19.45%。带状疱疹在发病前期的临床表现可仅表现为疼痛,患者常根据疼痛解剖位置选择就诊科室导致误诊,对疼痛性质的描述不清也可能导致误诊。上述患者虽然在入院早期被误诊,但在患者住院后通过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其他诊断而被确诊为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可能会合并其他病症,如胸部、腹部、背部等部位剧烈疼痛,故需排除是否合并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因此,重视临床分诊工作、各科室间加强业务交流、对带状疱疹进行宣传等有助于减少误诊。本研究中患者并发高血压的占比最高,此结果可能与中老年人群体高血压发病率高有一定关系。有学者指出,糖尿病、血糖升高能影响带状疱疹的发生及疼痛程度[6]。这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网络受损所引的神经元应激反应及血糖改变神经纤维放电等有关。对于此类患者,管理血糖水平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带状疱疹的发生及降低急性期疼痛程度。本研究中发病部位位于肋间神经支支配的占比最多。肋间神经支是带状疱疹病毒最常侵犯的神经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7]。本研究并发症皮肤感染的患者有11 例,皮肤感染往往在胸背、腰腹、会阴等容易摩擦、受压、生理结构特殊的部位发生。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可予中药口服、中药外用、针灸治疗等,均取得明显的成效[8]。穴位注射是针灸疗法的一种,可通经活络、活血镇痛,患者对其的接受度较高。南京市中医院皮肤科自2020年11 月将穴位注射纳入带状疱疹住院临床路径常规治疗。治疗蛇串疮选用的是相应皮疹对应的夹脊穴及局部疼痛明显的阿是穴。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连通的连接点。既往临床研究表明,刺激夹脊穴能缩短带状疱疹愈合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刺激夹脊穴可释放内源性阿片肽,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改善屏障功能以缓解急性疼痛[9]。刺激局部阿是穴缓解带状疱疹疼痛的机制可能为调节局部血管收缩及舒张功能以改善血液运行,同时调节神经体液系统以提高痛阈[10]。穴位注射治疗药物选用维生素B12 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 是维持神经功能的重要营养物质,局部注射可营养神经;利多卡因能局部麻醉改善疼痛感觉。但维生素B12 注射液注射后可能发生皮疹、瘙痒、腹泻等症状,临床应予以重视。皮下瘀血、局部肿胀、局部压痛是穴位注射后的常见不良反应,一般可自行消失,考虑可能与穴位注射针头机械刺激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穴位注射在带状疱疹中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好发中老年患者,女性稍多于男性,误诊率较高,易累及肋间神经支,在住院期间需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穴位注射可在一定程度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治疗效果。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患者未进行随机分组,仅为对近2 年皮肤科病房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数据;患者基础情况不一,样本量较少,结合地区门诊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倚;未对患者疼痛改善情况进行记录,缺失对患者后遗神经疼痛回访调查。

猜你喜欢
夹脊带状疱疹穴位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带状疱疹诊治释疑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警惕带状疱疹潜伏恶性肿瘤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颈夹脊”源流考略